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教育賦予整個教育過程以人類創造活動的特征,以培養創造人才,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創造教育的最大特點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主要包括創造性的學習興趣動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及創造性學習實踐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形成有賴于學生求知欲望的培養。
目前試行的物理新教材與以往的教材相比較,具有面廣量多,與實際結合增多的特點,而規定的課時量并沒有增多,同時教材的敘述又與以前的教材有所不同,更切合自然,接近實際,同時增加了研究性的學習,這就從新的高度要求物理教學更應該“授人以漁”。新大綱要求6個性:
基礎性、科學性、適應性、開放性、發展性、實踐性;強調循序漸進、培養能力,加強實驗能力的培養。因此,在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創造意識顯得非常重要。
一、物理教學是培養求知和創造意識的最佳途徑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物理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和工具學科的作用已越來越突出,物理學知識幾乎涉及到所有科學研究領域。物理學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假說——實驗——理論”是許多重大理論得以產生的基礎,同時也是進行創造的基本途徑。
“假說”的提出,實際上預示著一個新理論的建立,這需要有獨特的求知意識,還需要有大膽的創造精神。伽利略提出“在空氣阻力忽略不計的情況下,輕的物體和重的物體下落的一樣快”,打破了統治人們兩千多年的“重的物體落得快”的思想麥克斯韋根據自然界的對稱性提出“變化的電場產生磁場”,并進一步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從而在人們面前展示了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實驗”是物理學的基礎,是理論得出的關鍵,而實驗正是求知精神、創造能力和創造行為的集中體現。世界發明大王愛迪生,一生完成了2000多項發明,電燈、留聲機、電影、電車等都出自于他的手。他從小愛觀察、愛思考,最喜歡動手做實驗。他的發明生涯經歷了千萬次的失敗,歷盡了千辛萬苦,為了尋找白熾燈里的燈絲材料,他找來了6000多種植物纖維,先后實驗了1600多種材料,最后終于獲得了成功。正是他這種在實驗中不怕失敗、孜孜以求的求知欲望創造精神,才使他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理論”的建立需要實驗、求知意識,更需要創造思維。第谷對天體進行了二十年的觀察,獲得了十分詳實的資料,而其學生開普勒利用四年的時間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創造性的得出了天體運動的三大定律,這為人們研究天體運動奠定了基礎。這些知識可以說是對學生進行創造教育的直接素材,而物理學中的演繹、歸納、綜合、推理、模擬等科學方法,更是學生進行求知和創造所必備的能力和素質。
二、在物理教學中實施求知、創造意識的具體方法
(1)創設新情境,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激發學生學與創的興趣。
傳統的物理教學強調理論的完整性、系統性、學生的練習常常是針對理想化模型而設計的,學生始終不能把物理知識與生活的大千世界聯系起來,所以會出現讓學生測一個燈泡的體積,學生會無所適從的情況。
而新教材則要求把物理知識和生活實際緊密的結合起來,增強物理問題的應用性和實踐性。讓物理學走進學生的生活,走進學生面對的世界,走進學生認為高深莫測的高新技術。
如高一物理——關于用動力學方法測質量:
1966年曾在地球的上空完成了以牛頓第二定律為基礎的測定質量的實驗。實驗時,用雙子星號宇宙飛船m1,去接觸正在軌道上運行的火箭組m2,接觸以后,開動飛船尾部的推進器,使飛船和火箭共同加速。推進器的平均推力,等于895N,推進器開動7s,測出飛船和火箭組的速度改變是0.91m/s。已知雙子星號宇宙飛船的質量m1=3400kg。求火箭組質量是多大?通過解題了解空間,認識太空。
還有如美國對阿富汗發動戰爭,利用衛星拍攝到的塔利班軍事情況;柯受良飛躍黃河,我國在上海建造磁懸浮列車,汽車追尾事件等等,這些都會激發起學生濃厚的求知興趣,當學生真正認識到,自己是生活在一個由物理現象組成的世界的時候,他才會對學習物理知識和利用物理知識進行創造產生極大的欲望,從而極大的提高學生進行創造學習的興趣動力。
(2)積極建造民主的師生關系和和諧的教學環境,鼓勵獨立思考,讓教師的信任成為學生敢于求知、敢于創造的動力。
在物理教學中實施創造教育,關鍵是教師教育行為方法的求知和創造,教師應從師生關系、教學環境等各個方面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最佳土壤,教學中應以學生的主體要求為主,充分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生就會去探究,進而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如教材里的“科普報告:從電冰箱到臭氧層”中討論造成臭氧層破壞的主要原因到底是氟利昂還是噴氣式飛機;在“科普報告:溫室效應”中可以分析造成氣溫上升的原因主要是人類的活動還是地球本身的周期性變化等問題,還有教材中的“思考與討論”,教師要允許學生提出令人意想不到、甚至自己回答不出的問題,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情況適當調整教學思路,使學生融入到教學中。只有在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中,學生才能在教師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特長,教師才更有可能發現學生的潛能和特性,從而在注意全面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的基礎上,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個性特長及創造才能的培養。
另外教師還要推遲判斷,允許學生有思考的時間,鼓勵學生進行自我判斷和評價。心理學研究發現,向學生預示結果和方法會阻礙創造力的發揮。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要急于對學生的答案和思考下定論,即使有定論的結果也可以重新質疑。在設計課堂活動和提問時,應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時間,不要一提出問題后馬上就要學生回答,對他們的回答也不要急于判斷對錯,可以采用討論等方法讓學生學會自我評價和判斷,從中引導學生認識自身在學習中起到的作用,讓學生體會到主動學習的好處,借此培養學生的求知意識和創造思維。
(3)設置開放性的物理活動空間,讓學生置身于科學的創造與研究當中,體會到整個求知過程和創造過程的成功和失敗。
傳統教學把知識的傳授看作教學的目的,以學生獲得知識的多少來作為衡量教學效果的標準,而新教材則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長,尊重物理這一自然科學的特點,把學生看作學習和活動的主體,給學生充分的自由發展的空間。因此,除了在課堂上讓學生學習基礎的物理知識外,還應在課外開設開放的物理課堂,特別是課本中的“做一做”中所涉及到小實驗,如“測定反應時間”、“緩沖裝置的模擬”、“用尺測量玩具手槍手彈射出時的速度”(平拋)等,要求學生課外動手完成,盡量創設有利于培養求知和創造精神的機會和平臺,使學生能在獨立完成一些自設課題的同時體會到過程的艱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在物理教學中鼓勵大膽猜測和非常規思維,培養能思能創的習慣
物理思維往往從問題開始,在物理教學中,要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現行教材中已充分體現了物理思維的特點,如在課本穿插很多“思考與討論”,而物理教學則更應善于分析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分析物理理論與實驗事實的矛盾、分析多種假說之間的差異和對立、實驗事實間的聯系并作出統一解釋、追求物理理論的普遍性和完美性,把有待探索的問題展現在學生面前,最大限度的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多角度、多定位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能對實驗的結果做出合理的解釋,從中培養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造精神,只有讓學生自己充分地融合到物理教學中來,才有可能適應新時代的物理教學要求,做到能學又能做,并由此培養學生對物理的長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