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建設委員會重大項目處干部、助理調研員陳曉佳利用職務便利索賄、受賄案,引起業內人士極大關注。該案凸現一個特殊現象:非實職干部仍然可以大搞腐敗。
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近日作出一審判決,陳曉佳利用職務便利索賄、受賄132.9萬元,判處其有期徒刑十四年,并處沒收個人部分財產15萬元。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檢察官海劍說,非實職干部搞腐敗現象,已成為當前預防職務犯罪的新課題。
今年45歲的陳曉佳自2000年8月調至北京市建委重大項目處工作,負責重大工程項目中水、煤、電、氣、熱及重大工程施工許可證的審查工作。這個“肥缺”給他帶來的好處是外人想像不到的。
陳曉佳沒有掌握實權,但他卻掌握有大量信息,能夠協調各種關系,可以做一些有實權的人不敢做的事情——比如,透漏關鍵信息,協調促成工程建設項目等等。檢察官海劍說,實職領導崗位起碼存在某種形式的監督,而“副處調”們卻是被遺忘的一族,他們熟悉“官場”的規則,也善于利用政策、體制的漏洞、縫隙,可以做成很多高層、中層和下層做不到的事情。
給陳曉佳送過錢的朱某的證言證實:2002年4月,他為了和陳曉佳拉上關系,一次與陳曉佳在度假村吃飯時,給了陳1張內存人民幣10萬元的銀行卡,請陳在工程方面多幫忙。兩個月后,陳曉佳找到他說自己的妹妹要辦公司,并給他一張紙條,讓他按照紙條上的地址、卡號匯款40萬元。陳曉佳還讓他拿錢買了1臺呼吸機。后來,他承接了兩項污水工程和市政道路改造工程。
除接受、索取朱某的錢財外,法院還認定:2000年9月至2004年5月間,陳曉佳接受北京某經貿公司法定代表人邴某的請托,利用其他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為邴某銷售石灰以及承攬市政工程聯系掛靠公司提供幫助。為此,陳曉佳收受邴某10萬元人民幣、5000美元、2.5萬元港幣和一輛價值人民幣18萬元的轎車,以及一些名牌移動電話機、高爾夫球桿等。
2002年初,陳曉佳接受崔某的請托,為崔某承攬市政工程聯系掛靠公司提供幫助。為此,陳曉佳收受崔某價值40余萬元的別克君威轎車一輛。同年4月~5月,陳曉佳還向北京紫荊市政工程有限公司索取IBM牌筆記本電腦一臺。后來,紫荊市政公司工作人員證實,當時陳曉佳說工作需要一臺筆記本電腦,但市建委無法報銷,便拿來一張2.2萬元的筆記本電腦發票在他們公司報銷了。
海劍說,目前在中國的行政以及執法、司法體系中,已經發現有不少“陳曉佳”存在。他們雖然不在重要位置上,卻可以充分利用自身身份上獨有的優勢,為自己和親友謀取私利。他們也曾小心翼翼,惟恐出現閃失,然而,當升遷無望后,便不再顧忌各種規章制度的約束,竭力“開掘”可利用資源。
與陳曉佳案相似的案件近年來在國內屢有發生。比如,浙江省建設廳助理巡視員谷遠松,利用職務便利,收受賄賂人民幣24.45萬元、港幣5萬元、美金4萬元,被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以受賄罪判處有期徒刑十二年。原江蘇省國土資源廳耕地保護處助理調研員季平,于1997年至2003年9月,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南京佳天建筑安裝服務有限公司等7家單位謀取利益,19次非法收受南京佳天建筑安裝服務有限公司徐某等人財物共計人民幣89萬元、美元2000元后被判處有期徒刑七年。
這些案件,為各級國家機關防范非實職干部的違法犯罪,敲響了警鐘,同時,這些案件提示,防范、監督這一特殊人群,已經成為當前預防職務犯罪的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