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10日,一年一度的德國CeBIT大展再次拉開全球IT產品盛會的序幕。作為行業的晴雨表,CeBIT總能攪動著IT行業的激情,牽動著ICT市場的神經。作為全球頂級IT盛會的CeBIT在組織者的有效管理下,歷久彌新,以其宏大的規模和合理的會場安排,奉獻給業界一道德式大餐。琳瑯滿目的參展產品從MP3、DV到大型計算機、解決方案應有盡有,新產品、新技術、新方案層出不窮,行業的權威企業悉數到場。
盡管產品種類繁多,CeBIT也因其出色的組織工作而避免了像美國Comdex大展的混亂局面和最終的停展。CeBIT展會的規模之大簡直令人難以置信,至少要花費幾天的時間才能參觀完所有的產品展示。而且,CeBIT展會因主要面向決策者和專業人士而不是一般的觀察員,使得展會可以保持其在業界的領先地位。
2005CeBIT數字
——德式大餐的魅力
2005CeBIT總展出面積為32萬平方米,參展商6270家,其中:中國大陸318家(上屆為182家),中國香港178家(上屆為139家),而來自寶島臺灣的則高達854家(上屆為700家)。在CeBIT七天展會期間,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50萬名參觀者出席盛會。CeBIT參觀者的數字和構成突出顯示了本次展會為亞洲參展商提供的巨大商業機會。
據組委會統計,本次展會的各項指標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48萬固定專業觀眾比上年增長4%;參觀者平均訪問27個展位,比上年增長30%;單個觀眾參觀的天數多年來第一次增長至逗留2天;大約14.6%的觀眾為企業的采購決策者,比上年增長11.6%;來自海外的觀眾比例從23%增加到29%,等等。這一系列數字均預示著ICT產業市場的復蘇和良好的市場景氣趨勢。
這個唯一涵蓋全球信息、通訊及數字產品市場,與美國的COMDEX和日本的WORLD PC EXPO并列為電腦業界的三大國際展會,不斷快速演繹著科技及服務型態的演進,倡導著數字化生活,甚至模糊了專業與個人產品的界限。今年CeBIT以軟件、信息科技以及通訊服務為主導,占了整個ICT市場的3/4,另外1/4則為硬件,由此可見,整個ICT市場正朝向以服務為基礎的經濟方向發展。從計算機、通訊、網絡到近年的消費型電子,除了展出單一產品外,CeBIT也注入了一股數碼時代解決方案的新風。
CeBIT展區共分商務應用、通信網絡、數字設備及系統、銀行與金融、未來園區及公共事業園區等六大領域,此外,設在25號館的全球轉售中心作為獨特的CeBIT展區,為零售商、經銷商與供應商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交易平臺。
CeBIT還是一道信息大餐,大到一般企業難以消化的地步,諸多中國企業難以適從,不知如何下手去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其實CeBIT組委會做了大量的工作,除了各展館有企業和相關機構組織的各種論壇外,CeBIT會議和新聞中心(CC)安排了大量的企業論壇和專題演講,還有專門的中小企業論壇。
CeBIT印象
——忙并快樂著
今年展位的布置較之以往總體有個明顯的變化,即帶吧臺、桌椅的封閉的空間明顯多起來,讓客戶或潛在的客戶可以坐下來放松地喝飲料,詳盡地討論,有效地過濾了無關的人員。 以所有大眾為客戶對象的公司則仍然敞開胸懷。特別是手機和電信運營商,各出奇招,分明就是搶人,各不相讓,競爭激烈。
多數小展商的展位安安靜靜的,小小的門臉,往往一張桌子,幾把椅子而已,產品也一般是小小的,擺在柜臺上,過往的人流不斷,倒也不時有駐足的,令不少小老板很開心,忙得不亦樂乎。
這次展覽還呈現了一些特色。展會前半階段參觀人數不多,有些廳甚至可以用冷清無聊來形容。到后半階段人潮洶涌起來。推測原因應該和周末有關。而最后一天展商要撤退,許多展商,主要是來自中國大陸和臺灣的客商,東西不愿帶回去,因為允許售賣展品,引來學生和家庭大軍,領取贈品,買款式新潮而價格便宜的展品,忙得不亦樂乎,多數人都很興奮,抱著提著滿載而歸。
