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為涉縣老區民政局局長的申懷平,在老區出生,在老區成長,對涉縣老區的每一片土地、山河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他最了解老區百姓著什么急,發什么愁,擔什么憂。更重要的是他那甘為老區一耕牛的精神,支撐著他走過風雨、走過泥濘、走過坎坷。自1999年上任以來,以“上為中央分憂,下為百姓解愁”為己任,帶領全局干部職工齊心合力,緊緊抓住“發展是第一要務”的主題,以實現跨越式發展為著力點,以深化改革為重點,以機制創新為目標,不但闖出一片民政工作的新天地,也為老區人民獻上一片陽光一片溫馨。涉縣民政局先后榮獲“全國雙擁模范縣”等十多項榮譽稱號,申懷平本人也被省市授予“擁軍優屬先進個人”等多項榮譽稱號。
成績,就像一首動聽的歌,輕松優美的旋律里也飽含著創業者的奮力前行的汗水與艱辛。
改革樹新風
申懷平說過,民政部門是黨和政府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擔負著社會救助與福利、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服務軍隊和國防建設、管理專項社會事務等諸多方面,直接關系著黎民百姓的切身利益和政府的形象。
為此,他上任伊始積極倡導全體民政干部職工改變“坐”風,在工作中必須做到“三上三下”,即下到村里強班子,把村組干部的富民良策帶上來;下到廠礦治理環境,把企業的意見和建議帶上來;下到戶里解憂愁,把群眾致富的動力挖上來。同時,采用改革機關機構、明確職能部門的目標與職責、讓民政工作網絡化社會化等多種形式,在內部管理上樹立大局意識、宗旨意識、學習意識、自律意識,真正達到逢一必爭,逢冠必奪,逢旗必扛,逢杯必拿的奮力爭先的局面。民政局在涉縣率先實行了“全程辦事代理制”,對辦事群眾統一實行“掛號——受理——辦理”的一站式一條龍服務和與之相配套的“導游”制、“陪辦”制,同時又制作辦事程序公開欄、收費公開欄等,讓每一位群眾帶著希望來,帶著笑臉歸。徹底根治了行風建設中存在的“懶、私、軟、散、滿、貪、浮、假”八大頑癥,樹立起民政干部和民政部門的形象。
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這是申懷平的一貫作風。尤其是,他一年當中大部分時間“泡”下面,跑在外面。他一頭扎進軍營、深入農村、深入廠礦調查研究,查找問題、堵塞漏洞,跟普通百姓交朋友、講感受、說心里話、送溫暖,尤其注意解決駐地部隊和優撫對象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難題、困難;他又抬腳邁出涉縣、邯鄲,到市外、省外學習、考察,聯系項目,引進資金,汲取借鑒好的管理方式方法,“拿來”為我所用,造福老區人民,矗立起一件件民心工程、富民工程,被百姓稱為涉縣的“及時雨”宋江。
探索出新知
申懷平常講:“做好優撫工作關鍵在于政策的落實,實實在在為他們辦實事,上級有政策的要不打折扣地落實,上級沒有政策規定的我們就要帶著感情創造條件,為優撫對象排憂解難?!?/p>
戰爭年代涉縣老區人民為保護人民軍隊無私奉獻,和平年代也始終保持著這一優良傳統。申懷平任職后,認為靠傳統方法已不能跟上時代對雙擁工作的需求,必須積極在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上作文章。于是,提出以實現軍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為目標,強化制度建設、強化國防教育、強化政策落實、強化軍民共建,健全了全縣的雙擁組織網絡,成立擁軍優屬服務小組1000多個,共7000余人,還明確了指責和要求,使之有聲有色地展開工作,以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雙擁之歌。

