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的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全會提出,要按照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認真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構建和諧社會目標的提出,使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由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位一體,擴展為包括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容,實現了四位一體的飛躍。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當前全社會的共同奮斗方向,是全國人民的共同追求和向往。在這個過程中,新聞媒體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輿論學理論認為,輿論在維持社會整合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輿論發揮作用的大小,是由輿論影響力決定的。所謂輿論的影響力,就是指通過信息選擇處理、提供及分析、判斷等手段,影響新聞輿論的力度及構成,進而影響社會輿論場、群體輿論場,特別是人們的口頭輿論場,從而實現影響人們的認識和行為能力。眾所周知,良好的輿論環境,能較好地整合社會力量,共同促進社會目標的實現;不利的輿論環境能影響甚至改變事物發展的進程。從這個意義上說,新聞媒體能否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構建和諧社會目標的進程。
那么,新聞媒體如何為構建和諧社會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呢?筆者以為,應該做到以下三個方面。
一、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
經過近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當前,改革與發展處于關鍵時期,從改革的方面看,改革在廣度上已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等所有領域,在深度上已觸及人們具體的經濟利益;從發展的方面看,已由單純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環保GDP,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統籌協調發展。一般認為,在人均GDP從1000美元向3000美元的過渡時期,通常被認為是社會矛盾的高發期,或者叫“矛盾凸現期”,我國正處于這個發展階段。中國社會的貧富差距已經突破了合理的限度。
其實,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不可能齊頭并進,貧富之間的差距總是存在的。要看到我們正處于“矛盾凸現期”,但更要看到我們處于“黃金發展期”;在當前,社會發展中一方面產生了許多非社會主義因素,導致社會不和諧的新問題,另一方面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加快,又對社會的和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對經濟、社會建設的調整、完善和提高。而且,所謂的矛盾高發期,是和失常的決策和不合理的發展相聯系的,只要我們堅持科學發展觀,就能較好地解決各種社會矛盾。
新聞媒體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就要堅持全面、科學、完整地看問題,避免孤立、片面、偏激地報道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就要把握事物的主流和本質,避免一葉障目、以偏概全的片面性;就要引導人們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避免消極、頹廢的思想意識在媒體上傳播。因此,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絕不是空泛的說教,而是實實在在的報道理念和報道準則。
二、解疑釋惑,加強監督,疏導矛盾
在社會轉型期當中,各種社會矛盾比較集中,社會問題也往往與人們的切身利益相關。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迫切需要了解事情的真相,了解前因后果,盡可能多地掌握相關信息。只有這樣,才有利于作出理性、科學的判斷和選擇。黨和政府一系列的大政方針、改革舉措需要群眾全面深入地了解,讓群眾知情;現實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群眾的意見和愿望,黨和政府也需要及時、全面地掌握和了解。這就需要新聞媒體在其中發揮橋梁作用和解疑釋惑的作用,這種作用發揮得好,就能使上下和諧,使社會和諧。
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有正面就有反面,有好就有壞。新聞媒體通過輿論監督批判、揭露、批評和諧社會建設中出現的一些不和諧音符,是新聞媒體的職責所在,也是為了更好地建設和諧社會。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的輿論監督,應該本著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有利于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維護黨和政府的良好形象,有利于反映群眾的意見和呼聲、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有利于弘揚正氣、針砭時弊、理順情緒、化解矛盾的原則,要對尚未形成的歪風邪氣起到震懾作用,對即將出現的社會危機起到預警作用,對已經出現的不滿情緒起到緩釋作用。
新聞媒體以其廣泛的參與性和強大的覆蓋力,在彌合社會分歧、疏導社會矛盾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正確的引導,客觀公正地告訴人們事物的真相;通過讓受眾對社會難點、熱點、重點問題的討論和參與,進而澄清似是而非、模糊不清的認識;通過對社會意見、建議的廣泛交流和溝通,在彌合分歧的基礎上達成互信,形成對待社會矛盾的理性心態,起到社會矛盾“解壓閥”的作用,進而促成社會和諧。
三、創新報道形式,提高傳播效果
在普通的受眾群體中,這樣一種觀點不容忽視:正面報道等于宣傳、虛假和主觀,負面報道等于新聞、真實和客觀。正面報道是否就意味著謊言?負面報道是否就意味著真相?事實上,由于新聞報道的選擇性,媒介化的現實是主觀的,而不是客觀的。報道無論正面還是負面,都是媒體對新聞事件概括、選擇和解釋的結果。新聞報道的真實程度不取決于正面還是負面,而是取決于報道事實的選擇是否公正、平衡和準確。當前,我國傳統主流媒體新聞報道給人的印象是正面報道太多了,宣傳味太濃,在新聞的可讀性上與所謂的“新興主流媒體”相比缺少競爭力。事實上,傳統主流媒體當前存在的問題不是正面宣傳過多的問題,而是在新聞報道上存在嚴重的套路化、程式化、臉譜化。
大量的新聞實踐證明,適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為和諧社會建設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新聞工作者必須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不斷創新新聞傳播的內容、形式和方法,努力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把“以人為本”的理念較好地運用到新聞報道的內容和方法的改革創新上,客觀地、生動地、準確地、全面地反映事實,反映時代的高度和主流。只有這樣,新聞報道才能適應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才能為和諧社會建設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作者系本刊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