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題材是歷史進程中的重大事件,是現實生活中人們關注的焦點、熱點、興奮點,是“新聞大戰”的必爭之地。媒體做好重大題材報道,不但能把握住宣傳報道的良機,滿足受眾對新聞信息的渴求,更對塑造媒體形象、爭取受眾和廣告市場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長期以來受主客觀條件限制,地方媒體的重大題材報道表現不盡如人意,在報道力度、體裁、時效等方面常常陷入“千報一面”的誤區。
4月26日到5月3日,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率團訪問南京、北京、西安和上海,四地報紙動員了大量人力物力連續集中地進行了報道。本文試以它們報道這一重大題材為例,對地方報紙報道重大題材的問題作些統計和分析,以期把握它們的發展趨勢,總結一些值得借鑒的經驗。
做好連續報道,打造強勢版面
根據連戰4月26日啟程往南京、5月3日返回臺灣的行程安排,筆者選?。丛拢玻度盏剑翟拢慈眨固靸饶暇⒈本?、西安、上海四地報業市場發行量較大的四份報紙為樣本(即南京《現代快報》、北京《北京青年報》、西安《華商報》和上?!缎旅裢韴蟆罚渲小度A商報》3日、4日休刊),繪成下邊的文字稿量折線圖。從折線的走勢來說,4條折線呈現近似的趨向,其走勢有以下特點:

稿量峰值一般出現在4月30日和連戰抵達當地翌日。這是因為連戰29日上午在北京大學演講、下午會晤胡錦濤總書記,新聞價值非常重大。各地方報紙不但整理、采用新華社和央視的稿件,并通過特派記者發回大量自采新聞稿;在連戰抵達當地后,各大報紙更是派出大批記者四出采訪,翌日報紙的稿量和版數都明顯增多。不少地方媒體更是打破地域局限,通過特派記者強化對異地新聞的報道。
從折線圖看,連戰大陸行之初和尾聲稿量較少。這是因為起初地方報紙難于接近主要新聞人物,一般只能由國家級傳媒機構供稿。而連戰離開翌日,消息性稿件減少,總結性稿件不算多。但也有例外,如5月4日的《新民晚報》就以一個整版回顧其行程、解讀其意義,克服了只報道對象在某一發展階段的狀況、讀者難以全面地了解事件的缺陷。
另外,幾乎所有的地方報紙都開設專版,并在版數和編排上體現強勢報道的效果。如《現代快報》每日都在頭版以通欄標題或大圖片對連戰一行及時進行報道,并開設兩個以上專版;《華商報》也是每日以頭版、專版報道,在1日(抵達西安翌日)專版數更增至7個;《新民晚報》9天里有8天都在頭版顯著位置發布動態消息或圖片,還辟出一個以上的專版進行介紹,每日開設“專家連線”解讀意義。《北京青年報》有5天在頭版頭條報道,其余幾天也放在頭版的其他顯著位置,專版保持在1個以上。
版面策劃也得到重視。5月1日《華商報》以“鄉戀”、“鄉音”、“鄉土”、“鄉思”、“鄉韻”、“鄉愁”和“鄉情”為題組版,配以名詩句迎接連戰重回西安。上文提到的《新民晚報》在4日《特稿》版以“禮物篇”、“印象篇”、“飛行篇”、“時空篇”組稿,對行程進行了總結,連同《連戰大陸行之“最”》的回顧讓“舊聞”新鮮化,提供了后繼版面策劃的一個范本,體現了報紙對新聞信息資源的整合能力。
設置特色議題,塑造報紙風格
下表是對4月26日到5月4日四張地方報紙文字稿內容的分類與統計(文字稿總量為《現代快報》79篇,《北京青年報》94篇,《華商報》136篇,《新民晚報》78篇):

通過計算某類議題占該報報道總量的百分比,可見媒體設置“連戰大陸行”議程的總體特點。
