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腐敗”的視角
腐敗”是社會的一種綜合癥。作為一種社會病,它的成因是復雜的;它的治理,更是一項社會的系統工程。怎樣給“腐敗”把脈、怎樣給治理“腐敗”開處方,自然十分復雜。因此,在討論是否應該對腐敗群體分類時,首先需要研究透視“腐敗”的視角。這里說的“視角”,是指從什么層面對“腐敗”問題進行研究。
從考察腐敗現象來看,分類是必要的。社會的腐敗現象,在社會生活的不同領域反映出來。有從中國共產黨內反映出來的,有從政府行政系統反映出來的,有從司法領域反映出來的,有從經濟領域反映出來的,等等。其實,“分類”只能是大致的,細分還可以有各種類別。如果將不同領域的腐敗現象“一鍋煮”,統統貼上“黨內腐敗”的標簽,這不符合事實,在認識上會造成誤區,也無助于對腐敗現象進行具體分析。
從懲治腐敗的具體措施來看,分類也是必要的。懲治腐敗的具體措施有法律的、行政的、黨紀的等,對腐敗現象分類解析,可以針對不同性質、不同程度的問題,分別“處方”。即使是對同樣的貪污受賄犯罪行為,不同領域處置的針對性也會各有側重。比如,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要治理濫用職權、徇私舞弊;對司法人員要治理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對經濟領域的人員,要治理以經濟資源謀取非法利益;對教育領域的人員,要治理以教育資源謀取非法利益,等等。假如一概歸之為“黨內腐敗”,既不科學,也不利于有針對性地制定治理腐敗的具體措施。
不過,對于“腐敗”問題的研究,更為重要的層面,是對于“腐敗”根源的分析,對于治理“腐敗”的重點的分析。
就研究“腐敗”的根源來看,需要的是綜合分析。在我國,滋生“腐敗”的土壤和溫床,需要從經濟、政治、思想等多方面進行探究。就經濟方面而言,產業結構、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和意義巨大。而從價格體制的雙軌制開始,包括政企不分、事企不分、刮“創收”風,市場經濟尚未健全、完善等,都給“權錢交易”的腐敗現象留下空間。就政治方面而言,權力過分集中,缺乏有效制衡,政治民主制度不夠健全等,也成為權錢得以交易、腐敗得以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思想層面而言,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腐朽人生觀的蔓延等,成為“腐敗”的思想養分。在探究“腐敗”的根源方面,注重腐敗群體分類是沒有意義的,而需要注重的是綜合性的分析。
就研究“腐敗”的關鍵問題來看,應該是“黨內腐敗”。這是因為,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黨風決定著社會風氣。黨歷來都將黨風廉政建設作為黨的自身建設的重點。改革開放之前的提法是反對黨內的“不正之風”,首先正式提出“堅定不移地同黨內、特別是同某些黨內負責干部的腐敗現象作斗爭”的,是1982年4月1日《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之后,歷屆黨代大會、特別十六大以來,都強調:\"堅決反對和防止腐敗,是全黨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反對和防止腐敗是全社會的任務,而關鍵是反對和防止\"黨內腐敗\"應該是無可置疑的。因為這關系到黨的執政地位和存亡,因而也決定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建設事業的成敗。中國共產黨是偉大的,但黨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不能保證它不感染疾病;而堅持不懈地反對腐敗,特別是義無反顧地反對黨內腐敗,割去體內的毒瘤,必將更加證明她的偉大。
腐敗分類之我見
在社會轉型時期,腐敗現象逐步蔓延。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的加快,腐敗現象蔓延的速度越來越快,范圍越來越廣,人們對黨和政府開展反腐敗斗爭的工作的關注程度也越來越高。對腐敗現象的理論研究確實跟不上反腐敗斗爭的客觀需要。
腐敗是人類社會的政治頑癥。什么是腐敗,學術界的共識是:利用公共權力謀取私利。
有些學者曾對腐敗現象進行過分類,如從分布的領域分,有政治領域的腐敗、經濟領域的腐敗、科教文衛的腐敗等等;從表現形式分,有行賄受賄、公款超標消費、挪用公款等等;還有人提出權力腐敗、行業腐敗、官員腐敗、政策腐敗等概念。這些提法不一定確切,但其目的無非是希望能對腐敗現象進行梳理,以期能有針對性地推出一些治理腐敗的對策。《檢察風云》今年第5期刊登了吳元浩先生的文章,提出應當對腐敗群體進行分類,則是想通過對行為主體的分類,把“政黨腐敗”和“行政腐敗”區分開來,不要在反腐敗問題上“黨政”不分,把行政腐敗、司法腐敗、金融腐敗和其他行業腐敗都說成是“黨的腐敗”或“黨內腐敗”,其用意是非常好的。
