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了幾個老哥們的兵權,送其錢糧,讓他們回家養老。但是,兵馬還得有人帶,于是新皇帝提拔了一批原來的中下層軍官。最重要的崗位——殿前都虞侯一職,先由張瓊頂替。張瓊救過趙匡胤的命,不識字,性梗直。但兩年之后便被皇帝賜死。留下的空位,由楊信來頂替。楊信既沒有老帥們的赫赫戰功,也沒救過皇帝的命,這個活兒,真是沒法干。
楊信上任不久,忽然染上怪病,嗓音功能遭到破壞。宋太祖看到楊信雖然不能說話,但身體其他部分正常,不耽誤使用,于是保留了其原職。第二年,又進一步授給他節度使一職。蒙受如此恩典,口不能言的楊信更加謹事朝廷。據說,楊信有個家童具有體察主人動向的能力,每每入朝上奏,或在軍中傳令,只消楊信展開手掌比劃幾下,該人就能準確地表達出主人的話語,所以不僅不影響對太祖表忠心,而且能夠自如地掌控軍隊。
楊信這一啞,就是11年,雖然從他的履歷上看不到任何值得一提的戰功,但他最終成了武將中軍銜最高的人物。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就在臨死前一天,楊信多年的失音頑疾突然消失,就像當初患病一樣迅速。此時,趙匡胤的弟弟已經登基坐殿,是為宋太宗。太宗皇帝聞訊十分驚詫,馬上來其家探視。楊信對太宗表達了自己感念兩朝的知遇之恩,說到感慨處不禁淚流滿面……
時隔千年,翻看楊信的資料,越看越讓人生疑,如果他真是啞巴的話,何以在死前突然又能說話?這就難免使人猜測:素來謹慎的楊信看到前任的悲慘結局,便以裝啞來保護白己,而宋太祖在楊信變“啞”之后,也確實更加信任他,不僅賜以巨款,而且將殿前司最高職位也交給他。讓他成了為數不多得到善終的人中的一個。
裝聾作啞,成就了一代英杰。但想想,堅持十余年不說話,這得痛苦到什么程度?如果為了所謂榮華富貴,就使勁壓抑人性,偽飾本真,扭曲思想,并且持續大半個人生,值不值得?裝,還是不裝,這似乎是個問題。
轉念一想,這便又不是問題了。為什么不“裝”?當然要“裝”了!我們平時不是總在“裝聾作啞”嗎?對于上司明顯的瞎指揮,我們聽之任之;對于別人的瓦上霜,我們能躲就躲;對于屬于自己的責任,我們能推就推。該看到的,盡量裝作看不見,該說的,能不說就不說。但是,大多數人只能一事一清,明明不是啞巴,輪到事的時候,仍死閉著嘴巴不說話。不過,他們都不如楊信來得徹底,保持了11年不說話的紀錄。說到底,人們都想裝聾作啞,但不是誰都能做得來,這既講技巧,還拼耐力。如楊信者,即是這方面的頂級專家。在取笑他的同時,你又不得不佩服他的耐力,他把別人想做卻做不到的事做到了極致。在裝聾作啞的馬拉松賽跑中,一馬當先,把其他選手遠遠甩在了后面。
但是,這場馬拉松并沒有結束,直到今天,人們仍在通過各種方式沖擊楊信保持的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