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中國“入世”一年之后一個新的經濟術語就誕生了——“中國因素”。3年多的時間里,美國的工人失業問題緣自“中國因素”;歐洲的經濟不振緣自“中國因素”;日本降低對美出口增加對華出口也來自“中國因素”;能源危機、油價高漲緣于“中國因素”;東南亞旅游收入的激增也來自于“中國因素”;全球鋼鐵、汽車和電子產品的價格波動也來自于“中國因素”;2004年底國際國內期貨市場(銅、鋁、鎳等)正在上演瘋狂的過山車游戲也來自于“中國因素”……
早在布什第一次競選總統時,其身邊的幕僚就懷疑中國政府夸大經濟增長的速度,如今卻變成懷疑中國故意低報GDP的增長速度。2004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將居世界第5位,進出口貿易總額超過1.1萬億美元,居世界第3位。中國正在向全世界顯示超強的能量。
“中國因素”讓世界躁動
中國在走向世界,全球也因中國而躁動,“中國因素”不但影響著制造業市場,也攪動全球金融市場。2004年的最后一個季度,中國人民銀行終于在全球金融市場最意想不到的時刻出手,調升一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27個基點。這個在趨勢市場預期之中、時機卻在市場預期之外的升息舉措取得了罕有的震撼效果,影響波及全球股市、債市和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加息消息一出,英國倫敦FTSE100指數隨即下跌了15個點,3個月期銅期貨價格在倫敦金屬交易所開盤后下跌至2727.50/噸,3個月期鋁合約小幅下滑5美元,鋅、鉛、鎳、錫等金屬產品以及金、白金等貴金屬的價格也都曾出現下跌。美國股市開盤時受中國加息影響,道瓊斯工業指數下挫30.97點,標準普爾500指數、納斯達克商品指數紛紛下跌,國際原油價格也出現大幅下跌。日本股市及香港股市鋼鐵、航運等類股出現重重拋壓。
因為隨著中國經濟規模的擴大和驚人的發展速度,目前中國經濟運行的國際影響引起了廣泛關注,中國在設定全球價格水平方面實際上已日益具影響力,這已促使許多人開始重新考慮工業國家物價和收入的前景。尤其是與中國存在巨額經貿往來的周邊國家和地區,他們都高度關注中國宏觀調控以及能源利用率和在世界上的占有份額。
中國企業的國際化路徑身影
雖然在2004年國內低廉的勞動力資源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民工荒”沖擊;雖然國內制造業海外擴張水土不服,在西班牙發生了“焚鞋暴力事件”;雖然在2004年中石油競購海外大油田的部分股權,就被西方幾大石油跨國公司用優先購買權拒之門外;雖然2004年底再度驚現從事境外衍生品交易的大鱷“中航油”違規交易、面臨破產。但這些絲毫沒有削減、阻礙或抹殺中國在全世界范圍的風頭。
2004年,TCL泰國分公司正式成立,這是繼TCL在越南、菲律賓、印尼、新加坡、印度、俄羅斯、墨西哥等新興市場后設立的第8個分公司。TCL計劃2005年在澳大利亞、中東、拉美等市場投資設立分支機構,完成全球市場布局。
2004年五礦集團收購加拿大最大的礦業公司諾蘭達(Noranda)100%股權的談判正在緊鑼密鼓之中。諾蘭達是中國爭奪海外原材料資源的重要部署,也是迄今為止中國公司發動的對外國公司最大規模一起收購行動。
2004年11月,上海民營企業安信集團在巴西購買了1000平方公里原始森林,其面積幾乎接近于一個崇明島。安信已成為巴西最大的木材生產商、供應商和出口商,“安信地板”也躋身世界10大地板企業行列。
2004年12月,聯想斥資12多億美元并購了全球第一臺PC生產者IBM的PC業務,聯想終于將康柏和其他國外知名電腦廠商拋在身后,聯想渴望自己成為新的“IBM”“松下”“三星”。
2004年12月20日,大連機床集團成功并購了德國茲默曼公司,斥資近千萬歐元收購了該公司70%股權。
還有三九集團收購日本制藥的多數股權;上汽集團收購韓國雙龍汽車;京東方收購韓國Hydis;中石油在蘇丹投資煉油廠;中海油印尼油田……可以說,中國經濟持續高增長,在國際經濟格局中,“中國因素”日益增大,地位不斷上升,不斷雄厚的家底成為企業“走出去”的最大的靠山。強勢的“中國因素”為有志于成為全球玩家的中國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
中國企業的歷史機會
一方面,我國在上個世紀90年代提出“走出去”思路,2000年“走出去”成為國家大型企業發展戰略,2003年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又明確提出促進中國跨國公司的發展,2004年“走出去”行動、事件如火如荼,預計2005年將是最熱鬧、最沖動的一年。
