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早晨,一打開馬來西亞最大的華文報紙《星洲日報》活力副刊的頭版,“尋訪新寨村”幾個字首先映入筆者的眼簾。再細細看去,那熟悉的中國地圖,活現中國西北風情的大幅彩色照片,鮮紅奪目的大字標題“千里送溫情”,我寫給甘肅日報總編輯的信……全都出現了。哈!又是一整版,而且版面安排得大氣、美觀。
我心頭一熱——多日的愿望終于有結果了。
我的愿望是什么呢?話還得從頭說起。我于今年初從黨的生活雜志社退休后,4月份來到馬來西亞新山市。職業習慣使然,每天都看華文報紙。我特別喜歡看《星洲日報》的國際版、言路版、副刊和“星洲廣場”專版的許多文章。
5月26日副刊星云版登載的潘碧華的《甘肅來信》,講述了她3年前在北京大學留學期間資助甘肅省兩個貧困學生的經歷,事情感人,文章也寫得好,深深打動了我這個來馬來西亞不久的中國人。我隨即產生一個念頭:推薦給《甘肅日報》發表,并建議該報搞追蹤報道,接著再推薦給《星洲日報》轉載。若能那樣,一可借此進一步弘揚從潘碧華身上體現出來的炎黃子孫的傳統美德,二可使馬來西亞的讀者對中國西部一些貧困地區的現狀有所了解。況且,這還是中馬友好長河中歡快跳躍的一朵可愛的浪花,能帶給人歡樂和啟迪。
想法有了,說辦就辦。我以最快的速度把潘文寄給了甘肅日報社。該社總編輯趙長才先生讀后非常重視,迅速安排相關部門的記者黃綠、韋小紅到潘碧華資助過的兩個學生的家鄉——宕昌縣新寨村進行了深入采訪。兩位記者不辭勞苦,寫成一篇近6000字的調查附記《尋訪新寨村》。報社經過精心編排,在7月14日用一整版的篇幅,全文轉載了《甘肅來信》,同時刊登了調查附記和我的推薦信,并配發了記者在實地拍攝的照片。
《甘肅來信》與《尋訪新寨村》,先后出現在中國和馬來西亞這兩個不同國度,但都屬于頗有影響的大報上,一南一北,相映成趣。你登我轉,我登你轉,構成了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
《甘肅來信》的作者潘碧華,當時作為一個仍然需要家庭資助的外國留學生,對身處甘南偏遠山區,家境貧寒的范春艷、范萬萬姐弟,無私地傾注了愛心。《尋訪新寨村》的作者黃綠、韋小紅,對以新寨村為代表的貧困地區的百姓和他們的子女,同樣懷著沉甸甸的愛和滿腔的熱忱。這兩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寫”出來的。兩國的作者,兩國的報紙,依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共通的炎黃子孫的血脈,以漢字的形式和現代化的傳播手段,共同譜寫了愛的篇章,進行了一次生動活潑的新聞交流。相信它在中馬兩國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我將在新山市居住一段時間,會繼續為中馬媒體的友好交往盡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