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照明”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初,是國際社會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普遍推行并取得成功的范例。中國政府積極借鑒國際經驗,從1996年開始實施中國綠色照明工程,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中國綠色照明工程取得的成效
(一)照明電器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品結構趨于優化,出口持續增長
目前,中國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照明工業體系,產品產量保持穩定增長態勢。2003年,中國電光源產量約80億只,居世界第一位,電光源產品結構逐步向節能型轉變。1996年以來,中國照明電器產品出口持續增長,年均增幅超過20%,2004年出口額達到66.5億美元。
(二)照明電器行業技術裝備水平逐步提高,產品質量不斷改善,涌現出一批知名品牌
近10年來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消化吸收和自主開發,中國照明電器行業的總體技術裝備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具有制造不同類型電光源生產設備的能力,并逐步由原來的手工、半自動化操作轉向機械化、自動化流水線生產,如成功開發了采用夾封工藝的緊湊型熒光燈生產線。照明電器產品的質量不斷提高,涌現出一批知名品牌。
(三)高效照明產品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在中國綠色照明工程推動下,我國高效照明產品市場需求量日益擴大,銷售量大幅度增長,照明節電成效顯著。專家測算,1996—2004年,中國綠色照明工程累計節電450億千瓦時,相當于900萬千瓦的裝機規模,削減大量電網峰荷,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碳計)排放1300萬噸。
總結中國綠色照明工程實施以來的經驗,主要是堅持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政府引導是綠色照明工程取得成效的前提,而市場化運作是綠色照明工程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其基本經驗是:一是采取綜合措施,促進高效照明產品市場健康發展;二是積極探索高效照明產品推廣應用新機制;三是廣泛開展宣傳培訓和國際交流合作。
當前,中國綠色照明工程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照明電器行業整體技術水平不高;二是照明產品市場還不夠規范;三是激勵政策不完善;四是宣傳推廣的力度不夠等。
二、“十一五”期間我國將加大力度推進綠色照明工程
“十一五”時期,我國將繼續推動綠色照明工程健康發展。去年11月,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中,已將“照明器具”列入節能重點領域,將“綠色照明工程”列為十大節能重點工程之一。
(一)加快結構調整,提高技術水平
加快照明電器行業結構調整,鼓勵企業通過聯合、兼并以及合資、合作生產等方式做大、做強,推動結構重組和產業升級,不斷擴大高效照明產品的比重,提高照明電器行業的整體競爭力。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針對生產線自動化水平低、原材料和原器件配套質量差等問題,加快企業技術創新,促進照明電器行業整體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當前,半導體照明被稱為21世紀照明領域最具前景的一項新技術,我國也啟動實施了“半導體照明工程”。在推進中國綠色照明工程中,我們將積極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半導體照明產品的研發。
(二)嚴格市場準入,加強監督管理
實施照明產品的安全和性能標準、強制性能效標準、建筑照明節能設計標準以及節能認證,是嚴格準入管理、規范市場秩序、提高產品質量、擴大高效照明產品市場份額的有效手段。要在不斷完善照明產品有關標準的同時,加大力度開展專項檢查和國家監督抽查。達不到強制性能效標準的產品,不得生產、銷售;對生產、銷售者,要加大懲罰力度。達不到建筑照明節能標準的建筑,不得開工建設;在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中要把照明系統設計納入合理用能的專題論證,嚴格限制使用低效照明系統。要繼續組織實施照明產品節能認證,規范認證行為,探索建立認證產品國際互認制度,提高認證產品的知名度。同時,組織研究照明產品實施能源效率標識制度的可行性。
(三)建立激勵機制,加快推廣應用
認真落實財政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節能產品政府采購實施意見》,推動政府機構優先采購高效照明節電產品。將高效照明產品納入《節能產品目錄》,研究提出鼓勵高效照明產品生產、使用的財政稅收政策。在試點的基礎上,穩步推進集中大宗采購、電力需求側管理、合同能源管理和質量承諾等基于市場的照明節電新機制。要總結中國綠色照明工程實施經驗,在條件比較成熟的地區,擴大應用新機制開展高效照明產品的推廣活動。
(四)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節約意識
要大力宣傳示范項目的經驗和典型案例,以點帶面,逐步推廣,讓用戶真正了解使用高效照明產品及高效照明系統帶來的實惠和好處。
(摘自在中國綠色照明國際會議暨第六屆國際高效照明會議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