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非市”地位制約中國產品
按照一般的理解,“入世”了就應該是個一般的市場經濟國家,因為世界貿易組織是市場經濟國家組成的一個組織。事實的情況是作為歐盟和美國認為非市場經濟國家的中國在2001年底入世了,而2002年俄羅斯得到了歐盟和美國肯定的市場經濟地位,卻至今還在為了入世而努力。
沖動與走過的彎路不無關系,中國在簽署入世協議書的同時,同意了美國提出的四個附加條款,四個附加條款在當時算不了什么障礙,而兩年后這些附加條款成為了以歐美為首的一些成員國應對中國入世的“法寶”。“法寶”之一是議定書認為中國在入世15年后享有市場經濟國家地位,而在此之前,世貿組織成員可以用國內法來判定中國是否具有市場經濟地位,如果判定中國不具備市場經濟地位,在判斷中國產品是否具有傾銷傾向時可參照第三國的生產成本或價格進行對比。因此,除非世貿組織成員已認定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家,否則中國有可能在長達15年的時間里遭受“非市場經濟主體”的歧視待遇。
問題還不止這些,入世后,正是由于長時間得不到“市場經濟國家”的認可,我國的企業在對外貿易中頻頻遭到國外的反傾銷,由于各個國家的具體情況不同,在對我國企業進行的反傾銷調查時,選取替代國的成本往往高出我國很多,如在2004年的中國彩電傾銷案中,美國選取印度為替代國,結果最高征稅幅度達78.45%。整個2004年我國企業因此受到了諸多的不公平待遇。2004年共有16個國家和地區對我發起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及特保調查57起,涉案金額共12.6億美元。
“入世”使中國的企業能加入到更深層次的全球對外貿易中,而未能“入市”也帶給了中國企業前所未有的反傾銷敗訴的遭遇。因此爭取其他世貿組織成員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不但能進一步改善中國的外貿環境,保證中國正常的外貿出口,更是對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認可。
2005“入市”之路還有多遠
中國人的態度與耐心是有目共睹的,2004年中國政府在多次出訪過程中圍繞3個主要經濟問題展開,一是爭取更多國家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二是有關解除長達15年的武器禁運問題;三是中國解決對外的貿易摩擦、貿易壁壘問題。2004年4月14日,新西蘭宣布承認我國市場經濟地位,成為第一個承認我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的發達國家。通過我國政府的努力,在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上已經初見成效,2004年一年之內,已有接近36個國家承認我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
通俗地講,市場經濟地位涉及到一個國家直接的經濟利益,是一國融入世界經濟的必備條件,因此一般認為,市場經濟要求按市場成本和價格規律進行運作,否則就是非市場經濟,但是嚴格地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國家。不過世貿組織的法律文件中,并沒有“市場經濟國家”或“非市場經濟體”之類的詞語,也沒有明確的定義,因此目前世貿組織各進口成員國普遍是根據該國的國內法來確定出口成員國是否為“市場經濟國家”,它給了進口成員國幾乎是無限的決定權。
雖然2004年中國在爭取“入市”的問題上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是占中國進出口總額45%的前三大貿易伙伴歐盟、美國和日本,無一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不能不說是我們的遺憾。
美國在2004年6月3日首次對是否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的聽證會上拒絕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認為中國在修訂后的美國《1930年關稅法》的六條標準上幾乎都沒有達標。溫家寶總理和吳邦國委員長在訪問歐盟國家和歐盟總部時,也一再敦促歐盟注重和回應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訴求。溫總理還向歐盟遞交了長達400多頁的文件,而歐盟評估后堅持認為由于中國在歐盟規定的5條標準中有4條尚未達標。
我們不能不說,市場經濟問題在國際貿易當中是一個涉及實際利益的政治問題,它不是按照幾個指標的衡量就能判定的。2005年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要想爭取更多國家尤其是美國、歐盟、日本的承認將面臨前所未有的“遭遇戰”。
