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甘肅人,一直沒有機會踏上酒泉以西的廣袤土地,成為我多年的遺憾。巍巍雄關、“大漠孤煙直”的沙漠戈壁和白雪皚皚的祁連山脈,還有享譽中外的敦煌莫高窟,神奇的鳴沙山、月牙泉,以及古絲綢之路上古老滄桑的歷史,獨特的西部風土人情,都一直令人神往。今年暑假終于有了機會去那些美麗的地方。
8月6日一大早我們就從酒泉乘汽車出發了。出酒泉不到半小時就到了嘉峪關。嘉峪關古城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這里地處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沖,絲路文化和長城文化融為一體,交相輝映,在歷史上素有“河西重鎮”、“邊陲鎖鑰”之美譽。嘉峪關關城樓閣層疊,飛檐凌空。關城兩翼,堅固的長城爬山越嶺,烽墩相望,形成了一個壁壘森嚴的軍事防御體系。雖經600多年的風吹雨淋,依然巍峨挺拔,使人聯想到千年古戰場上金戈鐵馬激蕩的場面。
我們的第二站是玉門。玉門多風,“一年就刮一場風,初一刮到年三十”便是其形象寫照。玉門人因地制宜建起風力發電廠,使風能變成電能而送人千家萬戶。玉門風力發電廠位于距玉門鎮16公里處一個叫“三十里井”的地方,據說是亞洲第二大風力發電廠。高聳的風塔、不停轉動著的風輪,不僅使這里自然資源得到有效利用,而且成為荒漠戈壁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王玉門是一個因油而生的城市,現在又要因油而痛。老玉門市區因為上世紀末玉門油田面臨枯竭而正在變成一塊棄地。于是曾經繁華的街道、商店、市場、學校已人去樓空,城市逐漸被肢解,熱悉的人群四散而去,只剩下一座空城。在這里一套簇新的樓房僅以七八個元的價格出賣,便宜得令人心痛。看著老市區內孤零霉高高聳立的鐵人王進喜的鑄銅雕像,錚錚鐵骨令人肅然起敬,面臨的孤獨又不免令人傷感,當初的英雄們可曾想到歷史會如此變遷?
玉門新市區建在一大片戈壁荒灘上,經過幾年的建設已初具規模。目前各行政事業單位已陸續搬遷,但新玉門市區仍顯得非常空曠、寧靜,街衢上一下午也沒見到幾個人。據朋友介紹,玉門市城市人口僅2.5萬,這是我到過的人口最稀少的一個城市。
下午5點半我們到達最后目的地——敦煌,不知多少次“大夢敦煌”,今日敦煌真正在我眼前了。顧不上旅途勞累,我們梳洗一番就準備上鳴沙山觀景。當地人介紹去鳴沙山、月牙泉游玩以傍晚、黃昏時分最佳,可天公不作美,一陣沙塵暴吹得人睜不開眼睛,只好作罷。
敦煌市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名城重鎮。這里曾經是中西文化薈萃之地,創造了世界矚目的“敦煌文化”,為人類留下了眾多的文化瑰寶。它不僅有舉世聞名的文物寶庫——莫高窟,還有“大漠孤煙”、“古道駝鈴”、“清泉綠洲”等多姿多彩的自然風貌和人文景觀。其中鳴沙山月牙泉風景名勝區,就是敦煌諸多自然景觀中的佼佼者,被譽為“塞外風光之一絕”。
7日一大早,天空多云且夾雜著雨絲,我們來到鳴沙山。鳴沙山位于敦煌市西南5公里處,是一處神奇的沙漠奇觀,為“敦煌八景”之一,景名“沙嶺晴鳴”。鳴沙山位于騰格里沙漠邊緣,面積200平方公里,與寧夏中衛縣的沙坡頭、內蒙古達拉特旗的響沙灣和新疆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境內的巴天里鎮同為我國四大鳴沙山。其山東西綿亙40余公里,南北寬約20余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沙壟相銜,盤桓回環。鳴沙山山脊如刀,五色沙粒(紅、黃、綠、白、黑)細軟滑圓,被微風撫平的沙坡如絲綢般柔軟,細沙由下向上流淌,就像湖水因風皺面,蕩起一圈圈柔和優美的漣漪。手腳埋入沙中如湖水般溫熱舒適。游客在這里可以赤足爬山、滑沙,騎駝登沙丘,也可以滑板滑沙、滑翔跳傘,進行沙浴、沙療。孩子們索性脫掉衣褲又翻跟頭又滑沙,玩得很盡性。大人們也恢復了童真,互相推搡、摔跤,玩得不亦樂乎。等我們借助滑板從100米高的大坡上滑下來時,已是滿頭滿臉的黃沙。
