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宣傳是媒體宣傳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律專業是法律院校和部分高校的主業和重點專業,兩者如能結合起來,就會達到優勢互補、相得益彰的效果。近年來,不少媒體的法制宣傳聘請高校教師當嘉賓、做顧問,而高校的法律專業教學課又大量引進媒體法制宣傳中的典型案例和司法戰線英模人物的先進事跡,既擴大了媒體法制宣傳的影響,又提高了高校法律專業課的教學質量,這一現象值得研究。
媒體法制宣傳之所以能夠與高校法律專業課教學有機結合,是因為兩者在本質上有許多共同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媒體法制宣傳的真實性與高校法律專業教學的教育性的一致性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媒體法制宣傳的生命力也在于它的真實性。法律是依據一個國家的國情、民情及諸多因素制定的,是建立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的。在我國,任何案件都必須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進行處理。因此,媒體法制宣傳的內容都必須而且應當是真實的、可信的。教育也具有很強的真實性,真實的教育才能產生真實的效果。同時,法律的真實性也要求高校法律專業教育必須是真實的。因此,把媒體法制宣傳的豐富內容引入高校法律專業課教學中,會讓學生感到真實可信,特別是一些突發的惡性事件,學生生活的局限性常使他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時還容易道聽途說,產生負面作用。如果能在教學中引入媒體法制宣傳的內容,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2005年4月,當安徽阜陽“害嬰奶粉”事件被披露以后,在高校學生中也引起強烈反響,但他們并不知道詳細內容。我們結合有關法律課教學,把中央各大媒體就這個事件的共同持續報道內容在課堂上進行詳細介紹、分析。同學們得知國家有關部門與安徽省聯合調查取證,一家家黑心企業被曝光,銷售商被刑事拘留,相關負責人受到查處,受害嬰兒得到免費治療,社會各界大力救助的情況后,都深有體會地說:“這樣的教學不僅使我們學到了專業知識,而且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社會教育。”
二、媒體法制宣傳的典型性與高校法律專業教學的知識性的一致性
高校法律專業教學的基本任務之一是要讓學生學到法律知識。法律學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學科,門類較多,與政治、經濟、哲學、道德等多種學科交叉,基礎知識要求很嚴,加之法律法規條款多而雜,既難懂又不易記。媒體法制宣傳大都是典型宣傳,一個案例,一條法律,從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上解釋得非常清楚。法律專業課把這些典型案例引入課堂,學生容易理解,便于記憶。一些教師直接參加了媒體法制宣傳,對一些法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容易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和疑點。他們把親眼看到的、自己用法律知識解釋的、有切身體會的案例用在講課中,不僅擴大了媒體的法制宣傳,而且把法律課講得有聲有色、生動活潑。例如,因民間借貸產生的糾紛案近年來連續發生,且多數糾紛案竟然發生在熟人之間。究其原因,許多熟人在相互借貸時,不留借據的現象比較普遍。我們在教學中就把一家報紙報道的《借條有假!》這樣比較復雜的民事案件進行詳細介紹,并結合教學內容分析說:“民間借貸古已有之,產生的糾紛屢見不鮮。每到此時借據的作用就格外重要。作為法官應當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發生借貸關系時,為防止意外一定要寫借據。因為一旦發生爭執,法律看得見證據,看不見良心。”這就使學生懂得自己該怎么做,將來當了法官該怎樣做。
三、媒體法制宣傳的貼近性與高校法律專業教學的實踐性的一致性
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是新聞宣傳的重要原則。近幾年來,媒體法制宣傳同其他宣傳一樣,在“三貼近”上下了很大工夫,收到了明顯的成效。特別是黨報黨刊、廣播、電視這些主流媒體,深入實際,直擊現場,用扎實的采訪、生動的情節與細節和畫龍點睛的標題,使法制宣傳的貼近性越來越強,收聽收視率越來越高。比如,央視的名欄目《今日說法》,不搞新聞的火爆,不湊文藝的熱鬧,關注百姓生活,“歡樂著中國百姓的觀樂,痛苦著中國百姓的痛苦”。同時,他們又一直保持著“潤物無聲”、娓娓道來的節目風格,使觀眾倍感親切。這些年來,教育的改革也非常重視實踐性,要求學生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實際操作能力。法律專業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要求學生不僅要知法、懂法,更重要的是守法、用法。媒體法制宣傳中的眾多內容體現了實踐的特點,一些專業報刊還專門刊登讀者來信,反映法制建設中的問題、呼聲和建議。高校法律專業把這些很貼近的內容引入教學,不僅明顯地提高了學生的能力素質,而且也有利于他們盡快地了解社會、熟悉生活、感知百姓,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從本質上理解和把握法與權、法與理、法與情的關系,為走向社會從事法律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河南公安高等??茖W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