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黨的十六大提出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發展方針,為新時期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
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全國大部分地區現代服務業發展很快,為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但與目前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現代服務業還處于起步時期。本刊特摘要選編上海、廣東兩地服務業發展的實施綱要和指導意見,供各地參考。
上海市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重點領域
根據國際服務業發展的新趨勢、把握國家的政策機遇、發揮上海的自身優勢,按照“突出重點、分類推進”的原則,選擇發展潛力大、產業關聯度高、面臨良好發展機遇的六大重點領域,實施政策聚焦、集中突破,以點帶面,帶動上海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和能級提升。
(一)以資源集聚和金融創新為抓手,大力發展金融業
加快吸引證券、基金、信托、銀行等各類新增金融機構集聚上海;逐步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大力發展金融衍生品市場,加大產權市場交易范圍和輻射力;加強金融機構、金融產品創新,進一步研究完善風險防范和處置的協調機制;增進長三角和滬港金融合作與聯動,推動滬港金融服務機構在兩地互設分支機構。力爭至2010年,基本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市場體系、多元化的金融機構體系、人民幣金融產品創新和交易中心以及規范有序的交易制度和法律體系等金融發展環境。金融業增加值達到1500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保持在10%以上。
(二)以綜合改革試點為契機,積極扶持文化服務業
在滿足市民基本需求的基礎上,依托市場機制,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加快文化娛樂、教育培訓、體育健身、醫療保健等領域的產業發展,使上海成為最適宜于國內外人士生活、工作和創業的城市之一。依法開放文化市場,鼓勵投資文化產業,發展數字電視、網絡教育、遠程醫療、網絡游戲等內容產業;逐步增加接受境外留學生的學校數,擴大留學生規模,進一步擴大研究生培養規模,加快引進世界一流高校和培訓機構;鼓勵與國際著名品牌醫療機構開展合作辦醫,培育國際化醫療機構,逐步做大高端醫療和醫療康復、保健服務等多層次醫療服務;積極舉辦世界重大賽事,培育健身娛樂、體育培訓等體育產業。至2010年,文化服務業增加值達到500億元,教育培訓業增加值達到400億元,在主要文化產品消費量、公共文化服務享有量、外國留學生擁有量、社區服務中心數量及服務種類、國內外知名醫療機構擁有量、公共運動場地擁有量、大型體育賽事舉辦量等核心指標上處于全國前列。
(三)以擴大“兩港”開放為突破口,加速發展現代物流和航運服務業
充分依托洋山深水港區和浦東國際航空港等樞紐性基礎設施,加快“兩港”建設運營的對外開放,加速推進現代物流基地建設,積極培育第三方物流市場,構建多式聯運物流保稅網絡體系,推動統一開放的物流大市場形成。同時,加快吸引國際航空貨運巨頭在滬設立全國性運轉中心和地區總部,提升空港貨運中轉能力,增強航運服務功能。至2010年,確立上海在全球物流的重要節點地位,爭取成為全球重要的國際集裝箱樞紐港和亞太航空樞紐港;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達到2500萬標箱,航空貨郵量達到320萬噸;物流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0%以上。
(四)以舉辦世博會為契機,整合發展會展、旅游業
借助舉辦世博會,按照世博“和諧城市”的理念,推進主體項目建設和環境、基礎設施配套;加快黃浦江和蘇州河兩岸文化旅游功能開發,加強長江三角洲旅游經濟合作,擴大旅游對外開放,發展特色旅游產品。同時,培育和集聚國際級會展品牌,增強會展旅游業服務功能,打造城市品牌形象。至2010年,國際展達到500個/年,國際會議達到1000個/年;接待入境過夜旅游者達550萬人次/年,引進國際品牌酒店和知名旅行社達到60家,建成亞太地區的國際會展旅游大都市。
(五)以城市信息化為抓手,培育壯大信息服務業
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改造傳統服務業。依托上海微電子產業基地,加強產業政策及規劃引導,把握新技術和新業態,建設一批公共技術支撐平臺和產業應用項目,建成三個信息服務增值鏈,支持一批產業發展關鍵技術的產業化,建立信息共享和安全保障機制,加快推進電子商務、網絡游戲軟件等新興領域發展,提升信息服務業能級。至2010年,實現增加值約1000億元,內容服務種類達到發達國家90%左右的水平。成為全國信息服務中心、國際性信息服務集團的主要聚集地和亞太地區最重要的電信樞紐之一。
