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蓓
一、動力機制
縣域經濟的動力機制主要由影響縣域經濟增長的若干要素及其相互間的復合關系構成。這些動力要素主要包括:1、自然資源及縣域區位。2、人力資源,包括勞動力的知識技術素質、市場意識及勞動觀念等。縣域中較穩定的文化環境和人文環境使人力資源的構成往往具有地方群體特征。3、政府能動力。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縣市政府及縣市領導的能動作用非常突出。4、縣域企業。縣域企業的機制、實力等是縣域經濟活力充分體現,是市場機制力量的體現。5、資金。
這些動力因素在發揮作用時有幾個特點:一是動力因素在對縣域經濟的驅動上有時序性:“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自然資源及縣域區位是縣域產業萌芽和生長的始點;人力資源要素或是自成為縣域經濟發動的先行要素,或是為縣域的其它要素得到利用提供了條件,它的作用始終貫穿縣域經濟發展全程;政府能動力在縣域經濟起步時可以以“強政府”形態主導經濟,但在縣域經濟起飛、市場機制已經較為完備時,政府要及時轉型服務于經濟;龍頭企業也是縣域經濟發展初期的主導力量,企業的發展決定了各個時期縣域經濟要素的利用水平;資金在縣域經濟起步階段往往匱乏,而縣域經濟全面壯大以后,隨之積累的資金成為支持縣域經濟轉型升級,甚至是開拓新的縣外資源,使縣域經濟向外延展的主要因素。二是單一動力因素可以首先發動縣域經濟,但必須有其它的因素隨之相互匹配。如自然資源要素始終得不到其它要素的配合,縣域經濟的發育就會因自然資源的優勢的衰退而中止。三是動力因素有高低級之分,低級因素可替代性強,作用不持續。高級因素則反之。縣域經濟要獲得連綿的動力支持就要注意培養高級因素。自然資源相對其它而言可被替代性最強,人力資源則可在其它動力因素都較缺乏的情況下替代其它動力因素。四是縣域動力因素往往支持縣域特色經濟的形成,而不應四面出擊,分散力量。
動力因素實際上是縣域經濟的基本經濟要素,動力因素可以驅動縣域經濟的初級發育,并在縣域經濟的互動機制、變異機制作用下為縣域經濟成長提供持續動力。
二、互動機制
互動機制是縣域經濟系統自組織的作用方式和能力,一方面,通過主導影響因素的轉換,使舊縣域經濟系統的結構瓦解和功能衰退,產生新的結構并激活其系統的功能;另一方面,通過主導影響因素和一般影響因素的協調,實現從無序到有序的轉變,并維持新的穩定有序狀態。
縣域經濟系統互動機制之一是影響縣域經濟的動力要素互動。如前所述,動力要素可以單兵突破,支持縣域經濟初級發育,但次后,只有動力因素互動,實現從無序到有序的轉變,縣域經濟才能保持新的更高水平的均衡。例如,安徽省無為縣根據近年來保姆外出務工的歷史,逐漸認識到擴大勞務輸出對振興本地經濟的重要性,專門成立了發展勞務經濟工作領導組,逐步建立健全了鄉鎮勞動服務站和駐京、滬勞務人員服務中心,許多鄉鎮也成立了各類“保姆學校”,使“無為小保姆”的培訓逐漸擺脫過去“母女相傳”、“親鄰相傳”的傳統模式,趨于正規化、專業化和組織化。由此42萬人外出務工的“大產業”就此形成。同時,勞務輸出引發群眾整體觀念和素質的提高,成為無為縣發展市場經濟重要的社會基礎;農民經紀人隊伍的形成壯大,成為連接無為縣工農業生產與市場的重要中介和橋梁;農村勞動力大批轉向非農產業,成為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和市場農業的生力軍;勞務輸出所形成的一批高收入者,成為帶動消費、培育房地產市場乃至推進城鎮建設的可靠支撐;勞務輸出人員回鄉投資創業,成為發展民營經濟、推進農業產業化以及招商引資的重要力量。
縣域經濟系統互動機制之二是產業互動,包括一二三產業之間、一二三產業內部的關聯協作和相互支持關系。縣域產業互動是充實壯大縣域特色經濟、專業經濟及全面激活縣域經濟的可行道路。例如,原為廣西貧困山區縣的恭城瑤族自治縣,20世紀80年代在山多地少的現實基礎上確定發展林果業的方針,進行林果業生產基地建設。為了解決優果問題和林果業肥料問題,該縣又確定了生豬養殖的發展方向,從而以沼氣為紐帶,實現養殖業和種植業共同發展,于1988年即成為廣西全區率先越過溫飽線的貧困縣之一,并逐步成為全國水果生產百強縣,被國家有關部門命名為“中國碰柑之鄉、中國月柿之鄉”。現在,恭城縣的產業進入了一個相互增強的軌道,探索出了解決農產品增產不增收問題的可行道路,并通過果汁行業大型企業為恭城林果業開辟了一個不斷擴大的市場。這一例子充分說明縣域可以通過農業內部的種植業與養殖業、農業及涉農工業之間關聯互動,實現特色經濟的發展壯大。
