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二元結構非常典型的基本市情告訴我們,重慶城鄉協調發展的矛盾十分突出,農業增效難、農村發展難、農民增收難。2004年重慶農村小康實現程度僅為10.2%,比全國平均水平低約10個百分點,重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任務是復雜而艱巨的。
未來5年,重慶要打破二元結構,填平城鄉差距的“鴻溝”,要解決“三難”,關鍵是各級政府的“有形之手”要舞動起來,綜合運用“加法”、“減法”和“乘法”,讓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所謂“加法”?熏就是要堅持“多予”,進一步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幾十年“以農補工”的政策取向,讓農業和農村欠賬太多。僅1985-2004年的20年間,我市投向二、三產業的資金達8082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98.4%,而投向農業的僅有130億元,占1.6%。現在已經到了“還賬”的時候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反哺”,市委、市政府要進一步出臺政策增加財政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投入。比如,可以要求各級財政每年對農業投入的增長幅度應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土地出讓平均純收益的15%應用于農業土地開發;新增教育、衛生、文化、計生等事業經費用于縣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加大糧食、良種、農機、培訓的補貼,等等。
所謂“減法”,就是要堅持“少取”,進一步減輕農民的各種負擔。過去,農民除了要承擔農業稅等法定義務外,還要交納“提留款”等名目繁多的各種費,負擔沉重幾近入不敷出。重慶市從2005年起,提前免征農業稅,全市農民人均減少負擔40元。在此基礎上,還應該繼續鞏固稅費改革成果,如進一步完善“一事一議”籌資籌勞辦法,花大力氣清理各種涉農行政事業性收費,不斷壓縮收費項目,大幅削減收費標準,真正實現“把一切不應該向農民收取的稅費全部減下來”的最終目標,讓廣大農民松負擔、得實惠。同時,應高度重視并認真解決農村資金外流問題。據調查,僅2003年,重慶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來源于農村集體的資金就達64億多元,其中近半的資金投入了非農產業,按當年農業人口計算,農民人均向非農產業投資120元。這讓本來就“貧血”的農村再次“失血”,必然影響其休養生息。對此,政府應該在已經出臺金融機構“三農”貸款減稅政策的基礎上,繼續從政策層面,深入探索研究如何強化縣域金融機構對農村的再投資義務,有效減少農村資金外流,確保農業農村發展資金的供應。
所謂“乘法”,就是要堅持體制、機制上“放活”,進一步增強農業發展后勁。一般說來,體制、機制的能量釋放的效應總是呈幾何級數。重慶應加快推進鄉鎮機構、縣鄉財政管理體制,農村義務教育、衛生管理體制等各項配套改革,妥善解決鄉鎮機構臃腫、人浮于事,鄉村債務沉重、運轉困難等問題,建立健全確保農村基層組織正常運轉和農村義務教育必要經費投入等保障制度;加快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改革與建設,完善農村生產經營體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改革農村投融資管理,積極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民間資本、外商資本投入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建立和完善統一開放的勞動力、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市場,促進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充分結合;盡力推行農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最低生活保障和農業保險等制度,盡快理順并構建起農村新的行政、經濟、社會管理關系,消除阻礙農業農村發展的觀念性、政策性、體制性障礙,為農村經濟開辟新空間,增添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