(六)以市場化、專業化為方向,著力提高專業服務業水平
按照我國加入WTO的承諾,以CEPA為契機,全面清理資質資格的設置,繼續深入推進各類中介機構與政府部門脫鉤,營造公平、公開、規范的市場環境,逐步開放專業服務的國內市場,大力引進中外著名的會計、法律、咨詢、評估等中介機構,培育全國知名品牌的大型事務所或中介集團,提高上海市場中介服務的競爭力。至2010年,基本形成種類齊全,能夠支撐“四個中心”需要的現代中介服務業體系框架;中介服務業行業達到60個,從業人員達到60萬人以上,形成一批國內領先、具有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品牌企業,建成面向國內外的中介服務重要基地。
著力打造現代服務業集聚區
依托區位優勢,加強布局規劃,聚焦強勢行業,形成若干特色鮮明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進一步優化上海現代服務業空間布局。以集聚區為抓手,明確功能定位和發展重點,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速發展現代服務業。
(一)圍繞城市功能轉換,著力構筑三大現代服務業集聚帶
結合蘇州河、黃浦江兩岸開發,進一步強化金融、信息、中介、商貿、會展等功能,重點打造以黃浦江、蘇州河沿岸、延安路—世紀大道為軸線的三大現代服務業集聚帶。
1.黃浦江現代服務業集聚帶;2.蘇州河現代服務業集聚帶;3.延安路—世紀大道為軸線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帶。以商務樓宇及賓館為載體,整合資源、提升品位,大力引進世界500強企業地區總部或辦事機構、國內外大公司的銷售中心、研發中心、采購中心、投資中心、結算中心等,橫穿上海東西向努力打造成為專業服務、信息服務、商務商貿、總部經濟等現代服務業集聚的上海現代商務走廊。
(二)按照“一區一強”的總體思路,著力打造一批中心城區現代服務業集聚區
中心城區是上海現代服務業發展的主要載體。依托各區的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突出強勢產業,規劃建設各具特色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使之成為集功能和形象為一體的現代服務業新亮點。
1.外灘及陸家嘴金融貿易區;2.浦東世博—花木國際會展集聚區;3.張江高科技創意文化和信息服務業集聚區;4.西藏路環人民廣場現代商務區;5.淮海中路國際時尚商務區;6.南京西路專業服務商務區;7.徐家匯知識文化綜合商務區;8.虹橋涉外商務區;9.北外灘航運服務區;10.江灣一五角場科教商務區;11.長風生態商務區;12.不夜城現代交通商務區。
(三)依托重大基礎性項目,著力打造若干郊區現代服務業集聚區
郊區依托洋山深水港區、國際航空港及鐵路、高速公路等重大功能性基礎設施項目、大型交通樞紐和產業基地,結合郊區“一城九鎮”建設,圍繞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規劃建設現代物流、休閑度假旅游、特色商貿等郊區現代服務業集聚區。
1.臨港新城國際物流集聚區;2.松江新城教育研發服務集聚區;3.嘉定新城汽車文化服務集聚區;4.三島生態度假旅游區;5.紫竹科學園區;6.杭州灣北岸休閑娛樂旅游帶;7.佘山、淀山湖山水古鎮旅游圈。廣東省服務業發展的主要任務
(一)壯大五個在全國具有比較優勢的服務業:交通運輸業、旅游業、房地產業、金融業、批發和零售業
——交通運輸業:以建設交通便捷省為目標,加強公路、鐵路、民航機場、內河航運的建設,進一步完善連結省內外的立體交通運輸網。運用信息網絡技術,提升交通運輸業的現代化水平,擴大運輸服務的能力和范圍。鼓勵運輸企業集團化、連鎖化,提高運輸規模效應。基于交通基礎設施的公共服務性質,逐步改革其投資補償機制,增加財政的建設投入,嚴格控制并努力減少收費站點的設立,降低運輸成本。加快物流標準的制定,發展多式聯運,推進交通收費方式現代化,提高運輸效率。規范運輸服務行為,提高運輸服務質量。
——旅游業:以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為契機,推動旅游業的區域合作,重點提升粵港澳旅游合作層次,深化合作內容,加強三地旅游資源、資本和服務的互相開放和企業合作,將大珠三角旅游區培育為“一國兩制三地”的國際知名旅游區。積極利用外資、民資開發旅游資源,興辦旅行社、旅游飯店和旅游項目。鼓勵組建大型旅游集團,推進旅游業向連鎖經營、規模經營方向發展。完善旅游功能配套和基礎設施,加快通往旅游區(點)的道路建設。提高旅游信息化水平,加快旅游電子商務建設。繼續加大旅游扶貧力度。
