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性采訪又稱暗訪,是指記者為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訪任務而把自己的采訪意圖隱藏起來的一種采訪形式,是一種特殊的采訪形式。
隱性采訪中的欺騙性
隱性采訪在媒體實施輿論監督、維護公眾利益方面,起到了其他采訪方式所不能起的作用。但是,不容忽視的問題是,隨著隱性采訪題材的擴大、暗訪工具的改進、參與隱性采訪的記者和媒體隊伍的壯大,由此引起的法律和道德問題越來越多。法律問題集中在記者的采訪權和被采訪者的隱私權的矛盾上,道德問題集中在隱性采訪中存在的欺騙性上。美國著名新聞理論家羅恩·史密斯把隱性采訪中的欺騙分為三種:“被動欺騙,記者假裝只是公眾中的一員,這樣他們就可以在其他人不知道有記者在場的情況下收集信息。主動欺騙,記者策劃某些事件以揭露別人的錯誤行為。化裝采訪,記者假扮成別的什么人。”①
被動欺騙形式的隱性采訪引起的爭議和糾紛比較少,因為這種方式不需要策劃和傷害他人的活動,業內普遍對這種采訪方式持肯定態度。普利策新聞獎不止一次頒發給這樣暗訪的新聞報道。例如《華爾街日報》記者托尼·霍維茨獲得1995年普利策獎的作品就是一篇由被動暗訪而得來的稿子。霍維茨假扮為一名工人,在雞肉加工廠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后寫了一篇反映工人日常工作狀況的報道。
主動欺騙和化裝采訪卻容易引起道德和法律問題,業內人士對此多持不支持態度。例如美國《芝加哥太陽報》為了證實政府巡檢員勒索小旅店的傳聞,派兩名記者假扮為夫婦,買下一個旅店,取名“幻景”。旅店在水管和配電方面存在顯而易見的問題,但他們通過賄賂巡檢員,使旅店照常營業。報社的攝影師藏在旅店的隱蔽處,拍下了政府公職人員收取賄賂的照片。照片在《芝加哥太陽報》上刊登出來,引起了整個芝加哥的震驚。雖然這則報道反響強烈,卻并沒有贏得當年的普利策獎。時任《圣彼得斯堡時報》首席執行編輯的尤金·帕特森說:“如果報紙以編輯的身份要求政府坦白、公開,而自己又隱瞞真相或掩藏動機,新聞界作為一個整體會在可信性方面付出代價。”帕特森一語中的地指出了此種隱性采訪方式的硬傷所在。
隱性采訪中記者的道德缺陷
隱性采訪確能獲得第一手材料,寫出獨家新聞,在新聞競爭中占據優勢。但一些記者為了讓自己的隱性采訪引起受眾的最大關注,目光一味盯住“性”、“腥”之類的東西,或光顧黃色錄像廳,或出入按摩房等不潔場所,暗訪成了“訪暗”。
還有的記者暗訪不道德的事件,而自己的采訪行為本身就是不道德的。2003年8月某日,南京某報用大半個版面的篇幅刊登了報道《記者臥底“富太太俱樂部”》。文中的記者成功地獲得一位富太太的青睞,彼此間有了零距離接觸。文中的小標題用了《侍應生原是男妓》等,極盡渲染鋪陳之能事。文中記者的所作所為很難讓人和一名新聞工作者的職業形象聯系在一起。
隱性采訪的記者道德問題規避
隱性采訪是一把雙刃劍,使用不當,會對當事人、記者、媒體造成三重傷害。隱性采訪必須用之有道,才可減少道德問題和諸多糾紛。
隱性采訪不是獲知真相的最佳途徑。盡管隱性采訪存在這樣那樣的道德問題和法律問題,但隱性采訪卻成為越來越多記者的選擇。為了揭露真相,為了維護公共利益,只要目的正當,不管手段是否正當,這都成了記者選擇隱性采訪的借口。隱性采訪真的是記者揭露真相的最佳途徑嗎?隱性采訪對新聞工作真的是利大于弊嗎?
在采訪中,記者稍遇困難,就懷揣微型攝像機、錄音機,趁采訪對象尚不知情就將其所作所為攝錄。這樣做不能不使人產生懷疑:新聞工作是正常的新聞采訪還是類似公安系統的偵查工作?記者是新聞工作者還是特工?而且隱性采訪大多有一定的危險性,記者在實施采訪時,更多考慮的是自身的安全,而不是職業道德。當事人的名譽權、隱私權、肖像權常被忽視。
隱性采訪在獲知真相時,省去了記者艱苦、細致的采訪工作,高效、快捷。但是,“記者的職業,就是要在不欺騙和不違背其他道德的前提下,千方百計地采訪到新聞。記者的專業,主要不在于寫稿子,新聞稿在某種形式上是最簡單的文體之一(僅復雜于公文體),記者的專業水平主要體現在獲取新聞方面。”②
新聞工作者帕特森在對“幻景”旅店揭露政府腐敗事件發表評論時說,《芝加哥太陽報》即便不戲劇化地買下那家旅店,也可以揭露芝加哥的腐敗現象。他還說:“勤勞的工作和結實的皮鞋本來也能發掘出報道‘幻景’新聞所需的消息來源。”
隱性采訪的濫用,損害了媒體的公信力,降低了新聞工作者的職業形象,從長遠看,對新聞采訪,尤其是輿論監督性質的采訪是弊大于利。
采用隱性采訪必須慎之又慎。鑒于隱性采訪中存在的欺騙和記者的道德缺陷,故而隱性采訪須三思而后行。我國還沒有成文的法規規范記者的隱性采訪行為。有些國家的新聞機構早已制定出相應的條文,使記者在采訪時有章可循。美國職業新聞工作者協會在《遵守新聞事業的倫理規范》的小冊子中提出只有碰到下列情況,記者才可以考慮采取欺騙方式:
·當獲取的信息極其重要時;
·當獲取信息的其他手段都告無效時;
·當當事的新聞工作者愿意透露欺騙的實質和原因時;
·當當事者及其新聞單位運用足夠的時間、資金和出色的技巧是為了全面追蹤報道一條新聞時;
·當以欺騙的手段揭露出的信息所制止的傷害大于欺騙行為帶來的傷害時;
·當當事的新聞工作者對以下事實經過反復掂量后:被欺騙的人受騙的結果(長期的或短期的);對新聞事業可信性的影響;行為的動機;欺騙行為與編輯任務的關系;該行為牽涉到的法律。
這些規范對我國的新聞工作者亦有借鑒價值。
加強記者的道德自律意識。記者被譽為國家航船上的瞭望者,可見記者職業的崇高和偉大,同時也表明記者應該具備崇高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但是,現在這種使命感和責任感被一部分記者拋之腦后,一味地追逐經濟利益、發稿量,過分強調新聞的商品屬性,記者職業僅僅成了掙錢養家的謀生手段。
隱性采訪中存在的道德缺憾,根源在記者自己。因此,新聞從業者除了要接受外界監督外,更應該加強道德自律意識,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減少并杜絕隱性采訪中的不道德行為。
注釋:
①羅恩·史密斯:《新聞道德評價》〔美〕,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第294頁。
②徐迅:《暗訪與偷拍記者就在你身邊》,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3年版,第317頁。
(作者單位: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