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敏感,有人稱為新聞“鼻”,也有人叫它新聞“眼”,是一種發現和判斷有價值新聞的能力,是記者迅速、正確地判斷新近發生或發現的事實對于讀者的利害關系及其社會價值的一種能力。記者的新聞敏感離不開政治敏感。沒有政治敏感的記者,無法發掘出具有重大新聞價值的新聞。記者的政治敏感的強弱直接影響著其新聞敏感的強弱,新聞敏感不是天生的,它可以通過不斷提高政治敏感而提高。
美國《科學》周刊主編魯賓斯坦說:“世界上最優秀的科學記者,有的是學純科學的,有的是學新聞的。重要的不是他們大學中學過的科學課程,而在于他們的新聞敏感,在于他們能夠了解到故事后面的新聞。”
江澤民同志曾經要求新聞工作者要打好五個根底,第一個根底就是要打好理論路線根底:要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用以指導自己的思想和工作。理論路線根底打好了,不管情況多么復雜,形勢怎么變化,都會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和政治方向。
新聞工作實際上就是認識世界的工作,并通過新聞報道不斷反映這個迅速發展變化著的世界。記者每天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新情況、新矛盾,要卓有成效地宣傳黨和政府的決策主張、綱領路線、方針政策,反映群眾的呼聲和要求,就必須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這個偉大的認識工具。新聞媒體的主要功能,就是要通過對新聞信息的傳播和對社會輿論的引導,幫助人們正確認識客觀世界,從而能動地去改造客觀世界。新聞,實際上是向人們提供外界的情報,從而幫助人們規范自己的行為,自覺調節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新聞要發揮好這種功能,決非易事,它要求記者具備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正確認識、正確反映紛繁復雜的客觀世界。客觀事物像萬花筒一樣多變,而受眾又要求報道主體在匆忙中對客體進行正確的反映。毛澤東在《記者頭腦要冷靜》一文中指出:“記者到下面去,不能人家說什么,你就反映什么,要有冷靜的頭腦,要作比較。”他還指出:“記者的頭腦要冷靜,要獨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這里說的“不能人家說什么,你就反映什么”,既告誡記者不要被下面的干部牽著鼻子走,同時也是對記者不加分析地拿著文件找事例的工作方法的否定。有些記者感到搞新聞無從下手,缺乏新聞敏感,不知道什么東西該抓,什么東西不該抓。究其原因,這種新聞上的遲鈍直接與政治思想的模糊麻木有關。平時不注意學習政治,不培養政治敏感,就不能增強新聞敏感,就不能把握時事大局,遇事就分不清哪些是重哪些是輕,因而就會“人云亦云”。相反,如果政治敏感很強,就能及時發現和捕捉新聞線索,就能在新聞實踐中明白該抓什么,怎么去抓,心里就有譜。
1959年6月毛澤東明確提出要政治家辦報,并明確提出政治家辦報的標志是:要“多謀善斷”,要“反對多端寡要,沒有要點,言不及義”。“要一下子看到問題所在”。善斷和多謀,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記者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洞察力,沒有政治敏感性無法善斷,沒有政治洞察力,不可能多謀。在新聞實踐中,政治敏感性和政治洞察力,可以說是一個記者成功的必備條件,而政治敏感直接影響著在紛繁復雜的事物矛盾中,能否抓住主要矛盾,能否抓住要害,能否高屋建瓴地把握全局,預見未來,能否抓住帶有本質特征和規律的東西,能否形成高人一籌的報道思路,抓出有深度、有力度的好新聞。特別是當新生事物還處在萌芽狀態時,如果沒有很強的政治敏感,記者就不會及時發現它,就會坐失良機,使好新聞從眼皮底下溜走。著名記者范長江的《中國的西北角》是中國新聞史上的名篇,范長江的成功不在于他優美的文筆,也不在于他有什么高超的采訪技巧,主要在于他敏銳的政治眼光和政治遠見。他自言去西北采訪有兩個目的:“一是研究紅軍北上以后中國的動向,二是當時抗戰即將開始,抗日戰爭爆發后,敵人肯定會占領我們的若干城市,那么,我們的后方西北、西南情況怎么樣?這兩個問題當時是群眾迫切需要了解的重大問題。”西安事變發生后,當他得知中共也已參加進去,便立即決定只身進入西安,“弄清當時的政治大方向,采訪當時全國也是世界性的大新聞,以便向全國宣傳”。范長江以他強烈的政治敏感,判斷出當時中國社會發展的方向,并因此寫出了不朽之作《中國的西北角》。
沒有政治敏感,新聞敏感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無法發現或判斷新聞的價值,還可能導致新聞敏感偏離政治方向,誤導輿論。
江澤民同志說:“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產生新聞輿論誤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重要的原因是記者缺乏政治敏感。衡量記者政治敏感的強弱的標準是能否明辨政治上的是非曲直、真假利弊,能否辨析一定時期的政治氣候、動向、發展態勢。政治敏感的培養,要從打好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根底入手,要堅持學習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武裝自己,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掌握科學的方法論,做到在政治上能夠明辨是非,懂得應當堅持什么,反對什么,提倡什么,不提倡什么。政治上清醒,理論上堅定,才能做到遇到任何風浪不動搖,才能發現挖掘出導向正確的好新聞。
政治敏感需要在新聞實踐中不斷強化。有些記者誤認為政治敏感就是“領導叫干什么就干什么,文件上有什么就寫什么”。在新聞實踐中表現為拿著文件找事例,拿著領導的講話找典型,硬性圖解方針政策。這樣形成的報道既沒有文件完整準確,也不能深入人心,把黨的方針政策變成群眾的自覺行為。這樣做,不是具有政治敏感的表現,而是本本主義的表現,是政治上的麻木不仁,是理論上的淺薄和理論聯系實際能力欠缺的表現。因此在熟練掌握黨的方針政策和政治理論知識后,要發揮能動作用,要深入調查研究,要對新聞事件進行深入的觀察、了解和分析。
在新聞實踐中培養政治敏感,也在培養政治敏感的同時,培養新聞敏感。只有這樣,才能在新聞報道中避免枯燥乏味的政治性口號,才能把黨的方針、政策融入新聞性強、時效性強的新聞作品之中。
(作者單位:漯河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