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泰寧,目光生生的,心中滿是疑問:這里就是國家的4A級風景區嗎?這里就是曾經鬧得天翻地覆的老奉命根據地嗎?這里就是封建皇帝賜名的那塊風水寶地嗎?走一走轉一轉,聽一聽看一看,泰寧的色彩,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滿眼的綠
大自然竟如此多情,賜予人類這么多滋養生命的綠色!到了泰寧,耳濡目染,感覺就像來到了先人曾描述過的“世外桃源”。碧水丹山,鐘靈毓秀,這里似乎蓄滿了醉人的仙氣。我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這兒造就了如此美妙的景象!深深地吸一口氣,溫潤中略帶一絲絲的清香,頓覺神清氣爽。
當然,給我沖擊最大的,還是那靈山秀水間鋪滿的綠,放眼環望,這兒簡直是一個綠的世界!大自然是一位最高明的藝術家,在泰寧這幅絕美的作品里,著意強調著生命原色:綠。嫩綠、淺綠、翠綠、碧綠、深綠,還有墨綠……綠得柔順,綠得浪漫,綠得自然,綠得和諧,綠色竟是如此撩人!我從祖國的北方來,我沒有想到這閩西會有這樣美好的綠色的天地,上蒼造福于人類,人類親近綠色,我一個凡夫俗子,怎能不被這生機勃勃的綠色感動?
這里有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茂林修竹,藤蕨野草,長得密密匝匝,顯出一派自然而又野性的生機盎然。泰寧的朋友自豪地告訴我,我們這里除了石頭上不長樹和草,只要有土的地方,那上面肯定有綠色植物,森林覆蓋率達到80%。即便是那充滿靈性的水面,也被周圍綠色的山和綠色植被的倒影染綠了。我像一個丟失了什么東西的人,找了好久,終于在這里見到了天地間最美的畫卷,那畫卷的主題就是:綠。
細看身邊婷婷玉立的竹,不就是這里山村秀麗的少女嗎?在蒙蒙的霧里,在微微飄灑的雨中,輕輕搖動婀娜的身姿,碧綠的衣裳是她永不變換的時裝。偶爾撞入眼簾的,還有巨大的柳杉和紅豆杉,枝葉青翠欲滴,樹干高入云天,讓人仰望并嘆為觀止。它們就像山里長成的小伙子,競相比賽著體魄的健莢。而那棵棵古松和花擱木,更是枝干挺拔,猶如一個個久經滄桑風雨的老人,他們無心爭搶風頭,總是在一旁安靜地看著年輕的樹兒草兒健康地生長,時不時在風雨中微笑著點一點頭。那些數不清的不知名的野花,在這崇山峻嶺間開得十分起勁,她們面色妖嬈,流芳溢彩,為綠色做著點綴。
徜徉在這綠色海洋的波浪里,品味滿眼的綠色,胸中涌著一種特別的感想。野生的植物,幸福地集合在一起,在這仙境般美好的世界里生活著,生長著,快樂著,體驗著生命的意義。我甚至認為,這山上所有的植物都是懂得互助的,它們你攀著我,我依著你,相互依靠,共存共榮。這些植物的原生態是多么和諧!
當然,這里就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至境了,和我們熟悉的喧鬧噪音、工業酸雨、沙塵施暴、空氣污染相比,人們多么需要親近這綠色啊!
鮮艷的紅
自然界的植物可以融洽和諧,而人與人做到和平共處就不那么容易了。
自私的人類,為了自己生活得好,會千方百計地斂財聚富,破壞自然界的和諧。一些人要強行占有別人的勞動果實,剝削欺壓別人。人被剝削壓迫的滋味不好過,于是,自然就有了反抗。翻閱人類生存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純粹的斗爭史,壓迫和反壓迫史。這部史書中陳染著鮮艷的血紅。“人之初,性本善”,人剛來到這個世上,開始并不是好斗的,但人很聰明,也很愚蠢,人可以被異化,一些人被另外一些人異化,變得好爭好斗。有了利益之爭,實際上是生死存亡之爭,人們難免就創造了刀光劍影,血雨腥風!
