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全國的其他地區相比,重慶在“十一五”期間還必須過一道坎。這就是,解決三峽庫區產業支撐不足的問題。
移民遷建的高潮過后,國家投資明顯減少,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在經歷了一個經濟快速發展的高峰期之后,經濟缺乏產業支撐的問題凸顯。庫區經濟發展水平明顯低于渝西經濟走廊、都市發達經濟圈和全市均額,2004年庫區人均GDP僅為都市發達經濟圈的1/3;除萬州、涪陵和長壽3區外,其余16個區縣缺乏二、三產業尤其是工業的支撐。這些區縣的全部工業增加值不及庫區總量的一半,其中最低的10個區縣2004年工業增加值每個區縣平均3億元,最低的城口縣僅1億元。
產業空虛與中央交辦重慶四大任務中的三項——移民、扶貧、生態環境保護集中在庫區交織,使問題愈顯復雜。筆者認為,破解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大力發展特色產業。
庫區多山,山區在具有不可回避的先天劣勢的同時,也具有丘陵、河谷、平壩短缺的自然地理條件。山高土薄的庫區,在勞動密集型的蔬菜、生豬、畜禽、蛋奶、水果、茶葉、水產、藥材、煙葉的選擇上優勢明顯。庫區應以品牌商標為先導,以食品安全為準繩,按照“種養加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模式,把“涪陵榨菜”、“石柱黃連”、“奉節臍橙”、“忠縣橙汁”、“酉陽青蒿”等有庫區特色的“名優特新”農產品通過精加工和深加工,做大批量推向市場。
賣好庫區風景。高峽平湖的風光和保持原始古樸自然風貌的庫區農村,極具開拓觀光休閑農業的廣闊空間,所以,把長江三峽及其縱深地帶打造成世界級內河游船觀光旅游精品,條件獨一無二。未來5年,我們應把庫區旅游發展成為集生態效益、文化展示、旅游觀光、休閑度假于一體的全國規模最大的首選旅游項目。三峽游必然會拉動庫區的第三產業的大發展。隨著信息廣告、銀行保險、公共設施、郵電通訊、交通運輸、衛生文教、房地產、咨詢、法律、網絡、廣播、電視及文化娛樂產業的突破性發展,第三產業將成為庫區最具增長潛力的產業。
庫區特色工業也要依托本地資源。如萬州區有鹽業資源、涪陵區有藥和榨菜,長壽區有天然氣,應進一步發揮這些資源優勢,發展天然氣化工及鹽氣化工產業、醫藥產品加工業、獸藥加工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同時,萬涪長3區還可結合庫區生態環保和旅游開發,發展環保裝備、環保資源、旅游工具和旅游器械產業。庫區16個區縣政府所在的中心城鎮,其工業布局應以輕工業為突破口,但要警惕食品、紡織、造紙、皮革、化工類產業可能對庫區水質污染的威脅。此外,庫區還應積極招商引資,主動承接都市圈“退二進三”的結構調整,緊盯“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乃至“世界500強”向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制造業的產業轉移。把優勢企業和名牌產品引進來。
舒爾茨認為:“改善窮人福利的決定性生產要素,是人口質量的改善和知識的增進。”目前,庫區80%以上的農業人口受教育程度太低。解決庫區產業空虛就必須減少農業人口:或者就地發展工業,走城鎮化道路;或者向外拓展勞務,增加務工收入。這就要求必須提高庫區勞動力質量,搞好職業培訓,加大教育投入。
挺直庫區產業的脊梁,還要爭取國家對庫區繼續給予財政、稅收、金融、投資等的政策優惠;從三峽電站發電收入中提取一部分設立三峽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同時建立三峽庫區產業發展基金,爭取國家逐年加大對庫區的基金傾斜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