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下旬,《許昌晨報》強勢推出了長篇通訊《大學生,背起媽媽去打工》,介紹襄城縣大學生張尚昀自強不息,大義至孝,在長春稅務學院一邊上學求知,一邊打工為母親治病的感人事跡。此后,張尚昀事跡通過互聯網和其他新聞媒體進一步傳播,引發強烈反響。中宣部對這一典型人物的推出給予充分肯定,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作出重要批示,全省各地由此掀起向張尚昀學習的熱潮。
作為率先推出這一重大典型的《許昌晨報》,在典型人物的宣傳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積累了一些值得探索的經驗。
建立健全長效工作機制,以高度的新聞敏感識別、發現并推出典型人物
許昌晨報在創辦之初,便十分重視典型人物的宣傳推介工作,并將之視為辦報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編輯部為此制定了獎懲措施,激勵全體編采人員樹立牢固的典型意識,緊緊把握時代的脈搏,把握社會心理和群眾情感,在新聞實踐中識別和發現典型人物。
今年5月20日,本報一位記者在閑聊中偶然得知這樣的消息:2000年10月,襄城縣湛北鄉姜莊村18歲的張尚昀剛踏進長春稅務學院的校門不久,母親就不幸患病,臥床不起。在這種困難的情況下,張尚昀以一顆可貴的孝子之心,毅然一邊修習學業,一邊打工為母親治病。
第二天,這位記者便來到姜莊村進行實地采訪。起初,張尚昀說什么也不愿接受采訪。記者做了大量工作,張尚昀體會到了他的誠心和善意。
采訪過程中,記者深受感動,不止一次地流下熱淚。當天晚上回到家中,便一口氣寫下了3000字的長篇報道。
編輯部主要領導審閱稿件后深受感動,認為張尚昀自強不息、打工救母的情懷,既是優秀傳統道德的生動體現,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對于這樣的新聞素材,應該百倍珍惜,深度挖掘,大力宣傳。
針對稿件中存在的一些細節問題,編輯部要求作者再次進行細致的核實,以確保細節真實無誤。
張尚昀事跡之所以動人,在于其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且反映了當代青年自強不息、不折不撓的精神風貌。在社會價值取向趨于多元化的今天,宣傳好張尚昀這一典型,具有很強的時代意義。于是,記者將張尚昀現象放入時代大背景大框架中重新定位,通過對個體生命真實地關注,通過“社會話語”和“時代語言”的結合,著重體現新聞作品的張力和接近性。
為了保證稿件的見報效果,編輯部又派出攝影記者深入張尚昀的家鄉,補拍了高質量的新聞圖片,并對稿件的見報方式也進行了精心安排。
5月27日,《許昌晨報》重磅推出《大學生,背起媽媽去打工》的長篇通訊。一版頭題位置發布醒目的導讀,五版以全版篇幅刊載通訊全文,全面細致地報道了張尚昀感人的事跡。配發的3幅圖片展示了張尚昀對母親無微不至的關愛,真實再現了他們一家清貧的生活,以極強的視覺沖擊力,深深打動了讀者。
張尚昀,從此走入了大眾視野。
做好新聞后續報道,使先進典型產生更大的宣傳效應
正如編輯部預想的那樣,張尚昀的事跡報道一經推出,便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見報當天,編輯部電話鈴聲不斷,社會各界讀者紛紛打來電話,暢談讀報感受,詢問相關情況,并表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張尚昀母子渡過難關。
如何抓住機遇,造場揚勢,更好地宣傳張尚昀這一典型人物,弘揚社會正氣,擴大媒體影響?編輯部進行討論后,由新聞策劃部牽頭成立了專題報道組。報道組一方面接聽并反饋讀者來電,架起讀者、編輯部之間的溝通橋梁;另一方面主動出擊,廣泛采訪張尚昀的鄰里及家鄉的教師,并通過電話與其就讀的長春稅務學院的老師取得聯系,通過他們的評價,使人們進一步加強了對身邊這個典型人物的認識。與此同時,編輯部積極牽線搭橋,為張尚昀提供必要的社會支持,以緩解他面臨的困難。