縣域經濟系統互動機制之三是產業化進程與城鎮化進程互動。城鎮化是聚集發展模式,產業化與城鎮化互動就是產業化以聚集發展的空間模式來實現,城鎮化從中得到經濟實體的支撐。實踐表明,從事非農產業的鄉鎮企業數量增多之后,繼續保持在空間上的散點分布狀態會使之難以分享到稀缺的縣域公共產品,難以在產業互動和企業間聯系日益密切的前提下保持低的交易成本,從而也難以進一步開展專業化分工協作。
作為縣域經濟的主體,特色經濟是在地理上集聚在一些特色產業區里發展的,浙江專業化小城鎮就是這樣的特色產業區,例如柳市鎮有低壓電器企業1000多家,國內市場占有率1/3。又如紹興是全國產量最多、設備最先進、專業市場最大的化纖紡織產業集聚區。寧波鄞縣有服裝企業660多家,從業人員4萬人。全國服裝企業8強中,鄞縣占1/4。此外,大唐的襪業、蒼南金鄉的標牌包裝制作業、海寧皮革服裝業、永康的五金業等等小城鎮與產業聚集復合一致的經濟地理現象比比皆是。在這些專業產業聚集區內,單獨的企業個體雖然不大,但是通過各種經濟網絡關系和社會網絡關系,“學有對門、比有同行、爭先恐后、你追我趕”,企業間協同合作或是激烈競爭,企業得到高效成長,而整一個城鎮(專業化產業區)就象是一個無形的大工廠,成組的企業有序地結成無形的網絡——市場網絡、人脈網絡及生產網絡,共享知識信息,在競爭中不斷創新,每個企業完成生產過程的一個或幾個環節(如諸暨襪業,織襪、縫頭、印染分由不同企業、產業及專業市場完成),不斷使產品增值,最終形成專業化城鎮(產業區)的特有競爭優勢。
縣域經濟系統的三個互動機制并行不悖,產業互動、產業化與城鎮化互動依次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了縣域動力要素的互動。產業互動引導了動力要素在產業發展方向的互動及組織度,產業化與城鎮化互動則從空間的經濟作用方面增強了動力要素的互動。三個機制的共同作用使縣域經濟進入旺盛的成長期。
三、變異機制
縣域經濟系統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的系統,在其時空演化過程中,不斷受到外界環境的干擾和影響以及內部因素的作用,通過內部互動機制所發揮的自組織功能,能維持其系統的穩定有序的狀態。但是這種自組織功能是有一定條件和一定限度的,即有一個閾值。如果超過這個閾值,其系統就會通過變異機制所發揮的異化功能使其系統發生突變過程,實現其系統的質的躍遷。因此,變異機制使縣域經濟系統的發展必然經歷從低級均衡到不均衡、再到高級相對均衡的過程。
這就意味著,縣域經濟要進入升級轉型階段,關鍵在于臨界閾值。在縣域經濟系統內部,當要素、產業、行業、企業之間互動關系由線性互動發展為非線性互動時,縣域經濟系統就達到激活變異機制的臨界閾值。而要素、產業、行業、企業之間的非線性互動實際上主要體現為分工及專業化生產鏈條的延長及在各節點上產生的分化。具體的表現是生產的每一個部件、中間產品或者工序由專業化廠商承擔、生產與流通的每一個環節由專業化企業承擔,同時新的行業不斷滋生,各個企業之間關系既互相合作,互相競爭,又相互促進,社會形成規模不斷增長的分工生產及專業化生產網絡,出現多個經濟增長點。例如,在專業化生產聚集區,在同一產業方向下先后生成發達的批發貿易市場及專業批發商、具備先進營銷手段的專業化營銷企業、有專門的產品設計行業、相關機械和原料生產的配套產業、還在此基礎上生成為其服務的金融業、電訊業、運輸業等生產服務業、在人口規模擴大基礎上形成如餐飲業、賓館業等的生活服務業,最后教育文化產業等也應運而興。此時,縣域經濟已充分達到閾值,并具備變異升級為更高級別區域經濟系統的能力,完成一二三產業結構的演進。由此可見,變異機制是縣域經濟系統協同進化的力量,它是縣域經濟系統升級的關鍵。
總之,從縣域經濟系統的動態演變機制來看,動力機制在不同的時間尺度上有不同的動力結構,相應地導致互動機制和變異機制也有時序特征,并對相應的空間地域產生影響,三者綜合作用推動系統的時空演化進程,并向高級縣域經濟系統發展,最終實現城鄉的融合和一體化發展。
(作者單位:中共貴州省委黨校經濟學部)
責任編輯:宋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