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這樣一句口頭禪——“市場不等人”,由此派生出來的,還有“為了抓住機會,必須火速開發新產品”、“不惜一切代價、先把市場搶到于里再說”、“3年內必須把銷量做到10億元以上”等。聽上去似乎有些道理,這種激情也很可能會讓人有些感動。
從字面上理解,“市場不等人”所說的“市場”就是市場機會,“不等人”就意味著存在競爭。意思是說:市—場機會是有限的了而且往往二閃而過,如果你抓不住,就會把它拱手讓給別人。
用外行的眼光看,這是有道理的,就像小孩子搶饅頭一樣,不趕緊去搶就沒飯可吃。遺憾的是,我們的企業外行也太多,于是把這句話當成了神話,上上下下動不動就喊“市場不等人”、“沒有任何借口”、“不能快速成長就會快速消亡”;也因為這種理解,大部分企業迷戀“速度”、“炒作”、“爆破”等概念,而不喜歡“戰略”、“品牌建設”、“盈利能力”等詞匯。
今年年初,一家生產汽車助燃劑的企業的營銷副總信心百倍地對我說:“我們發現中國燃油市場上各種燃油的質量普遍偏低,不能充分燃燒。如果用我們的助燃劑,就會讓燃油充分燃燒,一來保養汽車,二來節省開支,可謂一舉兩得,這是巨大的市場機會。所以,我們一定要搶先進入這個市場,進而占領這個市場。市場不等人,你能不能在7天之內幫我們拿出新品上市計劃?”
當時,我告訴他這個事情急不得,得一步一步做。為了勸說他,還給他講解了關于營銷戰略的觀點、方法及工具。這位副總說:“你那些道理好是好,但按照你的套路去做,黃瓜菜都涼了,我們等不起。”
一年快過去了,再看這家企業的市場,當時急急忙忙上市的新產品銷售不佳,顧客反應平淡,基本上“胎死腹中”,那位營銷副總也被“炒魷魚”了。這就是迷戀速度的惡果。假如這家企業當初認真做好市場研究,先把戰略層面的問題搞清楚,新產品就算晚兩個月上市也不至于落得這樣的結果。
我們承認,市場機會確實有它的客觀性、時效性和排他性,但問題是:你能抓住的機會才是機會,抓不住的機會根本就不是真正的機會。比如說,就算將參加奧運會110米欄的機會給你了,但你沒有像劉翔那樣的實力,又有什么用呢?!
抓住機會要靠能力。也就是說,真正的機會必須與企業的能力相匹配。能力的評估標準有很多,比如:產品開發能力、品牌資產、渠道管理能力、傳播預算及策略、技術、設備、滿負荷生產能力、骨干人員素質等,但最重要的是這些能力所折射出來的競爭優勢。很多企業的問題就出在這里,每次都是“趕鴨子上架”,最后的結果要么揠苗助長,要么弄巧成拙。
所以,冷靜下來仔細琢磨,“市場不等人”這句話不知害死了多少企業,害殘了多少營銷人士。有些企業因為這句話而急于求成,甚至“殺雞取卵”,顧此失彼;有些企業因為這句話而缺失戰略,陷入機會主義的陷阱,今天做這個,明天做那個,最后機會都趕上了,卻賠得一塌糊涂;有些企業也因為這句話常常“破例”,失去章法,產品沒有產品的做法,渠道沒有渠道的管法,推廣也沒有推廣的方法,“跑冒滴漏”隨處可見,運營效率極度下降……
“市場”與“人”之間并不存在“等”與“不等”的必然聯系,“人”能否抓住“機會”,不光要看速度,更要看優勢。不是說“機會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嗎?如果你不重視戰略、不重視企業能力設計和競爭優勢的積累,“市場”就算“等”你,你又憑什么去跟別人瓜分“蛋糕”?
(文章編號:11102)
(編輯:林 木zsj@cmm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