繼《許昌晨報》之后,《許昌日報》、《大河報》、《東方今報》等媒體也迅速對張尚昀的事跡進行了報道,各地不少新聞媒體相繼進行轉載,新華、人民、新浪、搜狐、網易、雅虎等全國知名網站也加速了張尚昀事跡的傳播速度。在短短幾天的時間里,張尚昀成了全省乃至全國知名的新聞人物,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人們通過各種形式發表評論,對張尚昀獨立自強、純情至孝、堅忍不屈、勤奮上進的精神給予了高度評價。
6月21日,中宣部新聞閱評組在第289期“新聞閱評”上,對一篇轉載的張尚昀事跡報道作了簡要敘述后評價道:在有不少人只知道向父母向社會索取而不知道回報的今天,這樣的優秀道德品質范例,太值得媒體推薦、受眾效法了。
6月30日,省委書記徐光春同志作出批示:“我們要宣傳這位‘當代孝子’,以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在全省人民中增強‘努力工作,孝敬父母’的優秀道德品質,讓文明之風在中原大地蕩漾。”許昌市委書記劉春良、市長毛萬春在看望張尚昀母子時也指出,“張尚昀孝敬父母、大義至孝,自強不息、自強自立的行為,體現了一種傳統美德,值得全社會弘揚。”
在強手如林的媒體競爭中準確定位,保持自己的地方特色
作為張尚昀事跡的推出者,在該典型已經引起上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多家媒體爭相宣傳的同時,作為地方都市類報紙,又該如何繼續保持自己的優勢,進一步做出自己的新意呢?
我們認為,作為地方性都市報,要準確地給自己定位,一來要認識到與地方黨報的區別,將新聞做得更加貼近生活,貼近百姓。二來要認識到與省級以上都市報之間的區別,關鍵是利用好自己的地利優勢,在時間上繼續搶占先機,在接近性上做好做足文章,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深”。張尚昀事跡廣泛傳開之后,人們已經熟知了他打工救母的基本事實,但他這樣做更深層次的精神動力是什么?他的家庭又是怎樣培養了這個品學兼優的青年?張尚昀在長春時工作學習的情景又是什么樣?針對這些鮮為人知而讀者又渴望了解的問題,本報派出主抓新聞業務的副總編和新聞策劃部主任,前往長春對張尚昀事跡進行深入采訪。兩位記者行前專門前往鄭州,對張尚昀進行了專訪,并發表通訊《總有一種力量在支撐》,回顧了張尚昀事跡推出的前前后后,并通過對張尚昀的訪問,凸顯出在他不平凡的事跡背后,有著強大而深厚的道德文化背景。同時配發評論員文章,指出張尚昀是一個用頑強意志和自強精神為河南人贏得口碑的許昌人,他身上折射出的精神內涵,是當代青年優秀品質的縮影,是河南人良好形象的縮影,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縮影。
采訪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記者被張尚昀精神所折服和感動。從長春歸來之后,兩位記者又寫出了長篇采訪札記:《張尚昀,喚醒傳統美德的社會符號》,通過采訪中的真切感受,剖析了張尚昀現象的產生原因,闡述了張尚昀精神的社會意義。
在赴外記者刊發連續報道的同時,本報發表了另一篇長達萬字的特稿《人生百善孝為先》。稿件結合中國傳統的二十四孝,尤其是與許昌有關的“兩孝”(黃香撲扇和拾葚養母),全面而深入地闡述了“孝”的內涵、歷史演變和現實意義。指出“孝”既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當代也有極大的積極意義。弘揚孝道,能夠促進家庭美德建設,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健康發展,有利于全民族整體道德水平的提升。
(作者單位:許昌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