的確,行政腐敗、司法腐敗、金融腐敗和其他行業的腐敗,其主體并非都是共產黨員,即使是共產黨員,也只是他們的個人行為,把這些腐敗現象籠而統之地說成是“黨的腐敗”或“黨內腐敗”,在理論上是不科學的,在輿論導向上是十分有害的。但是,我們也要看到,許多人之所以簡單地這樣看,也有他一定的客觀邏輯。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在我國政府機關和各個要害部門、要害行業中大多掌握著實權,他們的行為如不檢點,就很容易以權謀私,從而導致腐敗。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大案驚天》一書收集了32篇案例,罪犯的主體,共產黨員占了很大比例。共產黨員為什么容易搞腐敗,因為他掌握了行政權、司法權、金融等等的控制權。老百姓是最講直觀感覺的,既然執政的是共產黨,在腐敗行為的主體中,共產黨員又占到很大的比例,他就很容易得出結論,說這就是黨的腐敗。有鑒于此,在反腐敗斗爭中,中紀委把懲治黨員腐敗、加強黨內監督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對腐敗主體的分類,比較科學的分法,可以是個體腐敗、班子腐敗和集團腐敗,但這不是本文要討論的主題。
簡言之,行政腐敗和政黨腐敗的確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容混淆。中國共產黨雖然從革命黨轉變成了執政黨,但黨的性質和黨的宗旨沒有改變。中國共產黨是在反對腐敗的國民黨的政治和軍事斗爭中取得勝利的,今天,腐敗現象仍然是黨所深惡痛絕的,正在為反腐敗斗爭作出艱巨的努力。但是,在執政黨的條件下,要人們嚴格劃清行政腐敗和黨的腐敗的界限,是相當困難的,在當前窩案串案頻發、一把手犯罪現象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尤其困難。與其艱難地去說服人們劃清界限,還不如切切實實地討論與研究如何建立和健全黨內監督機制和行政監督機制,建立和強化輿論監督和群眾監督,賦予公民以最大限度的知情權,把作為公眾人物的政府官員的隱私權盡可能縮小一點。
腐敗群體分類:法律制度反腐的現實需要
現實社會反腐敗的艱巨性是客觀存在的,其中既有誘發腐敗產生并促成其蔓延的一些深層次問題短時期內無法消除的原因,也有腐敗行為構成因素本身的復雜性所客觀導致的,這就要求我們在與腐敗現象作斗爭過程中,必須根據反腐敗斗爭的實際需要和法治建設的發展進程,借助法律制度的力量來抑制腐敗現象,而法律制度反腐的前提就是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
依靠法律制度來反腐倡廉,必須建筑在科學界定腐敗犯罪的性質和種類基礎上。我們應當清醒地看到,腐敗概念的核心是以權謀私,凡有權力的部門和單位,都存在著腐敗的現實可能,而現實社會實施以權謀私腐敗行為的主體極為復雜,既可能發生在共產黨內,也可能發生在其他黨派內和無黨派人士身上;既可能發生在政府機關、司法機關內,也可能發生在企事業單位內和社會團體中。可以這么說,反腐敗是涉及全國各行各業、各個階層和黨派的社會工程。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努力承擔起反腐倡廉社會重任的同時,已經意識到腐敗現象作為現代社會的頑癥,必須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在符合黨情、國情和實際的基礎上,以發展的觀點和改革的思路來解決腐敗問題,其中至關重要的就是把黨風廉政和反腐敗法律制度建設置于國家法制建設中統籌安排,用制度和法律來進一步加大反腐敗的力度,規范權力的運行,約束黨政干部的從政行為,從而推進反腐敗斗爭走向深入和取得實效。
反腐敗關鍵在于法律制度創新,而法律制度的創新必然要求腐敗對象概念科學、具體和準確,不能夠有絲毫的含糊。過去相當長的時期我們對反腐敗的主體認識不是很深刻的,例如,對黨政領導干部的廉政自律有了比較明確的規定,但對民主黨派和黨外人士的廉政自律的要求關注不夠;又如,對經濟犯罪中所涉及的國家工作人員的界定,因為形勢變化,一直不斷地搞解釋、答復和補充規定。由于非國有企業人員不是貪污罪的犯罪主體,此類腐敗行為只能以侵占罪論處,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對腐敗的懲治力度不夠。因此,從這意義上說,現實社會對腐敗群體的分類是非常有必要的。這種分類的目的,是使我們在關注各種腐敗共性的同時,充分注意到不同主體的個性特征。從而針對不同腐敗主體形成針對性的法律制度,例如:共產黨內要有對黨員領導干部廉潔自律工作和其他行為規范方面的制度和紀律;政府機關要有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工作方面的法規制度和查辦公務員違犯政紀方面的法律制度;司法機關要有規范司法行為和懲治司法腐敗方面的法律制度;企事業單位要有規范本單位人員職業行為并防止權力濫用方面的法律制度等,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我國科學完備的反腐敗法律制度體系。
筆者同意腐敗群體分類,絕不是無視中國共產黨內腐敗問題的客觀存在。筆者認為,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其本身對腐敗的態度以及反腐倡廉的實際工作將直接影響到全社會反腐敗的成功與否。建立在認真研究腐敗現象產生的原因和反腐敗斗爭的客觀規律基礎之上的腐敗主體分類,將有利于我國反腐敗的法律制度建設,其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是顯而易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