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開始成為營銷逃避不了的話題。本工營銷人只關注銷量不關心利潤的日子將一去不復返了。利潤之所以受到關注,是因為本土營銷面臨越來越多的兩難困境:
困境之一:不做超級終端是等死,做超級終端是找死。沃爾瑪、家樂福之類超級終端登陸中國大陸,并逐步成為王流商業形態,給中國企業帶來巨大挑戰,使企業陷入“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困境:不做超級終端沒有銷量,做超級終端沒有利潤。面對超級終端對制造商的逆向整合和對價格強有力的決定權,本工企業還缺乏有效的應對策略。
困境之二:不做促銷銷量萎縮,做了促銷利潤萎縮。促銷曾經是營銷人快速上量的法寶,交口今由于通路和消費者已經對促銷產生依賴,并且對促銷的期望越來越高,促銷同樣面臨兩難困境:不做促銷沒有銷量,做了促銷侵蝕利潤。
困境之三:不做市場精耕銷量下降,做了市場精耕利潤下降。深度分銷曾經是市場快速突破的一把利劍,可是現在已經鮮有人提及。并非市場精耕沒有效果,而是企業無法承擔市場精耕的巨額投入。
困境之四:沒有主導產品銷量無法快速提升,有了王導產品利潤快速下降。一個產品一旦成為主導產品,就將成為競品攻擊的對象,價格透明,利潤下降,因此主導產品的銷量上升與利潤下滑幾乎同步發展。
資深營銷人多少有點懷念過去的營銷時光,那是一個“規模經濟時代”,有銷量就有利潤,因此營銷人的工作可以簡化為一個目標:銷量。利潤是隱含在銷量背后的一個指標。
今天,我們不應簡單看待營銷的兩難困境,或者把它看作簡單的戰術問題。它標志著營銷環境的巨大變化,即“規模不經濟時代”的到來。
營銷應該體現資本意志,即為投資人帶來利潤。規模不經濟時代需要建立新型盈利模式,沒有盈利模式將沒有生命力。
“結構盈利模式”一直為本刊所倡導。結構盈利模式的確立,通常標志著企業從“成長”到“成熟”的蛻變。我們曾經看到,中國彩電企業在產業集中初期雖然大打價格戰利潤依然豐厚,在實現寡頭壟斷后反而出現全行業虧損,之后,“結構調整”就成為彩電企業盈利的主要手段。
“小批量產品群盈利模式”是本刊近幾年推薦的一種盈利模式,因為小批量產品不受對手關注而能獲得寬松的盈利環境,從而成為利潤豐厚的產品。“有些產品,銷量上升就意味著失敗”,這樣的口號只有在新盈利模式之下才有可能被接受。
“新產品盈利模式”更是受到眾多企業推崇。新產品由于有“廣闊的價格操作空間”而有可能成為利潤豐厚的產品,新產品價格“高開低走”已經成為企業慣用的操作手段。
“從精細化營銷到精益化營銷”是本刊2005年第4期的封面專題,旨在解決市場精耕細作與利潤之間的兩難困境。本期,本刊再次推出以盈利為基本訴求的封面專題,將盈利模式的討論進一步深入、具化。
“規模經濟”時代,市場份額和利潤可以兼得,兩個問題可以簡化為同一個問題。“規模不經濟時代”,市場份額和利潤難道就不可兼得嗎?我們認為同樣可以,只不過兩個問題之間的關系,比以往要復雜得多。
(文章編號:1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