主持人語:管理營銷學問大
市場經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寫了“農民”的定義,農民不僅要跑田坎,更要學會跑市場,不僅要懂得種養殖知識,更要懂得市場營銷和管理等知識。
去年8月,重慶金廈建材集團董事會召開特別會議。61歲的董事長劉杰提出動議:自己退居二線,讓出“第一把交椅”。
“你一輩子不容易呀,幾起幾落,現在總資產達到了4700萬元。在公司越做越大的關鍵時候,你怎么不干啦?”董事們弄不明白。
“不是我不想干,而是自己干不了。”劉杰向大家解釋說,“過去做建材業,我還能得心應手,但公司現在已進入房地產和物流業,我這點水平就不行了。都怪我喝的‘墨水’太少了,再讓我干下去,你們今后要后悔……”
劉杰一席話,說得在理。最后,董事會決定同意劉杰退居二線,由重慶市人大代表、38歲的劉金華出任董事長。
劉杰是忠縣汝溪鎮地地道道的莊稼漢,但他愛看報,點子多,在村民眼里是個“知識分子”。
劉杰做的第一筆買賣是在1980年。那年夏天,劉杰從報上得知武漢需求紅橘,即向農民賒購了5噸紅橘,運到武漢成功賣掉,同時順便購回3噸海帶銷售。這一趟,劉杰凈賺了2000元。
嘗到甜頭的劉杰,膽子大了,第二年就買了一輛汽車,搞起長途販運。10年后,劉杰擁有了10多萬元積蓄,成為遠近聞名的“暴發戶”。
“可后來,生意越來越不好做,有時辛辛苦苦跑一趟,不但賺不到錢,反而把本錢都賠進去了。”劉杰不得不轉向。1990年,他在村里開辦了面粉廠,給農民加工麥面,多少有點賺頭。
一天,看著成堆成堆的麥麩,劉杰突發奇想:何不將麥麩加工成高營養飼料,就地養豬?1994年,劉杰出槽肥豬440頭,獲純利8萬元。劉杰說:“數著一扎一扎的鈔票,我大膽地做起了發財夢。”
沒想到這個發財夢,卻讓他從一個“富翁”變成一個“窮光蛋”。
1995年,劉杰貸款140萬元,養豬規模擴大到了1700頭。“那規模,當時在整個川東地區都沒人敢與我比。”劉杰很是風光了一陣。
可哪知道,當年夏天,1700頭毛豬個個膘肥體壯,卻無人問津。
怎么回事?劉杰四處打聽。一家肉聯廠的采購員告訴他:“今年到處都養豬,你連市場都沒搞醒豁,就養那么多豬,膽子也太大了吧?”
“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沒得辦法,我只好把豬便宜處理給一家肉聯廠。”劉杰傷心無淚。同時,他又不得不將豬場還耕。
一算賬,虧損83萬元!不僅將多年的積蓄賠了進去,還欠下了62萬元貸款!
銀行貸款到期,劉杰東躲西藏。
一天深夜,劉杰來到長江邊,想一死了之。
面對滔滔江水,劉杰已沒有了眼淚。徘徊在岸邊,陣陣涼風襲來,把傷心欲絕的劉杰吹醒:“難道就這樣走了?”
劉杰不甘心倒下。回到家,他把自己關在屋里反思:“只管埋頭養豬,卻不抬頭看路,啷個不遭嘛?!”劉杰終于想明白了,不懂市場經營,卻要去闖市場,不摔跟斗才怪!
劉杰從此一頭扎進了市場這個汪洋大海。他一邊從書本上學習市場知識、經營技巧,一邊四處考察,尋找商機。他發現,三峽移民搬遷,需要大規模建房,給建材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而忠縣的建材業還比較滯后。
劉杰決定建砂磚廠。
劉杰不聲不響地5次到開縣漢豐鎮一家砂磚廠考察,學技術,學管理,還聘請了一名優秀技術員。
在選址時,劉杰學到的知識派上了用場:建在農村,市場圈圈太小,不好賣;建在縣城,市場空間大,但成本高,風險大。最后,經過充分論證,劉杰瞄準了縣城郊區麻紡廠建筑隊已停產閑置的砂磚廠。經多次談判,他以130萬元買下這個廠的設備設施,并租用場地。
1995年12月,忠縣金廈建材廠正式投產。
“管理不好,決策不當,都可能導致企業破產。”劉杰雖胸有成竹,但一點也不敢麻痹大意。廠里不設科室,車間只配必不可少的技術員、安全員、會計員,全廠沒有一個吃閑飯的。除了管理,劉杰把工作重點放在產品銷售上,建立了一個龐大的銷售網絡。砂磚、頁巖磚、彩瓦等產品迅速占領市場,產值很快突破1000萬元。
隨后,劉杰以1683萬元購買了忠縣宏發釀酒有限公司,以51萬元買下宏發建筑有限公司,組建了重慶金廈集團。
2004年年初,忠縣車站西遷。一個構想在劉杰心中醞釀成熟:“忠縣缺乏一個上規模、上檔次的物流貿易中心,在車站建一個物流中心,一定有賺頭。”想法雖好,但自己沒有運作房地產和物流業的知識,于是,他花錢從四川、重慶主城區“買”來經營策劃大師……總投資1.3億元的金天門批發購物城,就這樣誕生了。
“隨著項目的推進,我感到自己又在走一步險棋!因為涉及的知識太多,我每作出一個決策,都提心吊膽。”劉杰說。更要命的是,企業做大了,自己再像以前那樣邊學邊干已經來不及了。
經過慎重考慮,劉杰作出一個痛苦的決策:把董事長這把交椅,讓給有知識的人來坐。
事實證明,深感知識不夠的劉杰作出了一個很有知識的決定。如今,在新董事長的帶領下,項目進展順利,購物城的第一批交易區已交付。
而今,退居二線的劉杰并沒閑著,一門心思地啃起了書本。盡管已經習慣于別人喊他“董事長”,但劉杰說,他對“農民”這個稱謂情有獨鐘。其實農民并不等于弱者。有了知識,農民可以成為董事長;沒有知識,董事長也不一定“懂事”。這就是農民劉杰在商海沉浮中悟出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