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就是讓銷售成為多余”,營銷大師科特勒的這句經典名言曾經讓中國營銷人一直感嘆:如果按此標準,我們離現代營銷差得太遠。
然而,現在我們突然發現,大師的這句話是有前提的。科特勒也許是說給美國人聽的,反正,這句話在中國不那么靈驗。
幾年前,一批專家在反復教導我們銷售與營銷的差別,現在,一大批企業已經在反思“營銷過度”的問題。
檢視那些曇花一現的企業,一個基本的特點是“營銷過度”,反倒是那些踏踏實實做銷售的企業,才是最穩定的企業。我們不否認營銷對市場的巨大拉動,在中國,這種巨大的拉力甚至可以制造“需求泡沫”,即把那些本來不是目標消費者的人變成購買者。但是,中國成功企業的特點基本上都是推拉均衡。即使像可口可樂、寶潔這樣營銷能力驚人的企業,在銷售上所下的工夫也是巨大的,它們從來不敢“讓銷售成為多余”。
難道大師錯了,非也。科特勒一直強調營銷要從分析環境著手,是中國市場的特點使得銷售不可回避。
在發達國家,通路高度社會化,銷售人員介入通路參與銷售極其困難;終端共享,銷售人員無法介入終端搞所謂“終端銷售”,生產制造大量依賴OEM,使得品質差異化極其困難。這樣的營銷環境,使銷售的施展空間被大大壓縮,逼得制造商去做營銷,即做品牌、傳播,推廣、消費者研究等工作。
中國的營銷環境,是那些沒有實地經歷過的外國企業難以想象的。韋爾奇曾經說,“我20年來一直在往那兒跑,每次我都認為自己學到一些東西,下次再去就會發現我原來知之甚少。中國是那么大,那么復雜,那么難以琢磨,我搞不懂。這也許就是我要退休的原因,該由別人來把它弄懂。”
創維公司一位前營銷副總曾經說,中國商業比制造業至少落后10—20年。中國的流通商業和傳統終端的規模,比現代零售商業的規模大得多,現代零售商業也許是共享資源,但流通商業則由制造商控制著。因此,中國營銷界流行的說法是“誰控制了通路,誰就控制了市場”。營銷專家陳春花教授說得更直接:中國市場是渠道驅動而非品牌驅動。
1997年之前,中國成功的企業基本上可以歸類為“營銷型企業”,有些企業曾經宣稱“做營銷不要一兵一卒”。1998年之后,市場重心下沉、終端銷售逐步成為主流,銷售已經成為銷量增長的主要源泉。
如果單純比營銷能力,本土企業遠非跨國公司的對手,更何況一些跨國公司曾有過“在中國先虧10年再說”的海口。但是,本土企業在中國加入WTO后并沒有被擠垮,反而日益強大,正是因為本土企業銷售做得比較好。做好銷售,也成為跨國公司成功立足中國市場必不可少的一課。
格蘭仕是一家營銷能力極強的企業,每當經銷商遇到銷售障礙,都指望廠家發揮營銷能力解決問題。然而,當嘗到營銷甜頭的格蘭仕以微波爐的營銷方式運作空調時,卻發現缺乏銷售推動的單純的營銷很難全面啟動市場。今年,格蘭仕提出“系統營銷”,其實質是”回歸銷售”。當格蘭仕大量招聘人員開始自主做銷售時,經銷商反而贊揚格蘭仕的銷售“像那么回事了”,看來市場對格蘭仕的“回歸銷售”還是認同的。
營銷過度比營銷貧乏更加可怕。一些企業確實靠強大的營銷能力成為了一匹匹黑馬,但黑馬通常也面臨著銷售能力不足或退化的問題。為什么大多數黑馬不能變成白馬?就是因為銷售能力不足——當營銷拉力減弱時,缺乏銷售推力的支撐。
回歸銷售并不是對營銷的否定,而是對過度營銷的矯正,目的是達成均衡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