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新聞即反映、報道文藝界現狀及其走向,反映、報道文藝工作者工作、生活及思想情趣的新聞。但近年來文藝新聞有兩大傾向不容忽視,一是狹義化,一是低俗化。狹義化就是把廣義的文藝新聞演變成狹義的娛樂新聞,而低俗化則是對已經狹義化了的娛樂新聞惡意炒作,格調低下,庸俗不堪,甚至誨淫誨盜,誤導廣大受眾。
隨便翻翻一個時期以來一些媒體的娛樂版,便不難發現,充斥版面,用以吸引讀者眼球的東西,無非是名人隱私、明星緋聞、打情罵俏、無聊調侃等低俗內容。張三婚變了,李四情移了,某某懷孕了,某某快當爸爸了,王五醉酒了,趙六出獄了?熏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管它什么污七八糟,無論奶瓶、尿片,都可以堂而皇之地登上娛樂版,而且大標題、大照片、大制作。好像在娛樂界,新聞的定義早已變成了:只要是與名人、明星有關,哪管它雞毛蒜皮!于是,名人的哈欠流涕被制成了花邊新聞,明星的剔牙放屁被捧作“平民情趣”。試問,如此低俗不堪、如此下作無聊的娛樂新聞,究竟意欲何為?它能給讀者帶來絲毫的審美愉悅嗎?
更為可惡的是,一些人將文藝新聞的低俗化解釋為“滿足讀者需要”,將刊登此類低俗報道歸結為增強報刊的“可讀性”。這是對廣大讀者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的荼毒,這是對讀者主流審美選擇的可怕誤讀。事實上,廣大讀者對文藝新聞中的低俗化早就忍無可忍了,廣大群眾對文藝新聞的惡意炒作早就義憤填膺了。
文藝新聞的低俗化是如何形成的呢?有人說,低俗化炒作的責任在小報小刊。小報小刊對明星丑聞、緋聞感興趣,主要是經濟利益的驅使,它們需要用一些帶“色”的東西去吸引讀者的眼球。這話只說對了一半,其實低俗化炒作,除了媒體的責任,還有文藝工作者自身的責任。平心而論,有許多丑聞,并不單純是娛樂記者在那里捕風捉影,挖空心思地編造,這種惡意炒作的“毒源”優勢恰恰出在明星或“準明星”的身上。文藝界有些人急于出名,一時又拿不出貨真價實的東西,便自曝丑聞,不惜往自己身上潑臟水,還美其名曰“以臭換香”。
比如,被報刊炒得沸沸揚揚,一時轟動全國文藝界的張姓導演和王姓模特的所謂“新戀情”,還有一位姓周的女士跟一位姓張的演員的“性交易”檔案,一位姓黃的導演跟一位姓張的女士“性丑聞事件”……這些丑聞、緋聞被炒得貌似真實,毫發畢現,其用意無非是聳人聽聞、嘩眾取寵,制造所謂的“轟動效應”。然而,追究到最后,哪一個惡意炒作事件的背后沒有“當事人”的積極參與,甚至一手操縱?原來,這就是事情的真相。想出名的,因丑聞一舉成名,媒體也借機賺足了眼球,賺鼓了錢包。
我們在批評個別文藝工作者不講藝德、不顧形象,在文藝新聞的惡意炒作中扮演了不光彩角色的時候,絲毫沒有推卸個別新聞工作者應負的責任。事實上,某些記者或者為經濟利益驅使,或者為了更快出名,不講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不顧記者的良知和形象,更不計新聞工作者的使命和社會責任,每天瞪大眼睛、豎起耳朵,專干揭人隱私、探人緋聞、傳人謠言的下流勾當。如果實在“探尋”不到更刺激的,寧可捕風捉影,編造一個子虛烏有的假新聞來,也要讓它堂而皇之地見諸報端。于是,一批完全無中生有的荒誕無稽的假新聞出籠了,什么“某某演員、某某明星于某某時間辭世了”,其實人家還活得好好的,這情形已經不是一起兩起了,如此侵犯演員的名譽權,人家如何能忍受得了?至于在報刊上刊登出某某教練“辭職”或“下課”,其實人家還在好好執教的情形,也不在少數。更有荒唐的呢,不久前,電視劇《林海雪原》開播,某家報紙竟刊出了小說原作者曲波對電視劇的評介文章,豈不知曲波早已離開人世多年了!如此不顧事實、如此不講新聞從業道德的胡編亂造,不僅敗壞了社會風氣,也嚴重損害了新聞界的形象。
以上所述,還僅僅是就新聞的虛假和胡編亂造這個方面來說,其實,退一萬步說,即使這些東西不是假的,而是發生在文藝工作者身上的“完全真實”的事件,難道,這些烏七八糟的東西,也值得你媒體大登特登,甚至大炒特炒嗎?毋庸置疑,當今的世界是個多元發展的世界,也必然會有多元的文化取向與多元的精神需求,這是時代的進步。但請不要忘記,在這多元的取向和多元的需求中,必然會有高低雅俗之分,媒體的責任則是在這個多元的文化需求中牢牢把握住健康向上的主導方向。決不允許不分青紅皂白地將什么烏七八糟的丑聞、緋聞都一股腦地搬上我們的版面或熒屏,還津津樂道、自我欣賞所謂的“轟動效應”。肩負著輿論導向與審美導向責任的媒體,應該清醒地意識到自身的職責,對于已經走偏了方向的公眾焦點,媒體理應理智地加以疏導和引領,而不是放任自流,更不能推波助瀾。否則,那就不僅是失職,而是墮落、是犯罪。
文藝新聞的低俗化已經惹得天怒人怨,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了。整治工作應從兩方面入手,一是認真提高文藝工作者的全面素養,二是要努力提高新聞工作者的敬業精神和責任感。我們講全面提高文藝工作者的素養,那是從源頭上、從根本上做文章、下工夫,因為不少明星正在不斷地成為低俗新聞的主角,或者說他們自己就在源源不斷地生產著低俗新聞。俗話說:“身正不怕影子斜。”只要自己言端行正、敬業誠信,那就任何謠言也打不倒,任何風浪也撼不動。媒體作為掌握著某種話語權的特殊行業,被視為彰顯社會良知的重要渠道和引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的公眾喉舌,自然被賦予極大的責任和使命。新華社記者曲志紅說:“即使娛樂報道,同樣肩負著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抵制低俗腐朽文化之重任;同樣要表達美好、健康的情感,讓人們在享受輕松愉快的同時,得到真善美的熏陶。一句話,真正高品質的娛樂報道,與其他新聞一樣,要有精神內涵、有品格、有良知、有情趣?!边@就要求新聞從業人員要有較高的理論素養,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要有神圣的社會責任,要有高尚的人格操守,一句話,要嚴格自律。當然,任何道德約束都是脆弱的,行業規范才是硬性的。無論是文藝界還是新聞界,都需要一種健康、健全的外在約束體制,來規范自己的行為。這才是有效遏制文藝新聞低俗化,提高新聞報道格調的可行途徑。
(作者單位:洛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