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節目主持人是靠“說”吃飯的職業,語言規范、表達流暢是起碼的要求,言之有物、出口成章是較高的境界,而思想深邃、眼光獨到、于激揚文字間展現真知灼見則更是綜合修養之體現,想要達到較高境界,就需要在語言的組織與表達上下工夫。
寫得好才能說得好。主持人的“說”不是耍嘴皮子,他的“說”,要靠內容吸引人,即言之有物;還要靠思想吸引人,即言之有理。而這“有物”和“有理”,就需要平時的學習和訓練,就需要“寫”的基礎。國人甚為熟悉的央視鐵嘴白巖松、水均益、崔永元、王志等,無不是以其精彩的“說”來吸引觀眾,以理服人的。而這“說”的功夫不是憑空而來。這幾位都有著比較深厚的功底,豐富的新聞經驗、獨到的新聞視角、扎實的文字基本功是他們“說”的基礎。《半邊天》主持人張越原本就是一位作家,她在面對采訪嘉賓時,那些充滿人生哲理與思想亮點的話語無不來源于成熟的寫作功底。
按照傳播學的理論,傳播效果的好與壞取決于傳播者“編碼”水平的高低。所謂“編碼”就是將意義或信息轉化成符號的過程。提高編碼水平是傳播者永恒的話題。編碼并非完全個人的活動,一方面它要受編碼者個人世界觀、價值觀、知識范圍、經驗的制約,另一方面也受編碼者所在的社會、文化環境的制約。而對于主持人而言,“編碼”的過程除去其外在形態諸如服裝、發型、音調、情緒等之外,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為語言的組織與表達。作為法制節目主持人,應根據法制節目的特點,進行有目的。的思維訓練和語言訓練。
目前國內的電視法制節目,根據節目形態大致可分為新聞類、專題類、談話類、競賽類、綜合類等。這些不同的節目類型,對主持人的要求有所不同,各有側重:新聞類側重播報,專題類側重評述,談話類側重議論,益智類側重現場調控串場,綜合類則包含多種形式。筆者所主持的《法治時段》節目是河南電視臺法制頻道的一個主打欄目。它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既包括新聞、專題,也包括現場采訪、演播室訪談、熱線互動等形式,是一個40分鐘的日播欄目。這樣的欄目形態對主持人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需要主持人具備較為綜合的能力。尤其是對主持語言的把握,體現一個主持人的修養和見解,也代表欄目水平。法制節目的主持語言和其他類型節目相比,既有共性也有個性,那么該如何定位呢?
首先要明白話語為誰而說,文章為誰而寫。“受眾為本”是傳播觀念的時代特色,強化交流、強化服務也是“以人為本”的理念在傳播中的體現。當今時代,媒體眾多、信息渠道多元,觀眾的收視完全是個人行為。這就迫使傳播者進行競爭,突出特色,吸引更多眼球。而對于電視新聞性欄目包括法制欄目,應格外重視對信息的加工:一方面要使消息內容立體化,另一方面要使消息的導語與銜接消息前后的串聯詞結合在一起,以充分發揮導語引起關注及串聯詞的整合作用。
其次要明確法制節目主持人語言的針對性。在節目當中的主持語言不同于平常的寫作,它是適應于節目的定位而產生的,一般來講在一個新聞類節目當中,主持人組織語言應把握以下幾點:一是尋找方便理解、吸引收視的切人點;二是有機地串聯整合節目,三是準確到位的議論和解讀。這其中尋找新聞導語的切人點和串聯整合節目是一般新聞節目的要求。法制新聞類節目的主持語言,應當具備法制節目的特質。筆者以為,在內容方面它主要體現為法制節目中的法律視點。
法制類新聞區別于其他新聞的特點,就是它的法律視點。法制節目主持人在主持節目時,其所傳達的法律視點是法制節目主持人的生命力之所在。對于法制節目的法律視點,我認為可分為兩種思路來談:一是細說依據,點明法條,側重具體明白;二是闡述法理,歸納重點,強調宏觀審視。根據節目的具體情況,可從兩方面展開論述,也可選擇一個方向說清、點透。
法律視點是法制新聞區別于其他新聞節目的特色。法制題材不是法制類節目的專利,大多新聞類節目都經常涉及法制題材。搶奪新聞資源,是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這就需要法制節目從自身特點下工夫。既然是專欄,就應該體現出“專”的水平和特色。一起突發事件,比如車禍,別的新聞節目要報,我們的節目也要報;事件本身的新聞要素如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事件的原因、過程、結果等別的新聞也會有,那么,我們的不同在哪里呢?我們不僅要敏銳捕捉新聞細節,還需要在抓新聞事件的法律點上下工夫。比如,交通事故中常有這樣的法律點:司機遵章駕駛的法律義務、交通事故的歸責、超載車輛的嚴格依法管理等等,相關法律有《道路交通安全法》。而深究事故的原因,比如在發生車禍的路段事故頻頻發生,可能還有交通設施不完備、沒有提示標志、路面嚴重坑洼造成了事故隱患等等,這就涉及政府相關部門的行政責任。
這些法律點的捕捉,當然需要前期記者的現場調查,但是在節目收視的過程中,主持人對于節目重點的強調和歸納,能夠起到導讀作用,能夠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新聞、理解法律。法律視點的把握需要主持人具有較高的法律素養,需要主持人進行長期的積累和學習。在實際操作中,可注意不斷地總結規律。
主持人呈現給觀眾的主持語言應是鮮活而生動的。以上所述法制節目主持人撰稿所要把握的問題只是主持語言的“內核”,在此基礎上,主持人還要注意對語體的把握。在言語交際活動中,不同的語體選用不同功能的語言材料,這些語言材料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有不同的功能特點。法制節目主持人的語體應是一種正式談話語體,它具有口語化的特征又具有政論語體和實務語體的特征。口語化是語言的自然表現形態,生動、靈活,又富于變化,但是這個“度”須把握好,否則法制節目會失之輕佻和隨意。政論和實用語體使法制節目主持人的語言具有明確、簡潔、嚴密的邏輯性和濃郁的形象色彩等特點。
“功夫在詩外”,電視節目主持人要想提高語言能力,必須加強自己的綜合修養,而法制節目主持人更應該在相關專業的基礎上,注意觀察和積累,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駕馭語言的能力。
(作者單位:河南電視臺法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