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上午9時許,聶海勝和費俊龍乘坐“神舟”六號航天飛船順利升空,一時成為舉世注目的焦點人物。
在此之前,聶海勝還是繼楊利偉、翟志剛之后排名第三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首飛梯隊成員,也是他們3人中年齡最小的一位。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這位航天英雄竟來自湖北省棗陽市一個偏僻的山村,早年喪父的他,是在母親的鼓勵下,一步一步地走上航天路的……
聶海勝1964年9月出生在湖北省棗陽市楊當鎮一個貧困的農家,家中共有8個孩子,他排行第六,父親聶云華、母親張金秀雖然沒有多少文化,但勤勞善良。
由于家大口闊、靠種地維生,一家人的日子過得相當艱難。盡管如此,聶海勝卻非常好學上進。在當地,他是出了名的“讀書狂”,別人家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他從不羨慕,只是一門心思地撲在學習上。每次臨考時,村里的許多學生都在家里玩,他卻提著一盞煤油燈到學校里去補習……村里人都說:“這孩子將來肯定會有出息的!”
正當聶海勝滿懷信心地憧憬著未來時,災禍卻不知不覺地降臨了。
1980年6月的一天,正在鎮中學上初中的聶海勝突然接到母親捎來的口信,說他父親胃疼得厲害想見他一面。聶海勝一聽急得要命,撒腿就往家里跑,父親可是家里的頂梁柱呀,要是倒下了,一家人該怎么過啊!當他滿頭大汗地趕回村里,父親已經被人用板車從醫院拉回來了,再也不能睜開眼睛了。
從此,一家人的生活重擔全部壓在了母親一個人的肩上。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健康成長,她沒日沒夜地操勞,養豬、喂雞、種地……只要孩子們回到家里,她就告誡他們:“家里雖然窮,但我決不會讓你們挨餓,你們自己也要爭氣,保持一副好身體,免得走你們父親的老路啊!”
在8個孩子中,聶海勝是最讓母親放心的,不僅在學校里表現突出,而且還能替家里著想。為了不讓母親過度勞累,只要學校放假,他都回家幫助干活,夏天割麥子、秋天摘棉花,特別是每年的“雙搶”,他還像大人一樣,到田里挑稻子,渾身上下曬得像個“黑泥鰍”一樣。
一年后,聶海勝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棗陽市一中,成為村里第一個進城念書的學生。從家里到市區,大約有30公里的路程。為了節省開支,聶海勝每次上學、回家都靠步行,而在學校的干糧則是自帶的大米和咸菜。每次看到他腳上磨出的血泡,母親都心疼得要命,不由自主地落下眼淚,為了減輕他走路的痛苦,母親還為他納過一雙厚厚的布底鞋。
一次開學,母親好不容易為聶海勝湊了20多元的學費,可是,在他報到時卻發現錢包被小偷偷了,這可是母親半年來從牙縫里省下來的呀!為了不讓家里人擔心,他利用星期天的時間,一個人悄悄跑到火車站扛包,硬是將學費給掙回來了。
日復一日,聶海勝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中磨練出了堅韌的毅力和強壯的身體,他不僅學習成績優秀,而且還被推選為班上的體育委員,短跑、長跑、單杠、雙杠、跳高、跳遠……無所不能,贏得了眾多老師和學生的喜愛。
像許多山里的男孩子一樣,聶海勝從小就向往軍營。他愛看打仗的電影,喜歡聽部隊的軍歌。村莊上空經常有民航飛機飛行,也有尾巴冒煙的戰斗機訓練。只要聽到飛機的轟鳴,他就會馬上站立不動,還常對伙伴們說長大了要去當兵、當飛行員、開飛機。
沒想到,這一天終于變成了現實。1982年秋,空軍某部隊到棗陽市一中招飛行員,聶海勝積極報名,經過近百項的體驗、政審,終于如愿以償。其實,聶海勝自幼平衡能力和心理素質就很好。剛讀小學時,學校旁有一道排水管道,離地面約有一層樓多高,同學們都不敢在上面走,唯獨他能輕松地走下來。此次,與他一起考上飛行員的,還有另外3名校友。
臨行時,聶海勝像往常去上學一樣,只背了一個書包,沒有帶什么行李。他怕母親難過,攔在門口死活不讓她出門送自己。母親一再地囑托他:“孩子啊,好好干,要為咱們山里人爭氣呀!”