騎駱駝環山漫游則別有一番風味,這里有當地村民提供的300多峰駱駝,在旅游旺季仍供不應求。一隊隊駱駝載著游客按既定路線慢悠悠地走,使游人趣味盎然,心曠神怡。
很早就愛聽田震略帶沙啞的嗓音唱《月牙泉》:“就在天的那邊,很遠很遠,有美麗的月牙泉……”今日終于見到了令我魂牽夢縈的月牙泉。月牙泉處于鳴沙山環抱之中,因其形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月牙泉“雖遇烈風而泉不被流沙所淹沒,地處戈壁而泉水不濁不涸”,這種沙泉共生、泉沙共存的獨特地貌,確為“天下奇觀”。 下午天氣涼爽,倒是旅游的好天氣。4點到達位于城市東南25公里處、堪稱“世界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的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敦煌市境內莫高窟、西千佛洞的總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其中敦煌石窟素有“東方藝術明珠”之稱,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內容最豐富、時間延續最長、保存最完好、宗教藝術價值最高的佛教藝術寶庫。它保留了十個朝代、歷經千年的洞窟492個,壁畫4.5萬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還有藏經洞發現的四五萬件手寫本文獻及各種文物,其中有上千件絹畫、版畫、刺繡和大量書法作品。如果把所有藝術作品一件件陳列起來,便是一座超過25公里長的世界大畫廊。
這里的石窟分幾層排列,長長的棧道將大大小小的石窟曲折相連,洞窟大小高矮各不相同,我們參觀了十余座具有代表意義的石窟。洞窟內的塑像高矮不一。大的雄偉渾厚,小的精巧玲瓏,其造詣之精深,想象之豐富,令人嘆為觀止。但可以看出塑像由“瘦骨清像”到“豐碩壯實”造型的變化,體現了不同時代人們審美要求的不同。壁畫內容多為佛經故事,還有佛、菩薩、天王、力士、小乘佛的畫像和羽人、飛人、花鳥、動物等,也有反映當時的民俗、耕織、狩獵、婚喪、節日歡樂等的壁畫。壁畫雖經千百年的風沙侵蝕,仍然色彩鮮艷,線條清晰,人物表情生動,使人不得不贊嘆古代藝術工匠們高超的審美觀和精湛的造像水平及創造精神。洞窟內肅穆端莊的佛影,飄舞靈動的飛天造像,博大超然的遠古神秘文化,使人產生了靈魂脫離肉體束縛的感覺油然升起對宗教的敬畏和對古代先民的追憶。
我不禁對這座世界文化藝術寶庫的保護產生了擔憂。今天我們這一代人有幸能一睹敦煌莫高窟的風采,若干年后我們的子孫后代還能看到這座融歷史、藝術、科學于一體的文化遺產嗎?聽說敦煌研究院正在建設“數字敦煌”,建立有漫游效果的數字化洞窟,用最先進的數字化技術保存壁畫圖像,以保證把這一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永遠的保存下來。真希望“數字敦煌”早一天到來。
因為時間關系沒有參觀上著名的玉門關、陽關、榆林窟和雅丹地貌,這是一大憾事。但通過觀看影像和文字資料也大飽眼福了。那曾經狼煙四起的古戰場,鬼斧神工、妙趣天成的神奇地貌將成為我下次的旅游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