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立法
《人民日報》: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在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說,中國已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列入立法規劃,“相關法規出臺的日子已越來越近”。將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寶塔形的名錄體系,包括國家、省、市、縣四級。今后,中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將從國家級名錄中篩選而出。今年開始建立第一批國家級名錄,并在國家級名錄基礎上帶動各級名錄的建設。
簡評:從物質到非物質,中國人“申遺”熱情前所未有地高漲,拋開經濟利益的驅動不談,但就人們對文化遺產價值重新認識這一點而言,就是好事。光有熱情還不夠,還得依法保護,依法利用。法規的出臺,必將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更加理性化。不過,要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光有書面的法規條文還遠遠不夠,一定要加強執法的力度。因為在許多地方官員的眼里,文物法及相關法規不同于其他大法,不必強制執行。文物執法十分艱難,違法者得不到應有懲罰,這是文物保護的瓶頸。法規形同虛設,這一現狀如果不能改變,其他關于文化遺產保護的設想暫且慢談。
出版物發行量能否實話實說
《新京報》:國內首個從事出版發行量調查統計和認證的非官方機構——國新出版物數據調查中心掛牌成立。目前,國內報刊的發行量都是各報刊自行統計的,缺乏客觀性和科學性,對于報刊公布的發行數據,在業界也一直存在著爭議。建立一個權威的出版物發行認證機構,是規范出版市場,服務行業發展的需要,也是中國傳媒產業在加入WTO之后,借鑒國際經驗、適應市場規律,發掘廣告市場潛力的需要。
簡評:出發點固然好,但是中國人太聰明,數字也可以講假話。據了解,官方的許多統計數字,經過各級官僚的層層注水,結果最后可以擠出幾十倍的水分。因此,進行出版物發行量數字統計的信息溝通,是必要的。但前提是一定要健全信譽監督機制。
閱讀是個金字塔
《中國青年報》: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有五部:熊召政的《張居正》,張潔的《無字》,徐貴祥的《歷史的天空》,柳建偉的《英雄時代》,宗璞的《東藏記》。據了解,茅盾文學獎的評選要經過許多步驟,由初評到終評,最后又經過評委的三輪投票淘汰而產生。由此看來,應該是科學、客觀、公正的。但茅盾文學獎,是評委的獎,還是讀者的獎?為什么經過資深評委評選出來的東西,卻不是讀者所喜歡、所熟悉的作品?評選揭曉后引起很多爭議。
簡評:這不獨是茅盾文學獎存在的問題,這個問題的關鍵也不是某些作品閱讀量小,而是整個文學距離普通人越來越遙遠已是現實。無論是詩意的淪喪,還是文學的衰敗,都不必理會,更不必緊張。有專家指出,閱讀是一個金字塔形,最底層的基礎閱讀,是實用或者操作性強的書籍,這個閱讀基礎是在加強而不是減弱,其次才是文學書籍。如果大家還停留在熱讀小說階段,恰恰說明情感饑渴,詩意的生活得不到滿足。
民俗文化傳承要防“假大空”
《人民日報-華南新聞》:近年來,一些城市掀起了民俗文化發展的新熱潮。一些學者、專家更就此提出了大膽的設想——有的建議把當地傳承了幾百年的“民俗活動”辦成西式“狂歡節”,以提升城市形象;也有人提倡在城市顯眼位置建設“民俗文化大觀園”,打造城市旅游文化品牌,等等。隨著現代化進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外來文化的沖擊,目前我國大批風情獨特的古村落、民居和文化遺址已經遭到破壞;大批珍貴的無形文化遺產因各種原因失去傳承;自然的名山被改造成了經濟的名山;古建筑陷入了“開發性破壞”的怪圈;名人故居在推土機的轟鳴中變成一堆瓦礫;昆劇、京劇、粵劇等民俗藝術不時要面對觀眾流失、傳統劇目失傳、演員后繼無人的尷尬局面;除夕、清明、端午、七夕、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已被西方情人節、圣誕節等沖得七零八落……
簡評:假大空,已成慣性思維。“民俗”,應該是一種民眾喜聞樂見、已經融入生活常態的生活細節或者說元素。還生活、藝術以本來面目,才是“民俗”的基本要求。無論“狂歡”也好,“大觀”也罷,當文化的傳承乃至創新一味以經濟利益的獲取為前提,文化的發展就很容易滑向“假文化”的邊緣。民俗文化的傳承,其實質應是人之精神、人之品質的優良文化傳承,而非經濟利益的得失追求。
