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我國進入WTO后過渡期
自加入WTO以來,我國關稅總水平已經由2000年的15.6%降至2004年的10.6%,2005年將進一步降低到10.1%,2008年降至10%。工業品平均關稅2005年將下降至9.3%;信息技術產品關稅在2005年全部降至零。
今年是我國加入WTO后的第四年,在2005 ~2008 年中,中國所承諾的行業將陸續開放 , 關稅也會降到承諾水平 , 這段時期將被稱為加入世貿后過渡期。
進入WTO后過渡期,一方面開放領域擴大,一些敏感的行業如商業、通訊、建筑、分銷、教育、環境、金融、旅游和運輸9個部門將實行開放,其90多個分部門也做出了開放承諾;另一方面,市場透明度增加,法律法規越來越完善,境外貿易保護主義壓力也不斷增大,我們將面對形形色色的新貿易壁壘挑戰。
新舊貿易壁壘比較
全球貿易新形勢下,一方面我國行業準入逐步放開,另一方面,當前國際上關稅貿易壁壘弱化,非關稅貿易壁壘盛行,尤其是當前國際貿易壁壘中更多地運用技術標準、防疫檢疫措施等作為市場保護的工具 ,使保護措施不是針對某國的一大類產品, 而是對準可能造成產品質量問題和使用安全、人類及動植物健康損害的某些特定批量的進口, 這樣的進口保護機制可以隨時實施 , 也不會有什么副作用。
我國加入WTO,可以說只是邁過了傳統的關稅貿易壁壘這道出口門檻,國外對我出口商品的關稅壁壘及許可證、配額等傳統非關稅壁壘的門檻將繼續逐步降低,但事實上,以技術性貿易壁壘為核心的形形色色新貿易壁壘的門檻正在日益提高,并將成為未來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最大障礙,我國經濟安全面臨更大挑戰。
隨著“新貿易壁壘”的出現和發展,傳統貿易壁壘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皞鹘y貿易壁壘”逐漸走向分化,其中的關稅、配額和許可證等壁壘逐漸弱化,而反傾銷等傳統貿易壁壘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繼續存在并有升級強化的趨勢,并將逐漸取代傳統貿易壁壘并成為國際貿易壁壘中的主體。
為此我們要清楚認識“新貿易壁壘”與“傳統的關稅貿易壁壘”,在工作中注意防范“新貿易壁壘”對我國外貿的負面影響,對全球貿易新形勢下壁壘的發展趨勢做合理的分析判斷從而采取正確措施突破。
設立我國自己的技術標準
技術性貿易壁壘(縮寫為“TBT” )是指利用技術性細節構筑貿易壁壘。我們在開展對外貿易中,這類壁壘大量的以技術面目出現,披上合法外衣,通過頒布法律、法令、條例、規定、建立技術標準、認證制度、檢驗檢疫制度等方式,對外國進口商品制定苛刻繁瑣的技術、衛生檢疫、商品包裝和標簽等標準,從而提高進口產品要求。 增加進口難度,設置貿易障礙,是目前國際貿易中最隱蔽、最難對付的新貿易壁壘。由于發展中國家技術水平普遍較低,據統計,發展中國家遭遇貿易技術壁壘的案例,大約是發達國家的3.5倍。技術標準作為國際貿易中技術壁壘的重要手段已經成為國際競爭的制高點。西方發達國家設置的一些非常嚴格甚至是苛刻的產品理化標準、衛生標準、檢疫標準以及特殊規格質量標準,用來限制發展中國家的產品進口。鑒于我國對外貿易的一些實際情況,對我國出口貿易而言,它將同樣會是我們面臨最多、最難突破的貿易壁壘。
歐盟的技術法規和標準,歷史長、要求嚴,并且由分散走向統一;英國被稱為“產品認證制度”;美國是一個技術法規和標準的大國,其技術法規和標準不但名目繁多、要求也高,再加上評定系統的復雜,連美國公司有時都不容易應付,更何況那些想進入美國市場的外國公司了;日本的技術法規和標準多而嚴,而且往往與國際通行標準不一致 ,日本目前有25項認證制度,如適用于玩具的“ST認證”,適用于嬰幼兒以及老年人用品,家庭用品、運動休閑等產品的“SG”認證。目前,在有關環境方面的技術法規與標準尤為嚴格。
近年來,技術壁壘讓中國廠商大吃苦頭,我國出口貿易成為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重災區”。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技術性貿易壁壘已經取代反傾銷,成為我國出口面臨的第一大非關稅壁壘。我國受技術性貿易措施影響的年出口額已高達450億~500億美元。技術貿易壁壘之所以能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最大障礙,主要是由于我國貿易伙伴恰恰集中在美國、歐盟與日本這三個技術貿易壁壘的發源地。再者,我國出口產品技術含量較低以及企業對國外的技術缺乏了解也是重要的原因。
