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夏丹,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早間資訊節目主持人。播報風格自然、清新、有親和力。1999年畢業于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之后在上海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主播《上海早晨》、《新聞夜線》等節目,2003年10月加盟央視《第一時間》。曾參與主持2003和2004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典禮、2005上海國際車展特別節目、2005教師節大型特別節目等晚會和直播報道。“享受充滿資訊的早晨,歡迎收看……”《第一時間》以實用、新鮮、貼近生活的訊息和觀眾相約在每一個清晨,主持人歐陽夏丹以她自然流暢、清新明快的播報帶來了清晨的氣息,在早間的氛圍中和大家一同感受著陽光和生命力。
因為本色所以精彩
9月3日,周末,北京陽光燦爛。在梅地亞大廳見到夏丹時,她剛下節目,卸了妝更有幾分自然和淳樸。爽朗的笑聲滲透到空氣里,快樂油然而生。
燦爛的笑容,眉目間的平和,女中音,快語速,我眼前的她和電視上一個樣。
自然的才是最好的。跟夏丹面對面,就像是在看《第一時間》,真實、真誠,向你娓娓道來。她在鏡頭前把有聲語言駕馭得嫻熟精到,嚴肅的新聞“說”得繪聲繪色,這是日常生活中積淀的語言功力,是一種自然的流露。難怪熒屏上的她舉手投足間透露著生活的氣息,難怪觀眾能隔著屏幕與她產生心靈上的交流與呼應,因為本色所以精彩。
舒服暢快自然而然
夏丹在《第一時間》的主持風格深受觀眾喜愛,于眾多資訊節目的播報中脫穎而出。面對鏡頭她怎么那般平和自然?她說“對節目的參與程度越深越好”。頭天晚上他們開編前會,制片、主編、記者、編輯、主持人都要參加,看看明天節目大概的內容,有些片子大家會一起現場討論。有什么樣的感受和火花,就按自己舒服的表達方式把語言點記下來。第二天上節目前也會在電腦上作些文字上的改動。這個集體給了主持人非常寬松的氛圍,鼓勵說出自己的感受和觀點。這讓他們高興的同時也感到了壓力,因為要說出新鮮的東西平常得看各方面的資料。在上海衛視時夏丹就參與寫稿,也許從那時開始就培養起了用自己的語言方式表達的工作習慣。
舒服暢快地表達是夏丹的工作狀態。節目里的開場白和互動話題是她最喜歡“說”的部分。“這種特人性化的東西讓你播也播不了,就得交流、就得‘說’。但是有些正式新聞比如國際性的或國內的一些重大經濟方針政策,‘說’也‘說’不出來那就播。”對于節目中自己的語態變化,她覺得“沒必要分得那么清楚,只要傳播效果是好的,管它是播還是說”。
夏丹剛開始工作時還有意模仿過徐俐、海霞,她說這就好比是正版和盜版的,觀眾一眼能看出來。一次有個老大爺跑到梅地亞辦公室找到夏丹說,閨女你哪兒都好就是說話速度太快了。在隨后的幾天節目里夏丹刻意放慢了語速,但是發現出錯和吃螺絲的概率就比較高。因為生活中她說話快,像是嘣豆子。這是一種本色,硬要改變就等于改變自然規律。刻意地注意語速還會削弱對內容的關注,影響信息的傳播質量。看來主持人確實是“沒有辦法討所有人的喜歡”。
要想在鏡頭前找“說”的感覺,和日常交流沒什么區別,還是用自己最舒服最暢快的表達方式,自然而且自在。
散發活力來自內心
夏丹喜歡紅色,因為那是奔放的顏色。她愛打球,球場上的她是最瘋的。輸也好,贏也好,總是那樣的酣暢淋漓。她喜歡作為運動員在球場上的那種團隊合作精神,那種感染力。生活中的她嘻嘻哈哈、大大咧咧,總是把笑掛在臉上。難怪節目里笑得那么燦爛,由內而外散發著活力。“笑很容易流于職業,是不是真心笑觀眾一眼就能看出來。有時自己疲倦時會感覺笑得僵硬、不自然。休完假身心放松重新回到工作崗位那種狀態是最好的。”
每次節目開始前夏丹會有意識地跟同事講個笑話或有意識地熱熱場,激發一下笑神經。“內在的心理調整加上外在的刺激,當片頭曲響起時那種活力就會自然地從心底調動起來。”
觀眾喜歡沒有距離感的電視藝術,而夏丹的魅力就來源于那份自然。生活中的她是一個心態平和、穿著隨意、簡單樸實的人。喜歡挑戰,但不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從上海來到央視,有時跟小丫、李詠他們一起主持節目,心里會有點自卑,覺得他們是大腕。但想想自己是個新人,有很多方面還需要學習,需要彌補,即使做得不好也很正常”。真實、自然,崇尚本色。這就是她。
外表陽光活潑的夏丹其實骨子里是個很謹慎、很傳統的人,用她的話講也就是“吐吐口舌之快”。工作六年她一直在做新聞資訊的播報,尤其對早間節目很有感情,但做久了也想接一些晚會或別的節目樣式,希望自己在語態方面有個調劑,不至于成為一種模式。不同的情境下氛圍不同,主持的語言情態也不同,多方面鍛煉有利于成長和進步。
獨自漂泊北京,在桂林的媽媽和姐姐一直是她心中最深的陪伴。姐姐平時發現好看的衣服款式總要在家附近的裁縫店里為她定做好寄到北京。這些天媽媽從電視上看到夏丹瘦了,專程來北京為女兒增增肥。
聊天一結束,夏丹就急匆匆趕往她在北京的家。租的房子,簡單樸素,但有人在等待,她覺得是一種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