一是開展了“愛心獻功臣”活動。為切實幫助“三老”解“三難”,他組織開展了“愛心獻功臣”和對口幫扶活動,實行了縣直單位對口幫扶,先后籌措資金60萬元,確定64戶作為重點幫扶對象。鹿頭鄉老軍人李泉生全家5口,兒子殘疾,兒媳雙目失明,全家靠撫恤金生活,還要供兩個孫子上學。申懷平親自到家中走訪慰問,當即給予追加補貼,保證了李泉生老人的全家生活。二是開展了崗位、智力、科技擁軍,為駐地部隊舉辦電腦培訓班20期,送科技圖書50000冊,電腦電視16臺,為部隊培養各類技術人才300人次,不少人成為軍隊兩用的技術能手。三年來共爭取資金200萬元,為縣武裝部翻新了辦公樓,籌建了活動室,為消防部隊更新了消防車,為駐軍某部隊開通了無線電發射臺。三是在機構改革,企業改制的情況下,他大膽探索嘗試新的安置門路,實行了政府安置就業轉變為自謀職業與政府安置就業相結合;由靠政府指令性安置轉變為雙向選擇;安置辦法轉變為文化考試與檔案考試相結合擇優錄用的三個轉變,實現了安置對象、部隊、接受單位三方滿意,全部保證了第一次就業。四是探索優撫對象的老有所養老有所保,老有所樂的新途徑,除建好優撫門診外,還建設了優撫敬老院、優撫醫院,開展優撫保健活動,組建文藝隊、合唱團等,使他們身體健康,生活快樂,精神充實。同時投資300余萬元,在將軍嶺西側修建了占地50余畝新革命烈士陵園,充分褒揚革命先烈大無畏的英雄主義精神。五是開展軍民共建,搞好國防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適用技術人才教育,積極探索經濟共建、技術共建、聯片共建的新格局,軍民相互支持共同發展。
創新樹新績
申懷平這樣認為:“不管干什么工作,都要有所創造,有新的起色,有新的亮點?!?/p>
重新發展思路。一個點子值千金。申懷平不善于言談,腦子里卻裝著一個又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好點子、好思路、好辦法,為老區的父老鄉親干了許多大事實事。一是康樂工程,積極籌措資金300萬元建設一座4000平方米的博愛綜合服務樓,集療養、保健、托老為一體,建成后,將成為涉縣的亮點工程:二是增效工程,在局大院內引資開發大型便民超市,積極培植民政經濟的增長點;三是陽光工程,對全縣城鎮居民實現應保盡保,免費治療唇腭裂患者,減免優撫對象的醫療費用。
創新管理手段。申懷平為了提升民政管理的檔次,建立了定期研究制度、走訪制度、督察制度,在組織領導上求突破。對低保工作實行微機管理,銀行發放,嚴把申請關、申報關、審批關,做到內容公開。殯改工作堅持搞好“兩個延伸”,在保持火化率100%的基礎上,一面向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延伸,年內建成100座公益性公墓或骨灰堂;一面向優質服務延伸,讓喪戶滿意。以規范管理機制為重點,建章立制,完善一整套軟硬環境治理的配套設施,轉變民政部門的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提高了服務質量。
創新社區建設。為了適應城市化的發展方向,申懷平協調有關部門和規劃設計人員一起走街串巷,進行社區實地考察,聽取社會各界干部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合理編制新型社區規劃設計,優化人類居住環境,使之更人性化。一是根據人口分布情況,按照便于管理,便于居民自治,便于開發社區資源的原則,以街巷為界,科學合理劃分社區。二是建立健全了社區居委會,配備了人員、場地、經費及其他軟硬條件建設。三是他帶領民政干部職工,深入社區積極開展了多形式、多層次、多渠道的社區服務,號召居民凈化、綠化、美化社區,推動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廣泛開展。
歲月悠悠,癡心依舊。面對榮譽和群眾的稱贊之聲,他總是坦然地說:“作為一名民政干部,為群眾辦點實事,是應該的,也是必須的?!痹捳Z之中充滿了對老區人民的呵護與關愛,也流露出申懷平的追求與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