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路透社的報道,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全世界已經有超過600萬人正在聆聽一種剛剛崛起的傳播方式——Podcasting。一些著名的廣播電臺,如英國廣播公司(BBC)、美國波士頓公眾電臺(WGBH)、加拿大廣播公司(CBC)等,已經開始將部分廣播節目通過Podcasting的方式播出。
有鑒于此,Podcasting這股潮流是不容忽視并且值得持續觀察的,它將有可能成為未來的一種主流傳播媒介。
一、概念
Podcasting的中文翻譯目前尚未統一,有的翻譯為“波刻”,但大多數將其譯為“播客”,本文也采用這種翻譯。Podcasting是個組合詞,其“Pod”形借iPod之殼,有3個解釋版本,一是說Podcasting是個性化的(Personal):你聽我說,你看我演;二是說Podcasting是便攜式的(Portable):網上乾坤盡在Pod;三是說Podcasting也是點播式的(On Demand):聽我想聽,看我想看。從理論上講,只要擁有一臺上網電腦,一個麥克風,可能的話再有一個攝像頭,你就可以掌握話語權,向全世界播音。
關于播客的定義目前仍在爭論中,綜合概括起來,播客首先是一種新興的、以傳播音頻視頻文件為主的傳播方式,因為它基于網絡傳播并且使用RSS文件格式,所以它不同于傳統的廣播和網絡上的其他音頻視頻文件的傳輸;其次,播客代表使用這一傳播方式的一類人;第三,播客也指制作好的音頻視頻文件。
二、歷史
播客的誕生,是博客發展到一定程度、具備一定影響之后的必然產物。在這個追求簡單、方便的社會,播客“動口不動手”的特點使得從博客到播客的發展水到渠成。從播客的正式誕生起,至今只不過走過了區區一年左右的歷程。
2000年,美國上世紀80年代的MTV明星、iPodder的發明者亞當·科利(Adam Curry)突發奇想:可不可以把音頻文件附在RSSFeed上傳送——如同E-mail的附件?
2001年,RSS(一種非常簡便的聚合器)的發明者、被人稱作博客教父的戴維·溫納(Dave Winer)在RSS2.0說明里增加了聲音元素。之后,戴維·溫納的公司UserLand Software把這項功能內嵌到其博客軟件中。Harold Gilchrist和Curry是博客中最早使用這項功能的人。
2003~2004年,戴維·溫納幫助美國波士頓公共電臺脫口秀前主持人Christopher Lydon在其在哈佛的博客里添加聲音文件,Christopher Lydon關于2003~2004年度美國總統競選的長篇報道敦促了亞當·科利腦中描述lPOD(便攜式數字音頻播放器)一族的想法。2004年8月,亞當·科利正式形成了對lPOD一族的描述——自動下載,同步播放。
2004年2月12日,英國《衛報》文章《聽覺革命:在線廣播遍地開花》中涉及“播客”這一概念。
2004年8月13日,世界上第一個專門的播客網站——亞當·科利的“每日源代碼”(Dailysourcecode.com)誕生。至此,播客正式形成?!懊咳赵创a”、iPodder軟件以及亞當·科利的個人魅力使其當之無愧地被尊奉為“播客之父”。目前“每日源代碼”已有超過5萬的聽眾,而且這一數量還在急劇增加。
2004年10月,播客迎來了發展的“井噴階段”。整個10月,有關播客的報道和評論爆炸式增長。根據Google搜索的結果,9月有關播客的搜索結果還只有寥寥十幾個,10月5日,該搜索結果是5950個,10月8日,結果是1.3萬個,10月30日,結果為8.57萬個。互聯網有史以來,還沒有一個單詞、一個概念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被這樣熱炒過。
隨著自動下載聲音文件等相關技術的不斷進步,播客和博客(特別是MP3博客)、RSS、新聞閱讀器等迅速結合并流行開來。當博客們對RSS技術運用自如時,廣播電臺的音頻內容也不斷出現,并且很大一部分節目制作成流媒體格式。
2004年底2005年初,美國一些非盈利性廣播電臺發現播客很適合他們制作的講故事、專訪、評論、對話等節目。例如紐約的WNYC和波士頓公共電臺,甚至美國之音的科技新聞節目也制作成MP3格式。
就在2004年底,中國第一個播客網站——土豆網(www.toodou.com)誕生。
2005年,播客開始一路狂奔。
目前互聯網上出現的播客電臺數量增長到3000多個。英文世界中著名的播客有:亞當·科利的“每日源代碼”;戴維·溫納的“清晨咖啡筆記”;The Dawn and Drew Show(Dawn Miceli和Drew Domkus夫妻倆的30分鐘脫口秀);“IT對話”;“清晨故事”;美國民主黨著名人士約翰·愛德華茲的播客。中文世界里目前還沒有比較出名的個人播客,大多是類似于門戶網站的播客網站,其中主要有中國播客網、土豆網、動聽播客、播客天下、播客中國等。
三、影響
播客擁有非線性傳播、零門檻、節目個性化、不插播廣告、節目內容豐富等優勢,所以在播客橫空出世之初,幾乎所有的評論都認為播客攜技術之利,借網絡之威,挾零門檻之勢,將會給垂垂老矣的廣播業帶來一次“革命”,成為傳統廣播的一個強有力的挑戰者,或者說是一個取代者,因此就有人說“播客將‘殺死’廣播明星”。此外,播客們很快就意識到播客不僅關乎聲訊,同時涵蓋視頻。有人就認為,正如博客現在正在變革報紙雜志那樣,播客將變革廣播、電視;有人甚至把播客的出現看做是繼博客之后的第二次互聯網革命。
對于廣播電臺和電視臺而言,播客的出現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它們的市場在受到分割的同時,也完全可以利用播客發展自己。就廣播電臺和電視臺來說,只有豐富的節目內容才能吸引更多的聽眾,而這將直接影響到它們的廣告收入。但購買和制作高品質的節目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如果能夠擁有播客這樣龐大的創作群體,節目內容的問題將可能迎刃而解。已有不少廣播公司進行了嘗試,像BBC電臺、CBC電臺、波士頓公共電臺等都相繼開通了“播客”頻道,它們通過傳統電臺播報“播客”上傳的內容,并把自己的節目也制成聲音文件放在網上供人們下載。
因而,我們可以看出,播客的出現必將對傳統的廣播電臺和電視臺造成一定的沖擊,分切它們的蛋糕;但是這種沖擊并不是致命性的,因為播客也是一種機遇。所以,未來的播客和電臺、電視臺,很可能是一種交叉融合發展的形態,誰都不會完全吃掉誰,誰也不能獨享市場。
(作者系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