誰能阻擋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美國一向主張市場經濟,鼓吹自由經濟。實際上,當美國產品在市場上占有優勢地位,其對外貿易狀況良好時,美國呼吁自由貿易的聲音一向最大。但是近幾年,中美貿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國企業加入全球化的后果是讓更多的美國人能夠享受到物美價廉的商品。因此對于“非市場經濟”這個問題上或許應該多一些“理解”——為保護本國產業,借道“非市場經濟”,可以對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施以重稅,阻擋中國企業角逐本國市場。美國很清楚中國的處境,“如果美國順應中國對市場經濟地位的訴求,將比宣傳貿易威脅論更好地推動中國在勞工標準和貨幣政策上實施改革。”矛盾又一次落腳在匯率問題上。
不能不說“打中國牌”已經成為美國政界慣用的手法,中美在不少問題上都存在泛政治化的傾向。“市場經濟地位”同樣會淪為美國向中國討價還價的政治籌碼。因此中國的“入市”問題不是經濟問題,而是戰略問題和政治問題,最終還需要中美兩國在政治層面上有所利益交換。
中國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國。我們應該明白,即使在15年過渡期內有的成員在反傾銷調查中不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從根本上也不會影響大局,相對于中國2004年將近6000多億美元的出口額,畢竟遭受反傾銷訴訟的總額僅占出口額的極少數。
其實真正成為阻攔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是我國自身的經濟改革和與此相適應的政治改革所面臨的難題。我們必須承認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確實還存在不足之處,就美國重點強調的前兩條標準——匯率和勞資而言,差距還是很明顯的。目前中國實行盯住美元匯率制度,浮動比率又極低,難以正確反映貨幣和貿易的供求狀況。勞資關系上,工會往往是雇用方力量的延伸,社會穩定、大局為重等地方政府的態度,更弱化了工人的聲音。在生產、資源分配等方面中國政府所起的作用也不盡如人意。雖然我國政府的宏觀意識較原來有了提升,但經濟市場化方面仍有待改進。歐美對我國的嚴格限制,換個角度看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這些限制讓我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我們可以借外界的壓力來加快中國市場經濟改革的步伐。
中國“爭位”還要10年?
由于先前的承諾,從2001年到2015年,無論是西方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可以在這個過渡期內,將中國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
問題是現在我國經濟已經變了,而且發展變化巨大。我國在1992年確定了市場經濟的目標,到2002年,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到2004年明顯加快了市場經濟體制的進程。改革速度加快,在法律、知識產權、降低國有經濟、擴大私有經濟比例、開放市場、改善投資環境等許多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進展。可以說,我國一直在向著市場經濟前進,尤其是入世后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中國的市場化程度提高的很快,如果嚴格按照世貿組織的文件規定,絕大多數中國的商品都是由市場定價的,但是,中國爭取市場經濟地位真的還需要10年嗎?
我們的回答是:不需要。雖然爭取中國市場經濟國家之地位,可以減少中國企業在開拓國際市場時遇到不必要的困擾和傷害。歐美等國要重新確立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原因之一在于保護本國企業的利益,但是如果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很完善,“入市”之爭也不會如此激烈。因此,一方面我們不能過分夸大“非市場經濟國家地位”問題帶來的對出口的負面影響,更不能為了“市場經濟國家”地位,以更大的經濟代價換取對方的補償;另一方面在爭取市場經濟地位的過程中,不斷找到自己的差距、檢討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所存在的困難與缺陷的問題,并及時克服、及時改正,這才是縮短“入市”道路的根本所在。
2005年及今后一段時間擺在我國政府和企業面前的重要問題是:貨幣可自由兌換、匯率變化由市場供求決定;有決定出口價格和數量的自由;政府減少對生產的控制程度等。總體而言,解決好我們自身的問題,至于是否承認市場經濟地位已經不再重要,或者會不請自到,因為越來越多的國家相信中國的胃口能夠救活他們。
目前,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基本確立,我國的市場經濟化進程也在積極完善中。我國高速發展的經濟促使市場經濟化進程不需要再等10年這樣漫長的歲月,全球范圍內的“中國因素”“和平崛起”會帶來更重要的經濟地位,中國正與各國一起共同創造和分享全球經濟發展的成果。應該說,中國“入市”:10年太久,只爭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