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解讀:超市風險將越來越大
AC尼爾森2005年《購物者趨勢調查》及中國零售市場研究結果顯示,盡管現代零售業態的快消品銷售額達到了130億元人民幣,占全國銷售總額的1/3以上,但超過60%的份額仍然被傳統業態把持著。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現代零售業念在2004年門店數量增長了35%,大大超過了銷售額的增長(但這35%的增長卻只讓雜貨鋪等傳統、帳態降低了1%的快消品銷售份額)。其中:接后果是:現代零售業態的單店銷售額比2003年下降了10個百分點——大賣場下降8%,標準超市下降7%,便利店下降18%。
單店銷售額的下降對應著什么呢?其潛臺詞可能就是:在超市的投入產出比越來越低了。門店數景的快速增長又意味著什么呢?必然是門店間的競爭更趨激烈,門店的關停及連鎖體系的倒閉將越來越頻繁。
如果再加上擴張過快、多元化投資等帶來的零售業資金鏈斷裂的風險,并結合外資零售業正加快滲透二、三級市場的進程來看,那么我們就有理由相信:在未來的三、五年時間內,中國零售市場將會掀起更大、更持久的倒閉潮。如果仍然按日前的路子走下去,將會有更多的經銷商、制造商血本無歸。
控制超市生意的占比
如果經銷商手上握有幾個強勢品牌,或許能在賬期、通路費上爭取到更有利的條件,但大部分經銷商手上有的只是二、三線品牌;組織供應商聯盟對抗超市?如果聯盟沒有足夠多的成員、且大多數成員不能步調一致、共同進退的話,暫時還是別對它寄予太多的希望;提高談判技巧?一旦碰上占自己生意50%的超市,再高超的談判技巧也沒了底氣,只得言聽計從,默默承受,暗自隱忍。
或許你終能找到一些應急的對策,但超市高風險的局面長期內都不會有改善,跑得了初一,你還能躲過十五?
因此,經銷商必須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在一個長周期內把生意風險降下來。
俗話說: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同樣,經銷商要控制風險,就要把超市生意在自己總生意中的比例,控制在一個合適的比例上。
如果你做的是快消品,那么這個比例和目前超市在快消品銷售總額中所占的份額保持一致(即1/3),就是一個比較合適的數字。
要做到這點,經銷商就要調整渠道結構,把超市之外的渠道做得更深更細,降低超市的生意占比,才能在與超市的談判中更加堅定地堅持原則,當斷則斷。
怎樣進行渠道結構調整?
記住六個字:深度、寬度、精度。
1.深度:
如果我們在夫妻老婆店的鋪貨上架率還比較低,那就投入更多的精力覆蓋空白網點;如果我們的產品適合向地縣級甚至是鄉鎮級市場滲透,那么通過大批發渠道找二批商也好,組織力量突擊鋪貨也罷,堅決沉下去。
2.寬度:
這是指開發新渠道。比如,隨著經濟開發區的增多與成熟,越來越多的目標顧客“蜷縮”在企業內吃住消費,企業的食堂及內部雜貨店就可能成為我們的目標渠道;目標顧客在餐飲場所消費時也日益重視瘦身與保健,茶飲料、減肥飲料、中草藥配伍的飲料就能在餐飲渠道找到機會;我們可能還會發現,自己手上的某些產品竟然做直銷、團購、會議營銷也有前途。
如果這些渠道的投入產出比經過核算還可行的話,為什么不開發它們、占領它們?
3.精度:
一是在有效渠道及網點上精耕細作,將其中的潛力店做到銷量最大;二是要淘汰無效及低能網點,維護有效渠道和網點,別“揀了芝麻丟了西瓜”或“眉毛胡子一把抓”。
當然,對多元渠道及銷售網點也要進行事先的調查、摸底與評定,畢竟,超市之外的渠道同樣也存在呆壞賬風險。事前預防要比盲目擴張觸霉頭之后再收縮戰線來得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