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銷商經營K/A,風險與機遇往往是相隨相伴的,經銷商既應當把K/A經營作為自身發展和轉型的契機,同時也要注意到這是一個風險性極大的商業行為。
管理水平決定規模大小
哈爾濱某經銷商一直作為幾個品牌制造商的K/A配送服務商經營著當地3個家樂福門店。該經銷商老板M先生做事認真、工作主動,在制造商和家樂福門店那里都贏得不錯的口碑。前不久,新接了一家出口加工型的牙刷制造商在哈爾濱地區的代理權,由于廠方的供價接近于OEM成本價,經銷商的加價空間較大,毛利率達到200%。
M先生得知該制造商無意直營K/A,因此提出家樂福北區由其經營。制造商自認為沒能力做,這塊空白點還不如讓經銷商折騰一下,也就很順利地給了M先生授權書。
M先生盡管有了廠方授權,但想到真正由自己自負盈虧,不免有些顧慮。因為,之前與家樂福的合作都是制造商自營管理和結算,自己不過只是承擔配送貨服務一塊,操作相對簡單。一旦全盤負責,許多操作內容還是不很熟悉的。于是,M先生向認識的K/A銷售專家征詢建議。
K/A銷售專家的建議是:能與家樂福談成只做哈爾濱3家門店為上策,做東北區域為中策,做整個北區為下策。
專家給出的理由是:
1.M先生的組織沒做過K/A直營,K/A組織經營能力是個疑問,許多潛在的操作環節缺乏應對機制和管理經驗,區域越大失敗的概率越大。
2.M先生目前只是與家樂福哈爾濱當地的門店客情關系較好,在外埠市場還沒有建立分支機構,外埠門店的維護成本肯定較高。
3.各地消費市場狀況不一,當地賣得好的,未必異地就有同等條件。家樂福每個門店的運營狀況存在差別,M先生對外埠市場的消費結構并不熟悉,經營的潛在風險高。
4.門店數越多,社會庫存和安全庫存必然增加,M先生的資金運行壓力也必然增加。若形成資金的惡性循環,后果不堪設想。
在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經營K/A策略性的選擇有多么重要。任何在沖動情緒下做出的策略都極具危險,沒有系統化、全面化地考量甚至會使經銷商以往的努力付之一炬。
另外,在管理能力和計劃水平不足的狀況下,經銷商為了保證K/A維護的質量不下降,必定會導致固定成本的上升,侵蝕原本就不算高的利潤。按我們固有的思維,客戶增加就應該增加人員配置,銷量提高又要加強物流配送車輛,倉庫隨之增擴等等。此類現象時常在各個經銷商組織中產生,形成子有規模沒效益的怪局面。這也是K/A經營帶來的動態風險。
有一句商業警語值得注意:管理滯后的經營,規模越大風險就越大。管理永遠都是問題,問題不會讓管理者有一刻休息。K/A經營水平更多地體現在管理細節的控制上,計劃、執行、控制、評估和修正的每個管理環節均要落實到位。
借勢制造商
筆者建議經銷商不僅要把K/A當作銷量的大客戶,還要視其為消費者的大集群客戶。“K/A挾持消費者,恐嚇供應商”這個說法很形象地體現了現代商業關系“離消費者越遠就是離失敗風險越近”。
產品是經銷商與K/A以及最終消費者發生關系的載體,經銷商想要降低經營K/A的風險就應該自己與K/A的抗衡力。從制造商處借勢有以下兩種方式:
1.作為制造商K/A物流配送服務商。
這是經銷商與K/A發生往來風險最小的方式,經銷商承擔的責任單一,投入的資源也較少。客觀地講,物流配送將是經銷商價值存在的底限,如果連這點都做不好,經銷商行業真的存在危機了。
2.作為制造商K/A銷售執行商。