CeBIT中國力量
——興奮與差距
在6000多家展商中,德國展商占總數的51%,來自大中華地區的展商總數占到了22%,而所有其他國家加起來才到27%。單從數字上來看,可謂是大中華地區的展商力量托起了CeBIT,否則,赫赫有名的號稱ICT行業的世界第一大展覽就幾乎是一個德國國內的展覽,而其他國家只不過客串而已。這一點也確實讓CeBIT組織者興奮不已,在3月16日CeBIT展結束的新聞發布會上,CeBIT發言人說,中國大陸企業參展熱情高漲,CeBIT已經成為中國企業進入歐洲市場的大門,2006年的CeBIT展位預訂需求強勁。
然而展商數量不能說明一切。絕大多數華人展位門面都很小,作坊式的規模,無法與美日等公司的大鯊魚似的巨無霸相提并論,微軟、IBM、SAP、SONY等幾乎占了半個館,而且在其他展館根據其產品分類特點也設有相應的展臺。在參展的310余家中國大陸企業中,除了海爾、華為、夏新等幾家大企業以特裝亮相外,絕大部分屬中小企業,一般僅一個標準攤位,平均每個企業的攤位面積為17.92平方米,與香港企業17.44平方米相當,比臺灣省企業29.76平方米還有很大差距,也不及韓國企業21.06平方米。
大中華地區的展商比去年有進步。有幾家的展位達到中大型規模,如臺灣的TATUNG,TECO、BENQ、ACER等。更可喜的是,大陸幾家知名的公司也來了,對大陸產品的總體形象是個提升。
可能是經驗不足,中國大陸的展商雖然有中等規模的,和日德美的展位同等規模的公司相比,人流明顯不足,專業人員幾乎全是中國雇員,看不到國際公司的風采,而中國雇員大多數外語表達能力頂多剛好夠用而已,不見那種風度翩翩,侃侃而談的高素質推銷者。遇到只講德語的客人詢問,一般只好微笑搖頭。
國際化的海爾和華為,著實在展位設計很是下了一番功夫,雙層的布局看似有專業水平,可是展位的視覺效果以及現場活動,與國際同行此起彼伏的轟動聲和展臺前長長的觀眾排列相比,顯得氣氛冷清。當然,展位只是形式,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如果產品價優質好,有創新,內行的買家自然會識寶。
海爾歐洲市場新聞發布會則如期召開,濟濟一堂的會場也顯示了海爾作為知名品牌的國際化力量,善于借助媒體力量發揚光大,把手機等產品線全面打入歐洲市場。
海爾去年在25號館,今年則申請到26號館,正面挑戰國際知名企業,顯示了其不畏壓力的民族品牌風范。海爾歐盟中心市場經理李聲華先生告訴記者,之所以調整展館,必須正面與國際知名公司摩托羅拉、西門子同臺競技,雖然挑戰困難,但這一步棋必須走。目前海爾的白色家電在歐洲市場有很好的美譽度,但手機及黑色家電對歐洲消費者而言還相對陌生,必須清楚地讓消費者了解你是干什么的。海爾的國際化戰略是清晰的,就是要全面體現本土化的策略,包括這次展臺形象以及參展人員、產品設計均按當地化的要求布置。展會期間,很多歐洲公司紛紛來參觀洽談,欲與海爾建立戰略合作關系。
這次中國企業組團是由漢諾威(中國)有限公司、中國貿促會電子信息行業分會、中電會展和深圳科技局等幾家機構負責,從貿促會電子信息行業分會組織的60家中國參展企業看,主要產品為MP3、U盤及存儲介質、計算機周邊設備、電腦音箱、(藍牙)耳機、電池電源、耗材、磁性材料、網絡通訊配件等。產品結構層次低、同質性強,單提供MP3的廠家多達15家。諸多企業也是第一次參展,對歐洲市場幾乎不了解就倉促參展,甚至無任何準備,在參展期間除了展位上交流之外,并無準備其他一些拓展業務的方式,對CeBIT組織的很多有價值的論壇也很少光顧,加上語言的交流障礙,幾乎處于一種純等待的狀態。
CeBIT魅力
——產品技術大舞臺,亮點多多
首先就因為它是一個產品和技術的大舞臺,在這舞臺上,各種新技術、新產品發布不斷,熱點不斷,亮點多多。在德國漢諾威CeBIT2005展會上,我們可以看到新技術、新產品層出不窮,歷史記錄被一次次刷新,人們的眼球被一次次吸引。如”數字家庭”網上數字音樂、語音網絡電話、無線射頻識別解決方案和手機病毒等。
