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新聞報道較之以前有何變化?這種變化背后又反映了什么?本文從近年來我國新聞報道敘事結構、敘事主體、敘事語言等方面的變化人手,進行分析和思考,發現我國的新聞報道有一種逐漸走出宏大敘事的趨勢。
一、從關注宏觀到關注個案
我們以前是如何做新聞的?很多新聞報道多強調宏觀和全局性的東西。一些黨報一段時間里的新聞報道是宏大敘事的典型代表,其中大多停留在宏觀層面;而事實上個案中有很多有價值、有意義的新聞點,它的新聞價值很高,如果我們只關注宏觀層面,大而化之地予以報道,沒有表現具體的人和具體的事,那么,肯定會失掉新聞細節的魅力、具體形象的魅力。當前新聞報道有了顯著的變化,很多新聞報道把關注點轉向典型的個案。、
從關注宏觀層面到關注具體層面,是新聞報道的又一個進步。關注具體層面不僅意味著在新聞傳播中關注典型個案,從個案人手進行新聞報道,還意味著新聞報道的視角從關注事件到對關注事件中的人,關注人的生命和生存,體現出一種人本意識。
二、從關注社會精英到關注普通個體
這種轉變比較突出的是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中一個子欄目,它以“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作為欄目的定位,把視角主體從社會精英轉變為普通老百姓,不再只是去采訪、去關注一些杰出的知名人士,而是以記錄普通老百姓生活和工作為節目形態,故事化地描述普通人面對生活的平凡或者面對生活的不幸、甚至生活的災變所表現出來的價值選擇和情感體驗,從而更深層次地彰顯出社會政策的變動帶給普通人的變化。
這種轉變不僅體現在電視媒體。都市報對老百姓的生活、工作的記錄,凸顯出民生新聞的強大生命力。民生新聞的興起,減少了政治新聞、會議新聞以及一些對先進代表的宣傳性報道的比重,百姓新聞、市民新聞越來越多地占據了報紙的新聞版面。
三、從關注結果到關注過程
新聞報道不能只是對事情結果的報道,還應包括對事情發展的來龍去脈的報道,包括對事實真相的連續探究,這樣的新聞才具有完整性,才有深度。全面宏大的新聞報道是必要的,但是對新聞過程的重視已成為新聞報道的一大趨勢,它在關注事件結果的同時更重視過程與情節展現,更重視挖掘人物內心情感與個性,更重視增強新聞報道的趣味性與人情味。這從近年來調查報道、深度報道的興起可見一斑。從關注結果到關注過程,體現在細節化采訪和故事化寫作上。如對任長霞的典型報道中,“記者在任長霞局長辦公室的洗面臺上發現,她的玉照下也有不少女人化妝用的必需晶,一瓶忘記擰蓋的化妝晶仍散發著淡淡的芳香”。(《人民日報》記者戴鵬、徐運平:《百姓心中的豐碑》)這種白描式的敘述給了讀者更多的信息:任長霞是個凡人,是個女人,是個母親、妻子。
四、敘事語態的變化
近年來新聞報道發生的顯著變化不僅是敘事主體的變化,而且報道中敘事的語態、敘事的方式也在發生改變。敘述語態上逐漸平民化、生活化和多元化、個性化,體現了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在當代,人文關懷的實質主要是確定人的主體性。體現在新聞報道中,就是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注,對人的尊嚴的肯定,對人類和諧發展的關注,對所有生命的憐憫和尊重。如《中國青年報》2002年3月10日《立法進入公民權利時代》:踩著兩腳泥進城的農村文學青年,把大都市的出版社告上法庭,執著地索要著作權;普通女工寧可舍棄工作,也要和銀行不合理的行規較真兒;衣食無憂的律師,偏偏和幾毛錢的如廁費、幾十元的鐵路票價沒完沒了……這樣的報道更加注重受眾的感受和對受眾的尊重,是對人在發展中個性化、多元化的一種肯定。
我國新聞傳播逐漸走出宏大敘事,以上幾個方面只是這種變化趨勢的一些具體體現。
這種變化的背后實質上反映出一種新聞理念的變化,說明媒體對于新聞價值的判斷標準也在發生著變化。通常我們對新聞價值的判斷很多時候是和政策、政治掛鉤的,是為政治宜傳服務的,采訪和關注對象的代表性、知名度越高,新聞價值就越高;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當今我國媒體的思維方式和運作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近年來,我國新聞傳播逐漸走出“宏大敘事”的束縛,是對原有新聞觀念、新聞理念、新聞價值判斷標準的一種重新思考和重新定位,媒體距離受眾越來越近,這是大眾傳播時代新聞傳播發展的一種必然,也是我國新聞傳播改革和發展的一種進步。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