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聞事業發展迅猛,各式各樣的媒體大量涌現,呈現活躍狀態。目前,在一個中等城市,電視節目大約就有40套,有的甚至多達60套;報紙也進入厚報時代,像《深圳晚報》日均64版,各類專刊專版不斷涌現;電子傳媒更是異軍突起。受眾的選擇范圍多了,時代對新聞傳媒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激烈的競爭,怎樣才能辦出受歡迎、有特色的新聞傳媒呢?心理學家認為:“只有和對象關系密切的事情,才能引起興趣。”把握新聞的接近性是辦好新聞傳媒的關鍵之一。接近性指新聞受眾時間、地域或情感方面的接近性。它要求我們的報道要以“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為原則。
社會新聞包羅萬象,筆者認為,在新聞實踐活動中做到“三貼近”,要著重從思想風格、報道內容、報道形式幾個方面下工夫。
報道思想要貼近,風格要感人。傳媒的受眾群體由不同年齡、職業、性別和文化層次的人組成,其新聞和文化需求也不一樣,為了滿足大多數人的需要,我們的內容既要有陽春白雪,又要有世俗大眾。內容決定形式,因此我們的風格也要靈活多樣。朱穆之在《如何當好記者》中指出:“我認為要有一些不同的風格,不要重視一個風格。要打破老一套,有些不同的風格,有各種各樣的風格。”對脫離受眾的“工作新聞”、枯燥無味的“會議新聞”、小題大做的“娛樂新聞”,能少則少,最好沒有,即便是不可避免也要防止以“新聞八股”和“程式化”的面目出現。近年來,一些媒體報道會議消息似乎成為一種政治待遇,競相攀比,空話、套話連篇;還有一些媒體,把怪誕反常、刺激性事件作為新聞。作為兩個極端,都是思想層面背離群眾的表現。
報道內容要貼近、要親近受眾。調查表明,讀者閱讀表現出強烈的求新、求真、求近和求短傾向。社會新聞層出不窮,不可能做到“有聞必錄”,受眾的時間、精力有限,很難“閱盡天下事”。因此首先要滿足受眾的“應知”需求,這也是新聞的接近性決定的。只有探究受眾的心理需求,把握時代的主旋律,才能甄選和挖掘出大家感興趣的新聞事實。例如,一個時期以來,一些媒體把娛樂圈明星日常生活、隱私炒得沸沸揚揚,結果不僅明星反感,也引起讀者的反感。筆者認為,不是所有公眾人物的日常生活都適合于新聞報道。而20世紀50年代初的《“梁山伯”結婚了》報道的是著名越劇演員徐玉蘭結婚的新聞,由于品位高雅,雖是娛樂新聞,但因貼近群眾,卻成了流傳于世的新聞名篇。
新聞事件與受眾的接近性決定了這樣一個事實:凡是與讀者、聽眾、觀眾在地理上或感情上越密切的新聞事件和新聞人物,就越具有新聞價值,也就越值得報道。美國媒體認為,人們只對身邊的人物和事件或與他們有感情聯系的人物和事件感興趣。因此,美國媒體對國際新聞事件報道與否以及報道的分量,都以接近性為出發點,以此來審視新聞與美國的利益、價值觀念的關系。例如,GBS(哥倫比亞廣播公司)主持人丹·拉瑟在報道香港回歸事件時,除了對英國從香港的撤出和美國從南越的撤退作了比較外,還在報道的最后說了這樣一段話:“眼下有3.7萬美國人在香港生活,而英國公民只有2.2萬人。許多英國人將隨著他們的國旗回家去,而在這里的絕大多數美國人將繼續待下去,為1000多家美國公司工作。”這番評論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從新聞的接近性出發,按照美國人的價值觀念,拉近香港回歸這一國際新聞事件與美國人的距離。當然,把接近性作為判斷新聞價值的標準還要適度,過度就會導致自我封閉和報道面狹窄,甚至影響公眾對外部世界的了解。
報道形式要貼近、要吸引受眾。形式是媒體給受眾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新聞的標題制作、文體選擇、語言風格的選擇,得體就能引起讀者的關注,否則會降低媒體的格調,甚至誤導輿論。相對于上世紀90年代的新聞,當前標題的文學色彩呈淡化趨勢,直觀淺易的通俗化標題成為潮流。伊拉克戰爭期間許多新聞標題就具有通俗化的特征:《巴格達平民在控訴》(《人民日報》)、《地面戰慘烈美大兵喋血》(《中國青年報》)、《地面戰火越境燒》(《北京青年報》)。這些通俗化標題的運用,既有利于新聞報道形象化,同時也潛在地拉近了讀者與新聞事實的距離,增強了新聞的接近性。伴隨著通俗化標題的大量出現,標題制作過于粗糙,甚至部分標題由于過分追求“通俗”而滑入“庸俗”的現象,令人憂慮。像《鞏俐身邊的男人們》等一些標題,使用具有刺激性、挑逗性的語言,從而導致了報紙品位的下降。
對于語言風格來說,要實現平民化。析事說理雖然道理深刻,但語言卻可平易近人。具體表現在:一是新聞報道涉及社會的各個階層、行業,“隔行如隔山”,對于一些生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名詞概念和職業用語,傳播者要借助“翻譯”的技巧,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難懂的新聞事實轉化為大眾生活易懂的語言。通俗語言可以拉近傳者與受者之間的心理距離,增強傳播和宣傳效果。二是報道語言要符合人物個性。例如,《湖北日報》的一組“居安思危話作風”的評論員文章,《戒奢》、《戒“集體按摩”》、《戒“三拍”》、《戒懶》、《戒虛假》,都采用了來自群眾之口的最樸素的語言,但同樣都闡述了正面宣傳所要表達的深刻思想內涵。
新聞源于群眾,又要服務于群眾。在傳播學理論發展過程中,把受眾看成被動靶子的“槍彈論”已經被“受眾中心論”取代,施拉姆就把作者和讀者都看做是新聞創作的活動主體,說受眾是新聞的最后一道“把關人”。我們作為社會主義新聞工作者,只有站在群眾的立場,走到群眾中去,以普通群眾的視角觀察、思考,做到“三貼近”,才會制作出符合時代的新聞精品,也才會與受眾之間產生更大的親和力。
(作者單位:鄭州輕工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