這里采擷一例,介紹一下風頭正勁的藍光技術。藍光是一種光儲存技術規格、能夠在一張單面或雙面碟片上儲藏25GB或50GB的數據信息。作為一項光存儲技術,眾多廠商,特別是一些藍光光碟聯合會的董事會成員企業,例如LG電子、松下、飛利浦、三星、夏普和索尼公司,展出了一系列的藍光產品,而TDK公司,則推出了新的盤面涂料,能有效提高藍光光盤防塵、防垢和耐刮能力,從而延長光盤的使用壽命。
根據藍光光碟聯合會的最新預測,采用這項技術生產的產品將會在2005~2006年度被一些硬件發燒友所采用,而到2007~2008年,則將逐漸被普通消費者所接受,到2010年時,能夠成為全球消費類光學儲存市場中一種主要的光盤格式。
BenQ公司在此次CeBIT2005大展上展出了一款名為BW1000的三用刻錄機產品,這款刻錄機采用了飛利浦公司的三用光學拾波器模塊,能夠支持藍光、CD和DVD三種刻錄技術。
索尼公司則展出基于下一代光盤規格“藍光光盤(Blu-rayDisc)”的電腦刻錄機。展會之后,索尼聲稱可能將自己支持的藍光DVD標準同HD-DVD標準整合,這使中國EVD標準剛剛起步的高清碟機產業可能面對一個前所未有的日系勁敵。EVD陣營的領軍人物、今典集團董事長張寶全表示,這是藍光陣營在EVD成為中國國家標準之后展開的“反撲”,如果整合成功,下一代碟機領域的標準之爭將徹底演化成一場中日陣營的殊死搏斗。
CeBIT景氣
——歐洲電子市場復蘇
受CEBIT發布的新技術推動,諸多ICT產業將呈現繁榮,如汽車電子業、模塊化的無限網絡應用產業、大屏幕的LCDPDP產業、更低價格更大容量更快速度的內存產業、高效能低能耗的CPU產業、智能手機產業等等。
歐洲信息技術觀察局(EITO)不久前預測,2005年全球信息技術和電信市場的銷售額將達到2.04萬億歐元,比2004年穩步增長4.3%,歐洲市場將增長4.1%。EITO進一步預測指出,2005年西歐ICT市場將增長3.8%;到2008年西歐電子商務營業額將達到22170億歐元;數字消費電子產品將呈兩位數增長趨勢,2005年數碼相機將增長16%達到82億歐元,而繼上年增長171%的MP3播放器,2005年也將增長50%,達到13億歐元。
本屆展會的組織者之一,恩斯特-羅伊(Ernst Raue)表示,在經歷數年低迷之后,CeBIT展會終于出現了復蘇的跡象。在科技產業高速增長的帶動下,今年參加CeBIT展會的亞洲公司數量是2001年的兩倍,而參展中國公司的數量更是達到了2001年的10倍。EITO表示,2005年帶動高科技產業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于第三代手機服務、高速互聯網接入以及無線技術。本屆CeBIT展會上,基于通用移動通信系統(UMTS)的新型手機占據中心展臺。UMTS手機可以支持高速互聯網連接、視頻功能以及其它多媒體功能,能夠更好的滿足消費者對于更多移動服務的需求。不過到目前為止,業界還沒能開發出一種有效的應用,能夠幫助廠商盡快收回投入到UMTS系統上的大量人力和財力。此外,“集中”(convergence)產品也在本屆CeBIT展會上大行其道,這些產品通常指那些將信息技術、電信和消費電子技術整合到一起的多功能設備,例如將個人計算機、電視、手機和個人數字助理等功能整合在一起的新產品。
《中國電子》專刊
——引人注目
為配合宣傳中國電子企業的競爭優勢,加強中外企業的交流和合作,《世界機電經貿信息》雜志與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共同編輯出版《中國電子》專刊(英文版),在CeBIT期間向廣大客商免費發放。印有海爾封面廣告的《中國電子》專刊受到參觀者的廣泛關注,諸多海外采購商認真填寫贈閱單,要求繼續派送下期雜志。
《中國電子》專刊自去年10月登陸韓國電子展(KES)以來,已經出版4期。今年第2期已在美國消費電子展(CES)上大受歡迎,繼CeBIT展的第3期后,第4期在香港春季電子展和春季廣交會上大量派發,計劃第5期于9月參加柏林消費電子展(IFA),第6期再次參加韓國電子展(KES)。這樣,《中國電子》專刊將輪回巡展全球重點電子貿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