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徐英
在我國社會轉型時期,就業(yè),競爭、社會保障等問題凸現,群眾需要什么,群眾心里想什么,特別是群眾心理健康的問題,是基層思想政治工作不可回避且必須正視的問題。當前在努力構建和諧社會的建設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學習心理學理論十分必要。
做好人的思想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質。通過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正確的心理引導,既可統(tǒng)一群眾思想,激發(fā)人的主觀能動性,又可把一些問題和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tài),從而調動人的工作積極性,達到穩(wěn)定社會、穩(wěn)定家庭的效果。因此,每個成功的領導者和思想工作者都應該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知識。
處在轉型時期的人群對未來普遍心存憂慮,如就業(yè)壓力、競爭危機感、各種人群的貧富差距以及城市人口增多等帶來的心理問題,易使人心浮氣躁,急功近利,更有甚者違反職業(yè)道德或違法犯罪等,給社會帶來不安定因素。因此,要維持一個社會和單位的和諧環(huán)境,思想政治工作者也要學習做心理醫(yī)生,針對職工的心理問題,做好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的對象是人,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客觀而全面地了解人、認識人,思想政治工作則無從談起。人的行為不單純受文化、道德、思想或觀念等支配,還要受意志、情感、個性等心理因素的影響。一個自尊心極強的人,如果不能正確面對挫折,即使接受過高層次的教育或受黨教育多年,思想仍然會走向極端。
面對日益加快的生活節(jié)奏和越來越激烈的社會競爭,人們的內心充滿了矛盾、緊張和焦慮,當一些社會的普遍問題集中在某個人身上發(fā)生的時候,不能把他看著是個別現象,而是時代和社會問題的反映,是給領導者們的一個信息,如果領導者能洞察職工的思想,用客觀、辯證的眼光去看待和處理問題,就能將問題防患于未然。
思想政治工作成功與否,首先取決于思想工作者對工作對象的態(tài)度,也就是說對員工的愛護程度。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從心理去真正關心、愛護、理解員工,才能與員工達到心理上的溝通和思想上的互動。
心理專家認為,在中國社會,當人們心理出現問題后,只有極少數人會主動找到單位領導進行溝通交流,或尋求心理醫(yī)生的幫助。其實當人們在與心理醫(yī)生或單位領導進行傾訴和交流的時候,就找到了一個釋放的通道,再通過心理疏導,員工很快就能恢復正常人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對個人、單位、家庭和社會都十分有益。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由于個人受教育程度及家庭生活環(huán)境等影響,個體差異較大。運用心理學理論指導思想政治工作,可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心理學理論指出,由于個體差異主要表現在氣質、性格、興趣、能力等方面。如氣質可分為多血質、粘液質、膽汁質和抑郁質等四種類型。多血質者活潑,熱情,但情緒多變,易浮躁,具有外傾性特征;粘液質者沉著、冷靜,但情緒發(fā)生慢而強,內心不易外露,執(zhí)拗,冷漠;膽汁質者精力充沛,但情緒發(fā)生快而強,內心多外露,表現為直率、易怒,具有戰(zhàn)斗特征;抑郁質者柔弱冷靜,但易敏感,表現為拘謹、孤僻,具有內傾性特征。心理測驗顯示,人們大都是兩種和兩種以上的混合性氣質類型。因此,掌握個體差異理論,有助于思想工作者在做思想工作時能區(qū)別對待,正確處理問題。
從心理學人格理論上講,思想政治工作者具備的政治人格魅力能增加工作的感染力和說服力。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僅要言傳,身教也十分重要。通過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人格的力量,也許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信仰、價值觀或者政治態(tài)度等。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淡化的原因之一,就是群眾認為有的領導干部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言行不一致。講臺上滿口清政廉潔,講臺下行賄受賄,致使群眾對思想政治工作產生逆反心理。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做到講的道理讓人信服,做的事情讓人佩服,就必須提高自己人格的影響力。把心理學理論運用于思想政治工作之中,不僅增強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時效性,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而且為今后進一步做好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開辟了新的途徑。思想政治工作是我黨的政治優(yōu)勢和優(yōu)良傳統(tǒng),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學習心理學知識,對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提高思想工作者綜合素質大有益處。
(作者單位:貴陽市人民體育場)
責任編輯:郭漸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