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多水。《彭水縣志》有“峽水澎湃、故以名縣”的記載。境內江河縱橫,僅集水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20條,“彭水”可謂名副其實。
彭水多山。“一個彭水縣,兩山夾一槽。”武陵山系與婁山山系在此交會,各類地貌中丘陵河谷區占13.39%,山區占86.91%。
山高水深。在一般人眼里,是惡劣的生存環境;在擁有重慶大學電力及自動化專業博士學位的縣委書記藍慶華眼里,卻是無窮的希望:平靜的山水背后,理論上蘊藏著1000多萬千瓦的清潔能源——水電!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全力開發水電資源,規劃建設的電站超過了20座。9月29日,已動工兩年多的目前全市最大的能源建設項目、總裝機175萬千瓦的烏江彭水電站經國家發改委核準后正式全面開工。到2010年,全縣水力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240萬千瓦(相當于全市電力現有裝機容量),年發電100億度。屆時,彭水將真正成為我市一臺動力強勁的“發電機”。
“彭水縣既要當好‘發電機’,將資源優勢變為能源優勢,又要不滿足于當‘發電機’,將能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10月29日,當人們還沉浸在烏江彭水電站正式開工的喜悅中時,藍慶華向本刊記者勾畫了彭水的“變電”大計。
彭水發電,目的不僅僅在于賣電。
“千經驗萬經驗,發展工業是最根本的經驗;千基礎萬基礎,工業經濟是最大的基礎;千差距萬差距,工業落后是我們與發達地區最大的差距。”藍慶華說,“工業經濟落后,是全縣經濟發展的一個結構性缺陷。”為彌補這一缺陷,彭水提出的戰略是:工業立縣。
從發電機輸出的電要成為有效能源,必須經過變壓。彭水縣做活工業立縣這篇文章的關鍵就在于“變電”,即將水變成電,實行能礦聯營,發展壯大工業產業。藍慶華向記者介紹了彭水的“變電”高招。
首先,組建電力供應聯合體。開發水電是大買賣,只有大業主才有大手筆。在成功引進大型電站開發業主北京大唐公司和重慶頂泰能源有限公司后,彭水縣決定協調市建投公司、渝能公司與彭水縣聯合國內電解金屬鎂、工業硅等龍頭企業,共同出資組建彭水能礦產業開發公司,統一開發中小水電站,實行能礦聯營,形成一個由發電企業和用電企業組成的電力供應聯合體。
其次,形成電價洼地。近水樓臺先得月。作為電源所在地,彭水縣在保證足額上網向外送電的前提下,至少還有總裝機達120萬千瓦的廉價電力資源,可專項用于發展能礦聯營項目,從而在彭水乃至渝東南地區形成一片電價洼地。
第三,構筑產業高地。彭水的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可用于發展電解金屬鎂的白云巖礦已探明的儲量高達2.46億噸,可用于發展工業硅的硅礦儲量也超過1億噸,此外還有豐富的銅礦和鋁土礦等礦產資源。豐富的礦產資源與豐富的能源資源,為構筑產業高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目前,彭水縣100萬噸水泥生產線已投產,年產10萬噸的硫酸鋇項目也已啟動……隨著能源、建筑建材、能礦聯營、農林產品深加工等四大產業集群的順利推進,彭水的產業高地已略顯雛形。
從“發電機”到“變電站”,彭水縣的變電大計也是實現工業立縣的妙計。藍慶華充滿信心地說:“到2010年,彭水將建成全市的清潔能源基地,而全縣工業總產值預計將達到60億元,工業經濟總量趕上全市平均水平,為建成渝東南特色經濟走廊和武陵山區少數民族地區經濟高地奠定堅實的產業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