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國松
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既是人性的致命弱點,也是人性的一般弱點
15年前,河北省邢臺市內丘縣發(fā)生一起父子倆人被殺再被焚尸的惡性案件,案發(fā)將近兩個月后,當地同一個村的青年農民郭豐群、寧五申、侯山林、劉振江、郭全林被捕。在此后的11年時間內,這起殺人案在警方手中反復折騰,經過一次又一次退回補充偵查,始終無法達到起訴的條件。這使得該案雖歷時11年,卻未能進入司法程序。
在“嫌疑人”家屬無數次上訪的奔走呼號聲中,在從中央到地方的多個部門干預下,2001年6月,當地警方最終以“取保候審”的形式將他們釋放。悲慘的是,11年前分別只有20來歲,被抓走時生龍活虎的五個小伙子,活著回家的只有三人,且已不成人樣,而劉振江和郭全林已先后于1991年、1995年在羈押期間死去。
上述簡單事實的陳述,背后又是五個家庭怎樣的痛苦?顯然,及時、充分的國家賠償是緩解這種痛苦的必要、甚至惟一的手段,這也是《國家賠償法》存在的基本價值之一。但是,在活著回來的三人被解除取保候審后,幾個家庭從此又踏上了申請國家賠償的艱難之路,至今又是幾年過去了,所有的要求依舊石沉大海。
郭豐群等五人請求國家賠償卻無人理睬的個案,再次暴露了《國家賠償法》某些程序的不合理。在中國現行的法律體系中,《國家賠償法》無疑是受到社會各界批評最多的法律之一,其措辭之激烈,實屬罕見。
對一般的百姓而言,他們也許不懂得復雜的法律程序,他們所關心的,就是國家機關或者工作人員違法行使權力導致公民和法人的財產及人身損害時,國家將如何進行賠償?賠償多少?依據法定程序,無論是行政賠償還是刑事賠償,第一道關口,必須向賠償義務機關提出書面申請,讓他們自己確認自己的違法行為,然后才能進入實質性的賠償程序。
作為一種保障性的程序,法律還規(guī)定,如果賠償義務機關不確認的,可以向其上一級機關申請復議,上一級機關也不答復的,還可以向同級法院的國家賠償委員會提出賠償申請。乍看起來,這種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的法律程序是非常嚴密和有保障的,但現實卻不盡然是這樣,否則,就不會有上述五人的家庭跑斷腿、磨破鞋,到頭來仍是徒勞一場的荒唐經歷。
問題首先就出在第一道關口。在郭豐群等五人中,有的已經進入到被檢察機關逮捕的環(huán)節(jié),有的尚處在公安機關刑事拘留的階段,依照法律,做出錯誤拘留、錯誤逮捕決定的屬于賠償義務機關,應當承擔國家賠償責任。但這些手中握有國家重要權力的某些強勢部門中的某些人員,怎么能夠心甘情愿地承認自己的錯誤呢?
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既是人性的致命弱點,也是人性的一般弱點。而有些看起來很嚴密的保障性程序,在不能得到真正執(zhí)行的情況下,也是靠不住的。受害者先后向負有賠償義務的當地公安局、檢察院提出申請,不理,又向其上級機關提出復議,也不理:再向與復議機關同級的法院國家賠償委員會申請賠償,還是不理。萬般無奈之下,他們只好加入到浩浩蕩蕩的上訪大軍行列,尋求“青天大老爺”施恩。
實在想不出道理來,兩人于羈押期間死去,三人不明不白被關11年,不能證明有罪,就是無罪,拒絕對他們進行賠償的正當理由是什么呢?不理不睬到底是一種什么心態(tài)?國家賠償是以國家信用作保障的,因此,表面上看,一個普通公民是無可奈何的,但最終必然是以犧牲國家信用為代價,這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絕對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