知識分子平均53歲死亡
《北京晚報》:4月12日,本來是著名畫家陳逸飛60歲的生日。然而,就在兩天前,他卻因胃出血在上海華山醫院猝然病逝。2月15日凌晨4時許,著名書法家、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書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劉炳森,因患肺癌醫治無效去世,享年67歲。
1月22日晚,36歲的清華大學電機與應用電子技術系講師焦連偉突然發病,經醫院搶救無效去世。4天后,46歲的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教授高文煥,因肺腺癌不治去世。一個個顯赫的名字在他們生命的黃金時期離我們而去,讓我們感嘆生命的脆弱。去年最新的“知識分子健康調查”顯示,在知識分子最集中的北京,這個群體的平均死亡年齡從10年前的59歲降到53歲。
簡評:英年早逝不是新聞,早在蔣筑英時代,人們就曾感嘆不止。忙了累了的不止知識分子,但因為知識分子用腦過度而用體不勤,再加上期望值高,身體自然就不行了。隨著知識升值,知識分子忙了累了的步伐已經無法停止。出點汗出點力沒問題,但不要讓忙了累了的知識分子的精神遭受壓抑,這才是解決健康問題的關鍵。
書信已經漸行漸遠
人民網:浙江林學院學生進行的一個調查顯示,大學生每個月給家里寫一封信的同學不到1%。“電話方便,干嗎還寫信?”“自己比較忙,忘記寫信。”“只有自己沒錢了才給家里寫封信。”不少學生覺得考上了大學,父母給自己生活費、替自己交學費是天經地義的。一算才知道,自己4年要花掉家里4萬—10萬元,而相當一部分學生家庭4年的全部收入也達不到這個數字。不少農村的孩子驚訝地發現,自己家整個家庭10年的收入也不夠支付他們4年的學費;自己一頓飯的飯錢,是全家人一天的伙食費;自己買一個MP3,全家要兩個月不吃不喝;自己一個月的手機費,是全家人一個月的生活費……
簡評:與這則消息相呼應的是,國家博物館與有關機構正在收集本世紀最感人的百封家書。書信進了博物館,是現代科技對生活方式的改變。電話、郵件、短信,因為速度的優勢,已經占據忙碌時代親情聯絡的領域。何種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常聯絡,否則,父老鄉親勞命傷財還傷感情。
白毛男何以產生
《人民日報》:“今年讀初二的兒子,3年前就有了白發,如今已是白發蒼蒼,醫院檢查結論是精神壓力過大。這都是學業重壓逼出來的。”武漢市一位在漢口某公司工作的尹先生近日對記者講述了他們育子的辛酸經歷,呼吁還孩子們自由的空間、快樂的童年。尹先生和他孩子的故事也許有些“極端”,卻揭示了長期以來我國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甚至愈演愈烈的一種“頑癥”。
簡評:在亞洲尤其是中國,中小學生學業壓力大已不是新聞。高考壓力,常常是學校和家長搬出來的最大借口。然而,有什么比健康和快樂更重要?這才是生命的本質。所謂高考和就業,不過是謀生的過程和工具。不是有“二十名”現象,就是說,社會的中堅階層,大多是學校里成績在二十名左右的學生。這樣的孩子,聰明,但又不用“死”功,興趣點多,獨立承擔工作時創造力強,與人溝通也容易。因此,在高考指揮棒暫時無法改變的前提下,家長和學校何不自我松綁!學校有升學壓力無法松綁的前提下,家長就得獨自松綁。這種取舍才是對孩子負責任。
吸納不等于盲從
《環球時報》:中韓合拍的電視連續劇《四十而惑》近日簽約。與以往的合拍方式不同,這部電視劇用的全是中國演員,講的更是純粹的中國家庭故事,卻號稱一定要拍出“韓味兒”。這實在令人費解,中國電視劇為什么要拍出韓味呢?這樣做可不可行?制片方說,中韓兩國家庭倫理相似——這就是把中國人拍成韓國人的理論基礎。這個前提是否成立姑且不論,關鍵是:中國人是中國人,韓國人是韓國人。離中國人最近的韓國人也吃大醬湯,離韓國人最近的中國人也吃豬肉燉粉條。完全兩碼事,自己干嗎非要變成人家?
簡評:理由很簡單——當下韓劇賣錢。若賣錢的片子是頭大肥豬,我們吃不上豬肉,好歹也要學學豬跑。這又讓人想起一個故事:魏晉時期,富人盛行吃補藥補身體,補多了藥性上來,會當街發羊癇風。后來此風漸長,吃不起藥的人也會模仿富人的樣子抽風。一些制片方大概常吃韓國燒烤,看到店里廚子是中國人,于是就勇氣十足。在他們心里,可能拍片子和開飯館就是一回事。可要想把中國演員當韓國的使,怎么想都是件難辦的事,除非做到以下條件:找到天才演員,能克服文化談吐等障礙,演誰像誰;若這樣的演員太難找,可考慮起用朝鮮族演員;如果朝鮮族演員也湊不夠,可讓一部分韓國演員加入中國籍,權當中國演員來使,就像日本國家足球隊里的桑托斯一樣。當然,舶來的也并非就是不好的,但吸納不等于盲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