——房地產業:繼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落實住房貨幣分配政策,放開搞活房地產市場。嚴格執行城市規劃,有效控制土地需求。加強房地產一級市場調控,培育和完善二、三級市場,擴大房地產有效需求。積極發展經濟適用住房、廉租房和普通商品住宅,嚴格控制別墅等高檔房地產項目。發展房地產中介業務,規范轉讓、租賃、抵押行為。規范發展物業管理,促進物業管理的專業化、社會化。
——金融業:加強與香港的金融合作,推進金融業的國際化,建設高效開放的金融服務和監管體系。在充分發揮香港國際金融中心作用的基礎上,逐步完善以廣州、深圳為重點,中等城市為依托的金融服務分工體系,提高資本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務品質。鼓勵和支持中小金融機構改革產權制度和管理體制,壯大規模。創造條件吸引更多海外金融機構在廣東省落戶或開設分支機構。積極探索建立中外合資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和投資性公司。推動有實力的金融機構到香港設立分支機構。不斷拓寬金融業務,推進金融服務創新,大力開發面向個人和企事業單位的理財服務、中介服務和電子銀行服務等業務。完善個人消費信貸體系,大力發展個人住房、汽車、教育等消費信貸。
——批發和零售業:大力推行連鎖經營、倉儲超市、專業配送、代理制、電子商務、網上購物等組織形式和服務方式,促進以網絡商業為基礎的新型商業的發展。鼓勵以城市社區為中心,以超市、便利店為重點推進連鎖經營,大力發展專業店、專賣店、貨倉式大賣場等新型業態,走規模化和規范化發展的道路。加快連鎖企業向市、縣發展,鼓勵方便居民生活的連鎖企業向城鎮社區和農村居住區延伸。依托資源優勢和區域優勢,集中力量在主產地或主銷區、集散地扶持發展一批規模大、輻射廣、功能全的大型中高級批發市場。
(二)鼓勵發展三個生產服務業:商務服務業、物流業、會展業
——商務服務業:大力發展法律、會計、審計、信息、咨詢、租賃、廣告等中介商務服務業。加大開放力度,降低中介服務準入條件,采取獨資、合資、合作等形式,引進一批境外知名的中介機構,發展一批能承接國際業務的優秀中介機構,改變中介服務“小、散、弱”的局面,提升其整體服務能力。促進商務中介服務產品創新,進一步培育和發展有較大潛力的調查論證、形象設計、戰略策劃、資產評估、投資顧問、公證等專業服務。
——物流業:加大物流市場開放力度,引入香港和國外物流企業,推動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企業的發展。采用現代物流管理技術和裝備,建立物流信息平臺。按照物流樞紐城市—物流園區—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布局模式,圍繞廣州、深圳二個中心城市,整合物流資源。推進制造商、批發商、零售商與運輸、倉儲、貨運代理等物流企業的聯合,為客戶提供采購、加工、包裝、儲運、配送及進出口代理等服務,提高流通效率。
——會展業:發揮廣東省聯系溝通海內外的地緣區位優勢,加快發展以國際化、專業化、貿易型為主的會展業。以廣交會、高交會、中小企業博覽會為龍頭,帶動其他具有產業和區域特色的會展業的發展,培育新的全國性、國際化的會展品牌。加強與香港會展業的合作,引進先進的管理方式和經營理念。加強對全省會展業發展的規劃指導,整合展館資源,促進會展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三)推進三大新興服務業的快速成長:信息服務業、科技服務業、文化產業
——信息服務業:壯大基礎電信業企業,促進電信網、互聯網、廣電網三網融通,實現規模化經營。規范電信價格,促進有效競爭。拓展服務領域,鼓勵增值電信服務的發展,推進信息服務業、信息集成業的發展。推廣電子商務的應用和以網絡互聯協議為基礎的再售服務。建立和健全電子商務認證體系、網上支付體系及物流配送體系。大力開展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網絡銀行、網絡廣告、網上娛樂等服務。發展數字化的高清晰度電視,利用有線廣播電視,為用戶提供多媒體業務等增值服務。
——科技服務業:按照服務專業化、功能社會化的發展方向,大力興辦各類科技服務機構,形成結構合理、門類齊全、功能完備、開放協作、高效運行的網絡化科技服務體系。加強區域性和行業性生產力促進機構建設,推動二者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形成網絡化的服務協作。依托各類科技園區,大力發展科技創業服務中心。支持科技信息機構、技術交易機構的公共科技信息平臺建設,建立科技資源信息共享制度。大力發展創業投資服務機構和中小企業融資、貸款擔保機構。促進農村科技服務機構的發展。鼓勵社會力量和個人興辦科技類民辦非企業單位,開展科技服務工作。