偉人毛澤東有句名言: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在公元1929年到1934年,泰寧曾養育了一批中國最早的工農紅軍,當時這里是中央蘇區縣之一,為紅色的蘇維埃政權根據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周恩來、彭德懷等都曾在此地運籌帷幄,指揮紅軍打勝仗。紅軍的總部也曾設在這里。那支性質是為窮苦老百姓打天下的隊伍,在這里度過了一段最難忘的歲月。他們點燃了革命的熊熊烈火,燒遍了泰寧,燒遍了閩西,燒遍了整個中國。中國的紅色武裝,當年從這里出發,歷盡千難萬險,走到了革命的最終勝利。
春來了,漫山遍野的映山紅,開得火紅火紅的,熱烈而又燦爛,顯得是那么有氣勢。有人說鄧映山紅就是當年犧牲的紅軍的鮮血染紅的。那時候,泰寧這個不到10萬人的山區小地方,就有2800個青壯年參加了紅軍,他們拋家舍子,背井離鄉,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去為窮苦老百姓打天下,他們打土豪,分田地,反圍剿,北上抗日,解放戰爭,一路輾轉沖殺,前邊的倒下了,后邊的立刻又沖上來。這支無限忠于革命事業的隊伍,一直都沖鋒在最前沿,革命勝利了,他們也幾乎全都犧牲了,2800個人解放時只活下來3個……他們也該有自己的青春韶華,他們也該有自己的戀愛婚姻,他們也該有屬于自己的許許多多做人的權利……可是,他們卻用鮮血和白骨,搭建起了巍峨的共和國的大廈,讓今天的我們享受他們沒有享受到的今天。我站在“紅軍街”頭,看著當年紅軍在墻上寫下的條條標語,受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禮,心靈深處受到極大震撼,耳際邊像聽到了紅軍嘹亮的歌聲,那些年輕的紅軍戰士,風風火火,豪情激蕩,振臂高呼打倒“胡漢三”們的口號……
給我講當年紅軍故事的,是一個花兒一樣的少女,只記住了她姓張,是當地的紅軍后代,長得清純自然,頭上打著一個紅色的蝴蝶結。不知為什么,她一直都向我們微笑著,笑容里盛開著毫無雕飾的美麗……
泛香的古色
一色的古建筑,古宅、古街、古巷、古井還有古城擊,和這里的自然山水渾然一體。那山邊水上的一座空百年的風雨橋還健在,它們經年累月地恪盡職守——為過河的行人遮風擋雨。橋下的小溪流在唱著曼妙的古曲,永遠不知疲倦地向前奔著、流著。 我走過一座泰寧的風雨橋面,就如走進了泰寧的歷史,一種邈遠的情思在心中里涌起,把自己融入了古代文人雅士和戰火紛飛的那些故事情節里,聽著風雨橋講述往事悠悠……
風景如畫的泰寧,鐘靈毓秀的泰寧,難免滋養出一些高人雅士。在這塊享譽“漢唐古鎮,兩宋名城”的地方,我們很容易就可以找到閩越遺風,宋明痕跡。“尚書第”穩坐在古城民居里,標榜著許多古老民風民俗的延續和社會學建筑學的經驗;“甘露寺”高藏懸崖之中,體現著建造者和勞動者的聰慧。史載,宋代的大理學家朱熹、楊時,還有那抗金名相李綱,都曾在這里研讀講學,促進了這里盛行的讀書尚學之風。有了“至圣無域澤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間”的理念,出現“隔河兩狀元,一門四進士,一巷九單人”的現象就是很自然的了。當年科舉選拔入仕人才,本就不是最科學的方法,何況還有封建社會制度的腐敗墮落,就更難選出最優秀的人才。但大多數被選中之人,也絕非徒有虛名,起碼四書五經和封建理教,要做到爛熟于心。當時考取功名和隱時遁世的文人,他們走在我們的前面,他們的生命品格和生命走向,都為我們創造了難以忘卻的人生經驗。
新的泰寧建設者,匠心獨具,他們作了一街沿河雕塑,藝術地表現著泰寧人文歷史,風雨滄桑,讓這里的人們不忘記歷史,讓來過這里的世人更認識這里人文的美麗。在那些雕塑面前,我們并沒有感到歷史已經走得太遠,雕塑的人物似乎和我們在做著精神領域的交流。欣賞雕塑藝術,你仿佛就在歷史的長河中暢游,感受時代變遷的風雨沖擊,領略先哲們的思想澤慧。和那些凝固在歷史五線譜上的古建筑相比,雕塑是更鮮活更形象的歷史,它能讓我們承繼先人的精神傳火。
我以為,歷史和現實是聯系著的,它可以給今天以提示,讓今人效仿古人的優點,汲取他們精神中的營養,即“以史為鑒”,“以史為鏡”,或許,這就是歷史對現在和將來的價值。今天的泰寧人,大可以為有屬于自己的歷史而驕傲。
變化的時代應有相應的精神文明。對很多人來講,知道泰寧的人還不多,它的魅力遲早會被更多的人們知道,會被接受和喜歡。我看到了泰寧的過去,更看到了泰寧的未來。造訪的時間是短暫的,該走了,我對這古泰寧紅泰寧和綠泰寧,產生了戀戀不舍約情感。我為這里的人們析福,我希望泰寧人今后的生活里創造更燦爛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