“過關斬將”,好男兒成為航天隊員
聶海勝與幾位被招飛的同學被送到長春航校后,盡管對當地的氣候很不適應,但他時刻銘記著母親的囑托,拋開一切雜念,全身心地投入到訓練之中,各項指標都完成得非常出色,成為學員中第一個放單飛的人。一次,教官讓他給大家講一講飛行體會,一向不善言辭的他只說了一句話:“啥也不想,只管飛!”
事實上,飛行遠不像他表述的那般簡單,每一次登機前,他都手拿模型將飛行線路、飛行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反反復復演練數遍。付出總有回報。初教、高教級飛行結業,他要比別人少飛幾十個小時。后來,他以優異的成績提前畢業,被分配到南昌某飛行部隊。
1989年6月12日,聶海勝改任空軍某殲擊機飛行員。誰知,他在第二天的飛行中就遇到了事故。那時,聶海勝正駕著殲擊機在4000多米的高空執行任務,突然“砰”的一聲爆響,發動機停車了。剎那間,殲擊機轉速下降、機體下墜,座艙內溫度急升。聶海勝一邊鎮定地向地面報告,一邊試圖排除故障。
然而,所有的辦法都嘗試過了,還是無濟于事。于是,地面指揮讓聶海勝棄機跳傘,但他沒有放棄做最后的努力,試著讓殲擊機滑行,但因距離太遠沒有成功。當殲擊機距地面只有400多米時,他不得不按下了彈射開關,然后覺得眼前一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當聶海勝睜開眼睛,才發現自己落在了稻田里,殲擊機則摔在離自己100多米的山溝里,扎進土里10幾米,著火爆炸了。而他本人除了掉了一只鞋,一切都完好無損。
后經查明,此次事故是由發動機壓縮器上的葉片出了機械故障造成的。鑒于聶海勝在危急時刻沉著冷靜地處置險情,想盡一切辦法挽救殲擊機的勇敢精神,當年,部隊黨委為他記了三等功,他還應邀在國慶期間去北京觀禮,并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聶海勝深知母親吃過許多苦,每次給家里寫信都是報喜不報憂。特別是在他成家之后,總是想辦法讓母親多享點福。在南昌時,聶海勝就幾次接母親到部隊居住。后來,聶海勝調到北京,又兩次接母親到北京過春節,還每個月給她寄200元的生活費。
1998年1月,我國第一個航天員大隊在北京航天城宣告成立。聶海勝憑著良好的體質和優秀的飛行能力,在參選的1506名優秀飛行員中,一路“過關斬將”,最終成為14名航天員中的一員。
在此之前,聶海勝當了15年飛行員,在學校里所學的東西基本上忘得差不多了。為了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他從高中課程開始學起。初到航天城的兩年,他很少出門逛街,每天晚上不到12點不睡覺。他學習起來有個特點,不懂就問,決不裝懂。教員稱他是“不恥下問也不恥上問”。
對于航天員來說,保持標準體重是訓練中的另一道關。而聶海勝的體重在最初入選時就超重1.5公斤。于是,減重成了他幾年來天天堅持的課目。航天員訓練體能消耗大,不吃東西不行,但又不能放開肚子吃,吃完還要通過比別人更大的運動量去消耗掉。
就這樣,日復一日,聶海勝經過長期不懈地努力,成功地闖過“理論關”和“體重關”,成長為航天員大隊一名優秀的航天員。
2003年2月,聶海勝帶著妻子、女兒回棗陽探親,母親和姐姐高興地弄了一大桌子飯菜。飯桌上,母親從兒子的神色中猜出他肯定接受了重要任務。此后大半年,聶海勝果然沒有打過幾次電話,后來就一點音信都沒有了。
原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空進入倒計時,聶海勝已全身心投入到全封閉訓練中去了。
按規定,每位隊員的手機都上交了,不得與外界聯系。
2003年10月,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終于從酒泉衛星發射基地順利升空,而這時母親張金秀卻因舊病復發住進了醫院。當她從醫院的電視中得知自己的兒子是“神舟”五號3人首飛梯隊的一員時,不由得熱淚縱橫,沖著電視畫面中的兒子哽咽著說:“孩子,你是母親的驕傲,你是家鄉的驕傲啊!”
