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在《河南日報》2004年12月28日一版上的消息《全省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主題內容外的“新聞” 沒有一位省領導出席會議》,在前不久的2004年度河南省新聞獎評選中,獲得文字消息類一等獎。
作品之所以受到評委們的青睞,筆者認為,主要是具備了新聞精品的重要特征,即主題重大,反映丁我省會風轉變,乃至工作作風轉變的一個標志性事件,從而也使消息本身成為省政府首次倡導并實踐會風轉變的新聞記錄;新聞的時效性強,屬“今日”新聞;寫作技巧講究,可讀性強;獨有的深度,不到800字的消息,容納了諸多以往會風現象和事件多側面的變化等信息。具體說來,有以下幾點寫作特色值得大家學習和借鑒。
善子發現變化,凸顯主題。在某種意義上講,新聞的發現力比表現力更重要。 2004年12月27日,當省發改委召開的年度工作會議,而省領導沒有一位參加時,作者立刻意識到,這樣一個打破慣例的事情背后挖一挖,也許新聞價值比會議內容本身更大。于是作者抓住不放,連續采訪省政府、省發改委以及參會人員,精心寫作,在28日《河南日報》頭版突出刊發,成為當日各網絡媒體爭相轉載的獨家新聞。
突破往往從某些細小變化開始。現實生活中的某些變化,往往不太引人注意,雖然細小,但的確意義深遠,而要抓住就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新聞眼,進而由小見大,由表及里,深度開掘,凸顯出重大主題。
作者獨具慧眼,發現了“全省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主題內容外的‘新聞…,雖然有許多媒體都參加了這次會議,但是該消息成為當日各網絡媒體爭相轉載的獨家報道。
老報人王懷讓在給河南日報報業集團路國賢社長、朱夏炎總編輯的一封信中稱此報道:“一改會議報道的老套,別開生面從會議主題內容外的層面捕捉新聞。”而這篇新聞作品刊發的當天,即被新浪網、新華網等多家網站轉載。還被評為 2004年度《河南日報》十大精品稿件。
背景材料豐富,有縱深感。俗話說,紅花需要綠葉扶。消息牛如果只報道單純的事實,不交代背景,其新聞價值和意義就很難得到充分的體現。在這篇新聞中,作者拉開思路,擺出以往大家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會風”事實,通過這些背景材料來襯托新聞事實的意義,使新聞價值得到凸顯,從而達到突出和深化新聞主題的目的。這篇消息在巧用背景材料上是成功的。
如消息中運用回顧歷史法,回顧了“年末歲初是會議高峰期”、“廳局年度會議”的以往做法,乃至其背后的原因分析,呈現出的社會現象,進而到發生變化的直接理由。“擺事實”信手拈來。
還運用了比較對照法。“這在過去是不可思議的”、“而這一切都將改變”、“這是打破慣例的”,這些對比性的新聞語言,不由得使人產生出強烈的變化感,而這種變化的對比,并沒有表象地“聚焦”到主席臺上,其在臺下所引起的關注、由此所產生的效果,乃至“另外一些新變化”也一一納入作者的視野。
這些背景材料的交代,使讀者看到了新聞事件的起因,事件發生、發展的條件,從而凸顯出新聞事件的重要意義,開掘了新聞事件的深度,滿足了讀者的心理需求,使整條消息頗有厚度。
文風清新自然,生動活潑。真正的好作品,既包含有深刻思想的內在美,又包含著樸實自然的外在美,要求它的語言必須通俗化、大眾化,使人們讀得懂,聽得懂。解讀《沒有一位省領導出席會議》一個成功之處,在于文筆輕盈、語言清新自然,就像朋友間講故事、侃大山一樣,讀者輕松的閱讀中一個重大主題的表現在不經意間完成了。
翻開現在的報紙,總有一部分新聞段落過長,全篇只有兩段或三段式的消息很是普遍。而這篇消息的段落劃分得較好,不到800字的稿件7個段落,且段落之間轉接自然,有背景交代,有直接引語,有幽默問答,長短適宜,讓人看后感覺明快、清新,便于理解和記憶,從而發揮了新聞的影響力和導向功能,收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它的成功向我們證明,只有段落適宜,才能適應現今新聞傳播節奏加快的需要,才能便于讀者理解段落的內容,才能提高閱讀效率。杰克·海敦在《怎樣當好新聞記者》一書中指出:“好的新聞寫作是干脆而明快的。”這是經驗之談。
此外消息不枝不蔓,選取最具說服力和感染力的事實材料,凸顯出作者剪裁的精心和駕馭材料的技巧。同時,作者深入細致、扎實的采訪作風,寫作上嚴謹、認真、精雕細琢的精神,也值得稱道和學習借鑒。附原文
全省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主題內容外的“新聞”沒有一位省領導出席會議
本報訊 (記者肖建中 朱殿勇)參加12月27日召開的全省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記者發現了一個與往年大不一樣的情況:主席臺上沒有一位省領導。
這在過去是不可思議的。歲末年初是會議高峰期,以往,幾乎所有的廳局年度工作會議都有主管副省長參加,有時還會邀請人大、政協的省領導與會,更不要說作為省政府的綜合部門——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召開的每年一度的會議,討論的是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計,許多時候連省政府的一把手都要出席并講話。
領導出席會議以示重視,對部門工作有好 處,但會議過多又帶來了另外一些事情。一位廳局負責人對記者說:“每年到這個時候,我們出于工作需要,也礙于部門‘面子’,就千方百計邀請省領導參加,領導出席的級別越高,參加的人越多,我們就越有‘面子’。”于是,省領導今天參加這個會,明天又出席那個會,報紙、電視、廣播天天重復著熟悉的面孔和排序講究的名字。
而這一切都將改變。今年12月21日,省長李成玉在省委工作會議上宣布“從現在起,省直各部門召開的本系統年度工作會議,副省長一律不準出席,各市的分管領導也不再參加會議”。
12月27日召開的全省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是省長宣布上述意見后省直部門召開的第一個年度系統工作會議,許多人都在關注這次會議的開法。當人們發現主席臺上沒有一位省領導時,辦會的、與會的都稱贊這種做法好,鄭州市發改委一位負責人感嘆道:“省領導帶了一個好頭!”
記者隨即電話采訪了省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員,他說,長期在領導身邊工作,確實感覺到領導太忙。這一下把領導從會議中解脫了出來,領導可以集中精力搞調研,想大事,議大事。
參加27日省發改委的會議,記者還注意到另外一些新變化:各市的分管領導沒有出現在會議的名冊上,這是打破過去慣例的;會議上分發的文件材料也比過去少了;省發改委負責人作的主題報告,也一改過去的“穿靴戴帽”,報告直奔主題,要點清晰,“干貨”多。記者就此問會議材料組的同志,他幽默地說,我們這些搞文字寫材料的秘書也“解放”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