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順應這個趨勢,引導并實現好這個轉移,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全面小康。
正視這個趨勢,就繞不開“善待農民工”這個沉重的話題。
一個功不可沒的社會群體
198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農民紛紛進城打工,把致富、創業的希望寄托在遠方的城市,“農民工”這個獨特的社會群體因此而誕生。
農民工是中國現代社會轉型中的特殊現象。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其現代化過程實際上也是農村城鎮化、農民市民化的過程。在這個進程中,農民工已成為城市建設的生力軍,成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動力,他們為城市建設做著十分重要的貢獻。我國第二產業就業人口中,農民工已經超過半數,其中建筑行業占到80%;第三產業中農民工也超過了三分之一。
2002年,全國外出務工的農民工達9000多萬人,已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就業群體。他們構成了建筑、紡織、采掘和一般服務業的勞動者主體,已成為我國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在非農產業的各個領域辛勤勞動,創造著巨大的社會財富,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貢獻者。
農民工大量進城就業,已對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產生著深刻影響。一是農民工進城務工經商是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擴大農民就業,減少農業資源壓力,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二是大批農民工進城,充分發揮了勞動力資源優勢,降低了企業的勞動成本,增強了我國工農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三是農民進城務工經商,加快了城鎮第三產業的發展,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提高了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為城市創造了財富,促進了城市經濟和社會的繁榮。四是農民工進城務工經商是城市文明輻射農村的現實途徑。同時,農民工是將城市現代文明引入農村的主要媒介和推動力,他們為農村帶回了財富和現代觀念,他們的社會經濟地位的提高為廣大農民起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在城鎮,農民工所從事的工作,一般都是臟、苦、累等城市人不愿干的工作。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統計,我市沒有城市戶口的農民工已占第二產業崗位的57.6%,商業和餐飲業崗位的52.6%,加工制造業崗位的68.2%,建筑業崗位的79.8%。可以想象,離開了這些進城務工人員,我們的城市將會遇到怎樣的窘境。
在今天,無論城鎮居民的生活還是城鎮經濟的發展,都已離不開農民工。
可以說,農民工對解決中國“三農”問題和推進現代化建設產生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個容易受傷的城市邊緣群體
農民工是農業人口中的佼佼者,他們年輕、健康、有知識、有勇氣;他們遠離家人來到城市,生活在最底層,從事著臟、累、危險和報酬低的職業,收入微薄且常忍受欠薪之痛;生活環境差,文化娛樂活動欠缺,沒有正常的社會交往,愿望被漠視。但他們從來沒有放棄過對生活的希望,他們遠走他鄉,在城市淘金,憑著自己的雙手換取微薄的報酬。
據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等有關部門的資料,2002年離鄉離土的農民工約9460萬人,離土不離鄉的約1.3億人。
按《工會法》規定:“以工資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是職工,那么,相當數量的農民工應具有城市職工的地位,但實際上,農民工的社會地位存在著嚴重的不公平。主要表現為:
一是農民工被某些雇主視為廉價勞動力,少發、遲發或不發工資,討薪時,其人身受到傷害的情況時有發生。2005年10月16日,重慶開縣46名民工討要工資時遭到200人圍毆,致24人受傷1人身亡。
二是勞動安全缺乏保障。農民工李某在一私營企業打工時不慎從高處跌落摔斷小腿,企業主支付了最初的一筆治療費后,此后便一再拖延,而家境困難的李某,面對的是無法承擔的高昂后續醫療費用。
三是農民工的人格尊嚴沒有得到基本的尊重。市外媒體報道過這樣的消息,一天,警察在檢查時,不分青紅皂白就把在一家餐館做廚房雜工的馬某和其他4個人帶走并進行扣押,離開派出所的時候連一句解釋、道歉的話也沒有。
四是因非城市戶籍,農民工很難在城市解決住房、子女入學等實際問題。而他們還要面對亂收費、贊助費、子女入學集資等名目繁多的負擔。
自然,農民工成了“二等公民”。他們與有城市戶口的工人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權,同工不同福利保障,更不用說在子女教育、就醫和政治權利方面與城市人群的巨大差異了。
有關專家認為,對農民工的就業歧視、身份歧視以及子女求學歧視等等,將阻礙勞動力流動的步伐。由于權益得不到保障,一些農民工甚至產生對城市的對立情緒。農民工犯罪率的上升,直接危及的是城市正常的生產和生活秩序。如果任其發展,城鄉協調、加快城市化進程、構建和諧社會等都將問題重重。
善待農民工:從“根”上做起
從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全民小康的需要出發,必須高度重視農民工這個數以億計的群體,認真保障農民工應有的尊嚴,還農民工平等的公民權利。具體而言:
取消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應通過立法廢除現行的戶籍制度,取消對農民工的身份歧視,依法確認農民工作為勞動者的平等身份、地位。簡化農民工進城務工的各種手續,用人單位必須為農民工辦理各種社會保險。將勞動時間較長的農民工吸收入用工單位的工會組織,在政治上承認其平等地位。在城鎮擁有穩定職業和住所的農業人口,可以按規定在就業城市或居住地登記戶口,依法享有當地居民應有的權利。取消對農民工就業的限制性規定,清理對農民工的歧視性政策和亂收費。各級政府應該不折不扣地貫徹好、落實好所有涉及農民工進城落戶、工資兌付、子女入學、社會保障、勞動權益的政策法規,為他們創造一個寬松的務工環境。
加強相關法制和制度建設。把農民工群體納入整個社會管理體系之中,通過立法,加強和改進政府行政管理,推進戶籍制度、就業制度、教育制度以及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建設健康良性的、體現公平公正精神的社會體系,為維護和發展農民工的利益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
轉換政府職能。各級政府要更加周到地為農民工搞好服務。要抓緊建立和完善勞務輸出的領導機構和工作機構,大力發展社會中介機構,有組織地輸出農民,促進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轉移。要切實搞好信息服務,為務工人員轉崗就業搭建平臺。
強化勞動監察執法職能。嚴厲查處拖欠農民工工資和不按《企業最低工資規定》支付工資的行為。對無故惡意拖欠和克扣農民工工資數額大、時間長、性質惡劣的用人單位,采取在新聞媒體上曝光、宣布為不守信企業甚至吊銷資質等措施。
用工企業要與農民工建立起互相依賴、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良性關系。企業管理應“以人為本”,自覺地維護好農民工的利益,營造良好的用工環境,使農民工對企業產生歸屬感,為企業帶來良好的社會聲譽,實現企業與農民工的雙贏。
保障農民工在城市工作地、居住地享有選舉權。吸收農民工參與社區管理,同時社區的服務設施向農民工開放,促進與當地居民的融合。
城市居民要轉變觀念。平等對待、切實尊重農民工,增進與農民工的感情。改變對農民工的偏見,正確認識他們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所起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