當這一令人振奮的消息在家鄉傳開后,人們紛紛手捧鮮花涌進醫院,向這位“航天英雄”的母親表示祝福,老人一邊拱手道謝,一邊叮囑大家:“千萬不要把我生病的事傳出去,免得影響海勝的工作。”事實上,老人有一個心愿:這一次,兒子沒有升空,下一次得爭取上去啊!
“神六”升空,病榻上的母親激動地揚起了手
然而,聶海勝還是知道了母親生病的消息。他知道,母親將他們兄弟姐妹拉扯大不容易,應該回去看看她,在她身邊盡一盡孝道。于是,他特意請假,乘飛機回到家鄉,當他出現在母親的病床前時,老人流淚了,沖著兒子一個勁地埋怨自己:“我這把老骨頭不爭氣呀,把你給連累了……”
當地政府對聶海勝的母親極為關心,不僅為她結清了近10萬元的醫藥費和住院費,還花2萬多元在鎮上為老人蓋了一棟房子。在聶海勝回北京時,老人反復對他說:“你看,政府把我照顧得這么好,你一定要安心工作啊,不要辜負了國家對你的期望!”
聶海勝又何曾不是這么想的呢,他早已把自己和國家的航天事業聯系在了一起。
2004年春節剛過,當舉國上下仍然沉浸在“神舟”五號載人飛天成功的巨大喜悅中時,聶海勝及其所在的航天員大隊卻已投身到了“神舟”六號載人飛天的緊急訓練之中。
航天員大隊共有14名航天員,但隨“神舟”六號飛船飛天的只有兩個名額。按照作業要求,這兩名航天員在飛行過程中必須配合得天衣無縫,才能圓滿完成任務。這意味著作為“神舟”五號首飛梯隊成員的聶海勝,一切都要從頭開始練起。這一次,他是否能夠飛天,不僅要看他的個人素質,還要看他與搭檔的協作程度。
今年以來,他們幾乎沒有雙休日,一些航天員晚上還接著學習、補訓。大家有一句口號:“不管誰上,我們都支持他!”作為“神舟”五號首飛梯隊成員,他一方面要自己抓緊訓練,同時還要毫無保留地把經驗傳授給其他航天員。
針對飛船在太空飛行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他們還預想了70多種故障模式,訓練和提高航天員應急處置能力。經過刻苦備戰,聶海勝的愿望終于實現,與費俊龍一道駕駛“神六”飛天。消息傳來,因患偏癱躺在病床上的母親張金秀激動難耐,硬是要和大家一起觀看中央電視臺的現場直播。
10月12日一早7點多,張金秀就被醫護人員推到了客廳。8點多鐘,當她看見兒子和費俊龍出現在屏幕上,天空還飄著大雪,她驚訝地張了張嘴,似乎想叫出聲來。當“神六”開始發射時,她神情非常緊張,直到“神六”騰空而起、順利升空,她才安下心來,并高興地揚了揚手。當\"神六\"順利地進入軌道,她再次高興地揚了揚手。
聶海勝妻子聶捷琳也是一名軍人,對婆婆張金秀非常孝順。張金秀曾跟聶海勝夫妻一起生活了11年,后來因為聶海勝的舅舅生病,張金秀才回到家鄉。前不久,聶捷琳還專門給婆婆寄了一件對襟紅羊毛衫,叮囑聶海勝的弟弟聶新勝一定要在“神六”發射期間給她穿上。
聶捷琳是一位細心的女人,對遠在湖北的婆婆每個月定期給老人寄200元錢,逢年過節寄1000元,還經常打電話對老人噓寒問暖,在“神六”發射期間,專門打了幾次電話詢問老人的病情。
“神六”發射的當晚,當聶捷琳與飛船上的聶海勝進行對話時,還專門告訴他媽媽的身體很好,叫他不要擔心,聶海勝高興地說“知道了”。此時此刻,遠在湖北、躺在病床上的張金秀通過電視看到這一幕,臉上露出了欣慰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