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話語研究教授托伊恩·A·梵·迪克從話語分析的角度研究新聞。他認為,作為一種話語類型,新聞話語是“對過去所發生的政治、社會或文化事件的報道”。并且說“為了讓受眾注意、理解、再現、記住,最后接受乃至和他原先的認知體系融為一體,新聞內容本身就要進行進一步的組織。如果新聞命題要被接受為是真實的或可能的,那么就需要有其他的方式來增加它們的真實性或可能性。”①在現實的新聞話語的言說過程中,為了增加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合理性、正確性、精確性和可信度,新聞傳播者往往要考慮在新聞報道中使用一些策略性手段。本文首先從語義認知及語用學的角度分析在新聞話語中使用表現策略的必要性,接下來結合當前新聞報道的實際,列舉一些報紙新聞話語的常用表現策略。
新聞話語表現策略的語用學根據
話語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行為,是有目的的,“日常生活中大量的新聞都是斷言性的言語行為”。②新聞話語的目的即新聞傳播的目標或預期的傳播效果,往往有兩個層次,首先需要把信息傳送到,即達到告知的目的;其次,除了告知之外,還要起到勸服的作用。前者要達到的是一種認知目的:要人們理解新聞傳播者對某個事件或情景的敘述,這在語義學的角度就是期待讀者或聽眾建立與說話人或作者所預期的一模一樣的文本再現情境模式。后者要達到的是一種勸服目的:從語用學的角度說,就是傳播者希望所表達的具有隱含意義的言語行為獲得讀者或聽眾接受,把新聞作為真相或至少可能的真相而接受,并且做出反應,采取行動。如股票行情報道,除了讓受眾了解當前的股票市場情況外,而且還希望受眾在了解之后做出反應,或拋售或買進或等待,才算達到傳播的目的,實現報道的價值。
為了達到讀者對新聞事件的語義認知目的,讓讀者理解新聞傳播者對某個事件或情景的敘述,新聞話語可以通過在表達和讀者對世界已有認知模式一致的命題的過程中添加新命題的方式實行,即一般所說的要交代新聞背景,新聞信息在相關背景中才有意義,才能被人理解。
然而要達到相信別人所說的話,改變自己原有的基本信念,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沒有充分的理由和確鑿的證據,一般人們不會輕易拋棄通過多年理解、經歷和實踐建立起來的基本信念。尤其是新聞作為一種判斷性話語行為,要達到判斷性勸服更加不容易,“判斷性勸服是勸服過程的零起點:不能相信別人所說的話,那么根本就不可能想象我會根據別人所說的去改變信念。”③舉例說,只有當人們相信亂砍濫伐森林會破壞生態平衡、導致泥土流失、最終危及自己的生存時,才會自覺加入到保護森林的隊伍中。因此,在新聞話語中,為了讓讀者把新聞作為真相或至少當作可能的真相而接受,改變自己原有的信念,達到語用勸服的目的,就有必要在新聞話語的表述中使用適當的表現策略。
報紙新聞話語的常見表現策略
在報紙新聞話語中,為了達到上述的語義認知和語用勸服目的,增加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合理性、正確性、精確性和可信度,普遍使用以下表現策略:
1.使用圖片。百聞不如一見,但一般而言,絕大多數讀者不會出現在新聞事件發生的現場,親眼目睹新聞的發生、變化。但如果有人能把事件發生的一瞬間通過攝影機拍下來,讀者在閱讀文字新聞時又看到照片,就能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因此圖片的使用在今天的報紙新聞報道中非常普遍。
2.直接描述現場與過程。不是所有的事件記者都可以在現場留下照片,因此絕大多數新聞是沒有圖片的,只能用文字來描述。這時,直接描述新聞事件發生的現場與過程,不愧是一個增加新聞報道真實性、合理性的表現策略。直接描述新聞事件發生的現場與過程,能使讀者產生身臨其境之感。
廣州日報4月9日12版的《民警刀口下勇救女人質》就用了這種表現策略。前者這樣描述道:“湛江一青年男子看上一按摩女后,求愛不成竟跑到發廊里將按摩女挾持,他先是一刀把按摩女刺傷后,隨即刀架其胸口,威逼按摩女嫁給他。危急之際,接到報案的當地警方迅速趕到現場并展開營救。在與兇徒周旋了一個多小時后,警方果斷發起空襲,并將兇徒制伏。這是近日晚發生在湛江市赤坎區在德路上驚心動魄的一幕。”
3.引述參與者或目擊者的話。記者是事件的局外人,不在事件發生的現場,自己沒有親歷所發生的事情,但又不能憑空想象,因此這時一個很好的辦法就是采訪事件的相關人物,在新聞報道中直接或間接引述新聞事件直接參與者或事件發生現場目擊者的話。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報道的真實性和可信性,還可以避免記者惹上可能發生的糾紛,承擔可能發生的不屬于記者承擔的責任。
與上文同一天的《廣州日報》第3版《今年中考兩份試題兩條分數線》就是這樣報道的:“據東山區教育局副局長張遠木介紹,今年將以去年普通高中招生錄取比例為基礎,并參考近三年的情況,由市統一劃定實驗區的招生比例及實驗區與非實驗區交叉招生的比例,以此確定招生計劃。他強調:‘無論實驗區還是非實驗區的,是哪個層次的學生依然可報考相應層次、類型的學校。’他表示,今年對于非實驗區的學生來源,報考東山區學校的難度絲毫沒有增大。”
4.大量使用數據。數據給人準確之感,所以大量使用數據可以增加報道的精確性和可信度。因此在報紙新聞話語中充斥著各種數字,事件參與人數、事件發生的時間、當事人的年齡、事件相關的數字化描述如重量、大小、尺寸等等。這在4月9日《廣州日報》1~3版就有這樣的標題:“幸運小錦滔:第100個獲救治”,“1000觀眾藝博院爭睹‘美人魚’”。這些數字的使用強烈暗示著新聞事件的真實性和報道的精確性。
5.使用具體文本。有些新聞使用事件發生后留下的具體的文件文本就達到真實報道的目的。4月29日上午,連戰在北京大學演講的內容、下午胡錦濤與連戰舉行正式會談之后的新聞公報,都是可直接使用的具體文本。5月5日《南方周末》的報道《“走對路才有出路”:中國國民黨連戰先生在北京大學演講》一文,就使用連戰在北京大學演講的具體文本。
6.介紹相近而具體的細節。在報紙新聞話語中,描述具體的細節也是常見的表現策略。《新快報》5月12日的報道《過百網友捐錢搶救燒傷女童》一文就用了同樣的細節描述:“女童臉上皮膚呈燒傷的紅色,左邊的臉也被植了豬皮,她的左手被燒得血肉模糊,手指朝里彎曲,只剩下骨架。”
7.描述情感反應。新聞事件的發生,事件當事人難免產生喜怒哀樂的情感反應,描述這些情感反應也是一種話語表現策略,具有感染讀者、使讀者產生感情共鳴的效果。5月10日,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訪問湖南,回故鄉祭祖時表現出來的感懷之情就是當時不少報紙報道中的內容。
注釋:
①②③〔荷〕托伊恩·A·梵·迪克著,曾慶香譯:《作為話語的新聞》,86頁,華夏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廣州商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新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