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經濟正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人均GDP處于1000美元以上的水平,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也帶來巨大的需求。受這些因素的影響,住宅、汽車、通信等仍將是我國需求最旺盛的領域。在其拉動下,鋼鐵、冶金、石化、建材、機械制造等行業仍將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重化工業整體增長速度仍然要快于輕工業。
另一方面,我國新一輪經濟增長既是需求拉動的結果,從供給方面看也是生產要素價格被人為地壓低,企業不斷追加投資的結果。土地、利率、工資,以及人民幣匯率價格長期偏低,刺激了國際制造業向中國轉移和國內企業擴大投資。盡管生產要素價格的回升是一個長期因素,但自從這一輪宏觀調控以來,隨著國家對土地管理制度的強化和對農業生產的重視,生產要素價格已經開始出現上漲勢頭,這與已經出現供應緊張的能源和原材料等資源性產品一起,有可能對未來物價上漲起到潛在的推動作用。
在這樣的背景下,當前我國的宏觀調控政策在今年仍將會持續。否則,有可能會出現經濟和物價加速上漲的局面,這將大大增加未來宏觀調控的難度。因此,預計今年我國宏觀政策仍會偏緊,但在調控方法上,行政手段可能會更多地由經濟手段所取代。正是出于這樣的判斷,今年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會有比較明顯的回落,但仍會保持在8.5%左右。
世界經濟環境會持續向好
自2003年下半年以來,世界經濟處于快速增長期,經濟增長勢頭較為強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近日發表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分別為5%和4.3%,與今年春季的預測相比,將今年增長率上調了0.4個百分點,明年經濟增長率下調0.1個百分點。
IMF測算,從2003年年中到2004年年中的一年里,全球經濟增長率平均為5%,工業化國家經濟強勁增長,新興市場特別是中國的經濟快速增長。全球工業生產和貿易增長,就業形勢改善促使私人消費上升,投資繼續保持增長態勢。由于刺激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正在逐步淡出,油價上漲也對經濟造成沖擊,IMF預計2005年全球經濟增速將稍低于原先的估計,但仍明顯高于歷史平均水平。
根據IMF的預測,2004年/2005兩年美國、日本以及中國其他主要貿易伙伴的經濟增長狀況良好。其中,美國、日本和歐元區2004年的經濟增長率分別為4.3%、4.4%和2.2%,2005年的經濟增長率分別為3.5%、2.3%和2.2%。這意味著今明兩年我國經濟增長環境要好于前兩年,在國際貿易回升的帶動下,我國對外貿易仍將保持20%左右的增速。
投資適度回落、消費適度增長有可能成為明年經濟增長的主要特征
根據歷史經驗及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我們認為我國當前投資率保持在30%-40%的區間內,投資增長速度控制在12%-20%的區間內比較適宜。隨著宏觀調控措施的逐漸顯現,部分行業投資過熱的現象將有所緩解。2004年全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約為25%左右,高于適度區間,今年投資增速將進一步下降,保持在18%左右。
2003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相繼出臺了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補貼和降低農業稅稅率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國家各方面投入也都向農業傾斜,有關涉農部門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加大,極大地調動了糧食主產區和種糧農民的積極性。2004年全年糧食產量明顯回升,這對抑制糧油和副食品價格上漲將起著重要的穩定作用。農民收入也將有明顯回升,農村居民消費將出現較大幅度的增長。預計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速將超過7%,成為1997年以來最好的一年。我們認為,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勢頭在今年將繼續保持。由于農村居民占全部居民的70%左右,農村居民消費增長對全部居民消費增長將產生較大的貢獻。與此同時,住宅、汽車、通信等仍將成為城市居民的消費重點,因此今年我國居民消費將保持適度快速增長。
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測
去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增長率為9.7%,前三季度為9.5%,雖然去年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在逐季回落,但預計全年經濟增長速度將保持在9.3%左右,與上年大體持平(見表1)。這個增長速度高于IMF的9%,亞行8.8%的預測,但低于高盛預測的9.7%。
我國經濟增長的自發運行仍處在擴張期,宏觀經濟只是壓抑了其增長速度,并沒有改變其趨勢。由于信貸收縮等宏觀調控政策的滯后影響在2005年將更加充分地顯現,明年我國經濟增長率將呈逐季回落之勢,但在這一輪經濟增長的趨勢性因素影響下,自發擴張慣性仍然可使經濟在接近潛在增長率水平的區間運行。初步預計,2005年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將達到8.5%左右。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投資和對外貿易增速出現回落,同時,石油等初級產品價格上漲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將在今年上半年顯現。
2005年中國經濟增長面臨的風險
隨著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聯系的不斷加深,所受到的影響明顯增加。同時,這一輪宏觀調控的政策難度增加,宏觀調控的風險也將加大。2005年我國經濟增長仍將面臨一些風險。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今年是否會出現較高的通貨膨脹率。通貨膨脹率往往與經濟增長速度相關,經濟增速較高時物價水平也較高。反之亦反之。去年三季度以來,推動價格上漲的新漲價因素比重在明顯上升。7-9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漲幅均在5%,其中新漲價因素在物價漲幅中所占的比重分別為15%、30%和50%。在新漲價因素中,除糧食和食品價格外,生產資料價格和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對居民消費價格的傳導作用在增加。當前生產資料價格和工業品出廠價格對下一階段居民消費價格上漲的壓力仍然較大。在需求和供給雙向拉動下,即便今年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回落,但生產要素價格有可能會出現恢復性上漲,明年物價水平有可能會出現階躍式上升。
二是石油等初級產品價格能否繼續上漲。去年以來國際石油價格連創新高,10月份突破55美元的近20年高位。從中長期看,國際原油和初級礦產品的價格上漲主要受世界經濟周期的影響。根據IMF的預測,2004/2005兩年世界經濟處于增長期,這意味著原油等初級產品價格仍將處于較高的價位。這有可能加劇中國國內物價上漲,對企業利潤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根據國家信息中心《多部門價格模型》測算,石油價格提高10%,推動居民消費價格上升0.25%,生產資料價格上升0.9%;黑色金屬礦和有色金屬礦價格上升10%,推動居民消費價格上升0.09%,生產資料價格上升0.41%;糧食價格上升10%,推動居民消費價格上升1.23%,生產資料價格上升0.2%。這說明石油等初級產品價格上漲對我國經濟將產生較大的沖擊。
三是匯率政策及人民幣匯率走勢。近年來中國的匯率政策及人民幣匯率走勢由于對外貿易的大幅度增長和貿易盈余的增加,面對的國際壓力越來越大。2005年如果匯率政策做出調整或人民幣匯率提高浮動區間,在短期內有可能對國內經濟造成較大的沖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