還有一個重要特征就是,中國遭受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產業恰是我國具有國際優勢的傳統強勢出口產業,包括土畜、輕工、機電、紡織品等,直接關系到我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
據專家和企業介紹,近年來技術貿易壁壘形式翻新、層出不窮。諸如知識產權調查、安全標準、環保標準以及社會責任認證都在其列。技術壁壘作為一種外源性的貿易限制措施,正成為越來越多的國家頻繁限制中國產品出口、保護該國產業的武器。以提高檢疫標準、增加檢測項目為手段的技術壁壘對中國外貿發展的約束性正日趨嚴重。
一般影響我國出口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由于傳統習慣和技術水平的差異而形成的技術壁壘。對水平差異造成的技術壁壘,企業要提高自身的素質,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滿足國際市場的需求;二是根據國際間和區域內形成的一些協議,有關國家必須履行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對國際間已達成的協議,我們要承擔應盡的責任,同時,利用技術壁壘給予發展中國家的優惠待遇,按我國國情來對待;三是歧視性貿易政策。這是指某國或某地區為限制商品進入其市場,以安全、環保、保護消費者利益為由,特意制定的一些歧視性標準、法規和檢驗程序等。如日本對我國大米進行的103項農殘的檢測,而對其國內生產流通的大米都不進行如此多項的檢測。對明顯的歧視性措施,要堅決予以反擊,采取雙邊磋商或訴諸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予以解決。
根據國家科學技術部的計劃安排,為積極應對國外技術壁壘,國家將分三階段建立包括部門協調、行業主導、企業參與、科技支撐的技術性貿易壁壘預警系統。在山東、深圳、浙江等在WTO-TBT/SPS研究與應用咨詢方面工作開展還是比較好的,他們為當地政府和企業開展對外貿易中的技術壁壘應對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特別是技術標準已經漸漸成為專利技術追求的最高體現形式。目前國外出現的新理念就是:三流企業賣苦力,二流企業賣產品,一流企業賣專利,超一流企業賣標準。可見技術標準的重要性。
現代國際貿易中,通過標準化工作常用相關手段實現“貿易標準壁壘”的主要辦法:
(一) 向出口國提出苛刻復雜的技術標準。
(二) 與向出口國提出苛刻復雜的技術標準對應的技術法規等,一般包括:
1. 安全、衛生與健康法規;
2. 勞動保護與環境保護法規;
3. 能源消耗法規;
4. 交通法規;
5. 抗干擾法規;
6. 包裝、商標、標簽等法規;
7. 動物福利。
(三) 建立產品認證體系。許多國家建立了基于本國標準的認證體系,并且以能否獲得合格認證作為進行貿易的前提條件。因各國認證體系中采用的標準包括從原材料采購到設計、制造、檢驗、生產設備、檢驗手段等全套的標準體系;同時,在認證程序和組織機構上也不盡相同。正是基于這些差別才使標準認證體系形成“技術性貿易壁壘”主要形式之一。
我國標準化工作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已經初步建成了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標準化體系。但與加人世貿組織后應對國際市場競爭,提高我國產品質量、增強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的緊迫形勢相比,還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和許多不適應的地方。
在我國進入WTO后過渡期,我們立足本國國情,就我們各地各行業企業在加入WTO后過渡期所面臨的挑戰進行分析,各地相關行業與企業應盡快掌握國際貿易中的各項技術保證措施與慣例規則,提出符合我國及我們國情的技術保證對策,最終達到協助企業的出口商品突破國外技術壁壘以及合理利用技術壁壘。尤其是我國標準化工作一定要適應市場,逐步完善我們國家、行業、地方及企業四位一體的標準體系,與國際標準同步,以緩減及規避WTO后過渡期對我國相關行業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