從稿量上看,“迎接準備”、“訪問會晤”、“演說記招”等是地方報紙最關注的議題,涵蓋了官方活動和民間反響,也與讀者的關注切合。而“連戰家人”、“背景花絮”等富有個人特色的報道也為數眾多,成為各報積極開發的新聞資源?!皩<医庾x”、“新聞評論”一類的縱深思考也登上了地方報紙的版面,成為“連戰大陸行”報道的出彩之處。
從報道內容上看,地方報紙之間也各有側重,體現出報紙的定位與風格差異。作為老牌大報的《北京青年報》、《新民晚報》對較為高端的政治性議題“情有獨鐘”,兩家對連戰的“演說記招”和“訪問會晤”報道得最多,這兩類報道之和各占其報道量的22.3%和33.34%。兩報也很注重“專家解讀”,比例要明顯高于其他都市類報紙,對新聞事件深度解讀的重視顯出大報風范與內容競爭優勢。作為后起的都市報《現代快報》、《華商報》偏重于從市民角度看待此次大陸行,因此涉及“迎接準備”的報道較多,“民眾歡迎”的報道比例也不小,這兩類報道之和分別占其報道量的22.8%和29.63%,盡顯都市報市民化的特色。
值得注意的是,“迎接準備”、“民眾歡迎”、“背景花絮”一類的議題多為地方報紙的自寫稿。從采訪對象上說,涉及機組人員、保安、司機、廚師、學生、鄉親、故友、房東、單位負責人等等,其細分程度充分體現出地方報紙挖掘本地新聞線索、拉近受眾親近程度的努力。
此外,地方媒體之間相互供稿也是一大特色。這樣的整合不但克服了媒體埠外資源的不足,也拓展了報道的視角。連戰一行的不少花絮新聞和背景新聞是各地方媒體間支援的熱點。
豐富報道體裁,積極參與新聞評論
下表是對4月26日到5月4日四張地方報紙自采文字稿體裁的分類與統計(自采文字稿總量為《現代快報》18篇,《北京青年報》49篇,《華商報》83篇,《新民晚報》64篇):
通過計算某類體裁占該報自采稿總量的百分比,可見報道體裁的多樣性,又以動態消息與通訊占的比重為最大?!冬F代快報》4月27日《這一步,跨越了整整60年》這一消息記錄了連戰抵達南京祿口機場的歷史時刻,在機場發表演講以及市民熱情歡迎的情景;《北京青年報》4月30日《連戰演講,掌聲連連》的通訊以14次掌聲為小標題,引出14個演講關鍵詞,系統全面地展現其北大演講的精華;《華商報》5月1日通訊《“爸,咱家老房客回來啦”》敘述連戰老房東父子的一天,真情感人肺腑;5月3日《新民晚報》的《希望兩岸和平進程快如磁浮》是連戰乘坐磁懸浮列車側記,生動、詳盡又寓意深遠;《新京報》對隨團成員的系列專訪則有不少獨家報道。
新聞評論有傳達媒體信息的功能,它體現了宣傳報道的思想和精神,可帶動一段時間內新聞報道的中心任務。不少地方報紙都很重視新聞評論,除了轉載國家級傳媒機構的評論外,有一些還在常設評論版或在專版上刊登社評、來論等,不但及時引導了社會輿論,令報道更為立體,還為報紙在“新聞大戰”中找到了“主心骨”?!缎戮﹫蟆吩冢丛拢玻度罩粒翟拢慈盏模固鞎r間里,圍繞“連戰大陸行”的議題一共發表了7篇社論、1篇來論,《北京青年報》也發表了3篇社論和1篇評論員文章。
可以說,“連戰大陸行”給了地方媒體一個展現實力的良機。面對影響歷史進程的重大題材,它們沒有缺席,而且較好地把握了報道的力度和導向。地方媒體兼顧到了自身的性質與定位,揚長避短,避免了在重大報道中的同質化現象,又為受眾所喜聞樂見,使這場“新聞大戰”圓滿落幕。
(作者:劉俊,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03級碩士生;陳璐,鄭州大學體育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