就是制造商與K/A統簽合同,K/A發生經營活動。一般情況下,這種合作條件容易得到制造商的支持,來自制造商的投入要強于經銷商完全自營。制造商還會根據K/A客戶和經銷商的要求做一些中間協商與K/A的沖突壓力,降低經銷商經營風險。
在實際操作中,一些有思想的經銷商還會根據自身特點靈活地向制造商尋求幫助。下面這個案例非常具有借鑒意義。
某K/A采購F先生離職后開了一家貿易公司,經銷幾個二線品牌。F先生盡管在零售渠道方面積累了不少人脈,但在商言商,朋友資源利用不可能永無止境。有過多年與制造商直接打交道的經驗,廠先生深知,制造商在哪些方面有短板。制造商遞交一份K/A的銷售報告,包括:本品牌產品和主要競爭對手在賣場的銷售數據、他對制造商的營銷建議及消費者對產品的反饋意見。凡是K/A有什么想法,廠先生盡可能讓制造商知道,請制造商銷售經理幫助一起分析并找出對策。
這樣幾次來往,那幾家制造商感覺到F先生是認真做事的人,他提供的建議和報告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于是,凡是制造商有什么促銷政策,都會優先選擇給F先生來試點。商有時也會主動承擔一部分。
雖然經銷的是二線品牌,但F先生在K/A和制造商處都能得到重視,在賣場里的銷售成功地擠進一線品牌中。
增強資金風險意識
最后,我們要談一談K/A經營的資金運行風險控制。
諸如賬期談判、應收管理、費用控制等產生的資金風險都是K/A經營實際操作的管理問題,筆者在前幾期或多或少已有表述。下面主要討論資金運行的風險意識。
我們還是給出一個案例比較形象地說明資金風險意識的重要性。
經銷商老C在這個行業做了十幾個年頭,在當地市場頗具影響,但最近的一次失誤幾乎毀了辛苦多年的生意。
老C代理的某知名清洗品牌05年初出臺一個促銷政策,凡經銷商在約定時間內打款按相當金額的2倍發貨。老C覺得有大利可圖,一次性打了200萬元。
要知道該品牌在當地市場04年全年才銷售500萬,月度銷售很平均。而且這個品牌主要產出是在K/A走量極少。
沒過一個月,老c的流動資金就出了問題。這個清洗品牌本身銷售只占老C全部生意額的十分之一,庫存消化速度很緩慢,加上終端為主,回款有賬期的因素,嚴重影響到其他品牌產品的正常周轉。地方性的小終端缺貨憑老c的關系還能擺平,但K/A就不吃這套,他們視缺貨為最大的敵人。老C其他品牌的產品被K/A陸續鎖碼,老C也頭一次被K/A評為最差供應商。老C代理的另外幾個品牌制造商銷售人員開始對其亮黃牌,合作關系較淺的一些品牌在當地快速找到新經銷商,把老C徹底拋棄了。
這時候的老C真是四面楚歌,靠四處拆借運轉,生意一路下滑。
案例中的老C是很有“資產”的,一次性吃進的貨也是能夠銷售的正常商品。只是消化需要時間,到了年底,老C又是現金大戶了。但現在的生意絕對不是靜態的,商業的上下游都看重的,是資金而不是資產。
做K/A的現代經銷商最忌諱只關心資金利潤率而不重視資金周轉率。
比如:A生意,投人100萬元,利潤率為10%,年周轉3次;B生意,投入100萬元,利潤率為3%,年周轉10次。
這兩個生意的年收益相當,都是30萬元,但若是做K/A經營,筆者建議選擇資金周轉率高的B生意。因為K/A對銷售周轉快的要比利潤大的重視程度高,經銷商的經營風險隨之也要小。
風險有時候也意味著機會,關鍵我們是從什么角度來看。經營K/A成功的前提就是精心準備、積極思考、重視管理,對發生的意外問題及扎堆K/A中得到一些啟發:K/A渠道代表未來,K/A經營更不會是危途。
(文章編號:11118)
(編輯:蘇 丹amysudan@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