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批評,是以新聞為手段、通過新聞媒體進行的輿論監督活動。它承擔輿論監督最重要的社會批評任務,是實現輿論監督的重要途徑之一。
新聞批評是通過新聞媒體面向全社會的公開批評。新聞批評所監督的內容,幾乎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把批評的內容公開訴諸社會公眾,在相當大的范圍內,引起人們的注意,或關心、同情,或憤怒、譴責,具有不可阻擋的巨大社會沖擊力。傳播范圍的寬廣、公開傳播的威力,使新聞批評的對象立即感受到全社會對其施加的精神壓力。
新聞媒體所處的特殊地位,賦予新聞批評以極大的權威性,進一步強化了新聞批評的輿論監督力度和巨大影響力。在我國,新聞批評不是代表個人的意見,而是代表社會公眾、代表新聞媒體、代表黨和政府對被批評者的言行進行社會評價,因此,新聞批評更加引人注目。同時,新聞媒體的中介功能使新聞批評這種輿論形式在整體上具有可控性,通過動態平衡的手段可保持其良性的運作方向。
新聞批評具有開放的、自由的內容和形式,公眾可以廣泛參與社會監督,自由地、充分地發表意見,這是其他監督形式難以做到的。公眾的廣泛參與,意味著有千萬雙眼睛審視著輿論監督的目標,足以收到明察秋毫、入木三分、全面深刻的監督效果。在這千萬個監督主體面前,任何推諉、掩蓋、逃避的手段都將難以施展,一切與輿論相抵觸的權威、特權、金錢的力量都難以發揮作用。監督主體的優勢不僅表現在眾多的人數上,更重要的在于這種監督的正確性、準確性有足夠的保障。
新聞批評主要是一種自下而上的社會監督,這與其他主要是自上而下的監督迥然不同。新聞批評更多的來自群眾、來自基層、來自實際生活的呼聲、要求和意見,主要反映社會生活中暴露出來的、具體的社會問題。新聞批評緊緊盯住那些損害黨和人民根本利益的、擾亂老百姓寧靜生活的、為社會公眾深惡痛絕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因此,這種監督更實際、更尖銳、更能收到普遍公認的社會效果。
新聞批評既不是為了“揚名”、“求利”,也不是為了專事揭丑,更不是為批評而批評。我們提倡并實行的新聞批評,出發點和立足點都是為了使黨的事業更健康地發展而實行的自我監督、自我完善。除了對一些嚴重的社會腐敗、違法亂紀、官僚主義進行無情的揭露和批判外,大量的新聞批評,是針對工作和生活中的缺點、錯誤和不良的社會公德、社會風氣進行的。因此,我們要本著“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精神,對人對事開展的是善意的批評,反對惡意中傷和不負責任的嘲弄,更反對西方媒體那種為了追求“轟動效應”而盛極一時的“揭丑運動”、“扒糞運動”。新聞批評的嚴肅性在于它像一把雙刃劍,批評對了,可以幫助社會割掉“毒瘤”;批評錯了,就可能傷害自己人,產生嚴重的后果。新聞批評猶如一面鏡子,人們每天都能從中看到別人,也能看到自己。通過新聞批評中的人和事,人們受到了教育,從而完成自我觀照、自我警策、自我批評、自我完善的社會教育功能。
實事求是是保證開展正確的新聞批評的根本原則,為此,中共中央的有關決定反復強調“在報紙上發表的批評的事實必須經過認真的調查研究”,“事實一定要核對清楚”。198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關于當前報刊新聞廣播宣傳方針的決定》,總結了多年來新聞批評的經驗教訓后,就這個問題作出了明確的規定:不論表揚和批評,必須實事求是,真實可靠,決不能道聽途說,弄虛作假,浮夸失實。事實一定要核實清楚。要事先聽取黨的有關部門的意見和批評者本人的意見。
開展新聞批評既要加強黨的領導,又要有獨立負責的精神。《中共中央關于改進報紙工作的決議》指出:“為了切實保障在報紙上正確地、健全地、充分地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報紙編輯部要在黨的領導下積極負責,在報紙上發表的批評的事實必須經過認真的調查研究,批評的態度和觀點必須正確,嚴格按照黨的原則、中央的決議和黨委的意圖辦事,做到實事求是。黨報編輯部和黨委如有不同意見,除必須執行黨委的決定外,有權向上級黨委機關報申訴。”1988年經中央同意發布執行的《新聞改革座談會紀要》認為:批評是嚴肅的事情,應該負責任,有些還應負法律責任。記者采寫或根據讀者投訴調查核對過的批評稿件,由新聞單位與記者(或投訴人)共同負責,其中事實部分主要由記者(或投訴人)負責,有關政策內容主要由編輯部負責。特別重要問題的批評稿,要事先征詢有關領導機關和被批評者本人的意見。受征詢的組織和個人應盡快在合理期限內作出明確答復。編輯部可根據事實和答復情況決定是否刊登,并對自己的決定負責。
新的歷史時期,正確開展輿論監督和新聞批評,是新聞媒體的重要職責,同時也是新聞工作一項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我們的報道強調以正面宣傳為主,這是建立在社會發展的整體要求和事業發展的全局觀念之上的,它與輿論監督及新聞批評并不矛盾。客觀地說,在我們的社會里,成績和缺點、錯誤,光明面和陰暗面,都是同時存在的,但它們又不是等量齊觀的。其中,成績和光明面居于主導地位,這也是客觀存在的實際情況。因此,對事物要有正確的估量,要把握好度。一方面,要充分反映社會生活的本質和主流,以及社會發展中光明、積極的內容,從正面大力報道那些能夠鼓舞人們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社會信息和客觀事實,引導社會輿論循著良性、正確的軌道開展,為改革開放營造更好的輿論環境;另一方面,也要針對我們工作中的缺點、錯誤和社會陰暗面,嚴肅認真地開展扶正驅邪、針砭時弊的新聞批評,充分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并以此表明黨和政府完全有能力依靠自身的力量克服消極現象,進一步堅定廣大人民群眾對改革開放的信心。事實證明,正確的新聞批評、良性的輿論監督與正確的輿論導向和正面宣傳所要達到的目標是完全一致的。
新聞批評公開傳播的巨大影響,很容易在社會上對被批評目標形成強大的精神壓力。因而,在運用新聞批評這個武器時,必須十分認真謹慎。正確的新聞批評能夠帶來積極的監督效果,伸張正義、維護公理、弘揚正氣;錯誤的新聞批評會產生消極的、破壞性的效果,使新聞批評失去理性、不負責任。因此,怎樣正確地開展新聞批評,保障新聞批評能夠取得積極、良性的輿論監督效果,就成為開展新聞批評的原則性問題。
新聞批評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對“適時、適量、適宜”的“度”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過度則失去平衡,也就沒有公正。平衡是建立在對事物的整體具有全面認識的基礎之上的,就宏觀而論,過度過量的批評信息傳播,鋪天蓋地的批評“浪潮”,就可能影響人們對社會現實和社會發展的主流與本質的真實判斷,因此,新聞批評與正面宣傳應有一個正確的比例平衡。批評具體的人和事也不能“攻其一點,不及其余”,一棍子打死;不留余地,把話說死,結果往往使自己陷于被動。在人民內部問題上,開展新聞批評絕不是要置人于死地,恰恰相反,是為了治病救人,督促被批評者改正錯誤。有錯誤就得批評,但要客觀公正、適量適度、與人為善;承認錯誤、改正錯誤,就要肯定、就應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