——文化產業:按照建設與經濟強省相適應的文化大省的目標,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產業發展。著力培育面向市場的競爭主體,發展廣播、影視、音像、出版、報業、期刊、演藝、文化信息、文化娛樂、文藝培訓等集團。加大文化產業開放和招商引資力度,吸引社會資本進入文化領域。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辦教育,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公辦和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格局。區分教育的不同層次和類別,建立公平、合理的教育投入補償機制。大力發展體育產業和競技體育事業,積極探索體育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良性循環的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促使有條件的體育機構逐步由事業型向經營型轉變,形成一批具有導向性、規模化的體育企業集團。鼓勵社會興辦群眾性體育組織和俱樂部,引導居民擴大體育健身消費。
(四)鞏固提升兩個生活服務業:居民服務業、餐飲旅館業
——居民服務業:重點完善社區服務設施,健全服務網絡,拓展服務領域,增強服務功能,開發就業崗位。引導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服務行業合理設置社區服務網點,提升服務水平,形成廣覆蓋、多層次的服務體系。建立新型社區管理機制,運用市場機制發展養老、托幼、文化、物業管理、環境衛生等服務業。加強社區服務信息網絡建設,架構社區服務資源與居民服務需求的橋梁。
——餐飲旅館業:加大餐飲業連鎖經營模式和名牌產品的推廣力度。重點培育粵菜名廚、名品、名店,積極推行餐飲業評等定級,全面提升餐飲業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鼓勵名牌、老字號餐飲店實施連鎖經營,實現快速擴張,做大做強一批實力雄厚、競爭力強的餐飲龍頭企業,帶動中小餐飲企業的發展。加強中式快餐的發展和中餐工業化,促進家庭餐飲服務社會化。通過ISO9002達標和星級評定,全面提升飯店業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加強星級飯店評定工作,將更多社會住宿設施納入星級飯店的標準化、規范化管理。加強飯店業結構調整,推動飯店業的專業化、集約化經營和多樣化發展。加大名牌飯店的連鎖發展力度,整合現有分散落后的住宿旅店企業,提高住宿業的規模層次,促進住宿業的網絡化、集團化發展。
(五)促進服務業的區域協調發展
按照服務業區域布局集中性與網絡性相結合的要求,鼓勵服務業以城市為中心進行輻射性的網絡布局,降低服務成本,形成規模經濟。打破區域分割和地區封鎖,促進服務業的網絡化、規模化。各地要根據本地經濟發展水平因地制宜地確定服務業發展目標,經濟較發達的大城市服務業發展目標定位應較高,經濟欠發達的中小城市和農村則可以相對低一些。各地在確定服務業發展目標時,既要考慮服務業比重,也要考慮人均服務產品占有量和服務密度等指標。
——以廣州、深圳為廣東省服務業的發展中心。要充分發揮中心城市聚集能力和輻射能力強的優勢,在城市化進程中,推進服務業的現代化和國際化。重點發展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業、資本密集型服務業和新興服務業,把服務業培育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城市新興居民服務業,以擴大服務產品向泛珠三角地區和東盟國家輸出為主要目標,壯大服務業輸出能力。
——以珠三角地區為廣東省服務業發展的重點區域。要依托該地區制造業發達、居民收入水平較高的優勢,實施產業服務業和生活服務業并舉的方針,在重點發展工業服務業,推動制造業的壯大和升級的同時,加快發展生活服務業,完善城市服務功能,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推進服務業的現代化,把服務業培育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
——以粵東、粵西和粵北地區為廣東省服務業發展的重要增長點。要充分發揮這些地區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優勢,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重點發展工農業生產服務業、具有資源優勢的服務業、勞動密集型服務業,擴大服務業總量,把服務業培育成當地經濟的新增長點和吸納就業的重要產業。
——充分發揮廣東省服務業在泛珠三角地區經濟交往中的橋梁作用。廣東省作為華南地區的經濟中心、中南地區的對外門戶和大西南地區的出海通道,要充分利用CEPA實施、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和建設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有利時機,增創“外聯香港澳門,溝通東中西部”的地緣新優勢,通過對內對外開放,促進內外聯系,在更深層次和更廣的范圍內開展服務業的區域分工和合作,拓展服務業的發展空間。進一步完善CEPA框架下港澳服務業進入廣東省投資的便利化措施,鼓勵港澳服務業參與廣東省物流、金融、會展、管理咨詢等領域的改革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