另一方面,在200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增強國際競爭力和自主開發能力”就被作為一個重點項目提出。入選美國《財富》雜志世界五百強企業的中國企業僅有石油和電力等十幾家,培養多種行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已成為一大重要課題。
或許,這就是游戲規則。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戰略迂回、半推半就。現象就是在很多行業中跨國公司正在從中低端產品市場全面撤出。無論是樂凱宣布不再向傳統膠片領域進行大規模投資,還是“湯姆遜”逐步脫身CRT彩電業務,基本思路如出一轍。這種戰略性撤退多少有些半推半就的色彩,一半主動一半被動。主動是因為跨國公司的成本結構及相對競爭優勢決定了它們必須永遠盯緊高端市場;被動是由于在中低端市場它們正遭遇來自低成本國家、特別是中國廠商的強力挑戰。中國企業有可能通過并購與合資整合全球的中低端產品市場,以及利用政府公關占用部分全球資源。
中國跨國公司產生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轉換的過渡期,在現代企業制度沒有建立或者沒有健全的條件下走出國門。中國跨國公司既要在外部學會參與全球市場競爭,又要在內部完成現代企業治理和管理結構的改革,還要不斷地適應新的環境變化。
思路上將實現兩個轉折
曾幾何時,對入世造成的那種大軍壓境、兵臨城下的氣氛極度恐慌,然而幸運的是,中國的汽車業、金融業、保險業、家電業、服務業在逆境中求新求變,反而帶動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長足進步,但我們卻不得不面臨這樣一個嚴峻的現實:本土資源越來越稀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以和平的方式盡可能多地充分利用外部世界的資源。
據預測,到2020年,中國發展必需的45種大宗礦產資源,將只有6種能夠自給自足,全國現有的銅礦儲量則僅夠使用10年。數千萬計的企業如果僅僅在國內進行競爭,將難以獲得足夠的資源支撐,更何況外國企業還要進來,因此,企業必須在全球范圍尋找資源。
畢竟誰都不希望自家的田地由別人來耕種,過去的一年,中國無論是石油還是礦產品都遭遇過或大或小的不和諧因素。這一切都注定在2005年及今后的時間里政府要發揮重要的親善調和,實現從“以投資換技術、資金”到“以投資換資源、市場”的戰略轉折,從“以資金購買換取本國發展”轉換到“以建設合作換取共同效益”的戰略轉折。
企業自身要“入鄉隨俗”
無論是大型國家控股企業還是日益強大的民間力量,在全球范圍內開拓新的市場決不能視為“淘金”,如果純粹是為了經濟利益,而對當地的文化、法律、習慣基本不關心,就會限制了自身的發展,就會出現西班牙“焚鞋暴力事件”。事件發生后,中國制鞋業的有識之士們開始思考中國制鞋業應該怎樣才能擺脫競相壓價的惡性循環困境,怎樣搞好當地的公共關系和融入到當地主流社會。
融入當地文化的一個表現是經營本土化。經營本土化又稱為經營屬地化或經營本地化,是指海外投資企業以東道國獨立的企業法人身份,按照當地的法律規定和人文因素,以及國際上通行的企業管理慣例進行企業的經營和管理。
要熟悉貿易壁壘規則
很多壁壘之所以不好對付,就是因為它的雙重性,合理性與不合理性交叉在一起。一些國家的貿易壁壘主要針對勞動力成本低廉的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我國,對于一些已經成熟的領域,可以在海外市場尋找“靠山”,可能將成為2005年多數企業的擴張路徑。
增強“中國服務”意識
韋爾奇說“要提前變革,要掌握自己的命運,要面對現實的世界,不是沉湎于你自己理想的世界。”在世界范圍內,服裝、玩具、電器中,“中國制造”標識的產品琳瑯滿目,份額與日俱增,這是強勢“中國因素”的一個表現。
一個成熟產品從設計、制造到銷售、服務是一個完整的鏈條,服務是市場增值能力最強的一塊,在整個鏈條中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對于處于全球供應鏈上的多數行業的企業來說,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服務”是一次重大轉折。“中國服務”要比“中國制造”更有意義。
一個強大的中國,一個發展的、自信的、富裕的中國,正在全球面前展現。“那是一個超級強大的‘企業’”,或許,這樣對中國的評價,用不了太長的時間就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