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令是烘托聚宴氣氛,切磋學問或比試文采的好形式,是酒文化的一枝奇葩,歷來深受文人雅客的垂涎。
話說清乾隆年間,杭州有趙、錢、孫、李四位秀才相約到西湖游玩,一為散心一為商計準備鄉試(秋試)之事,徜徉到正午,四人來到了樓外樓就餐,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后,趙秀才提議大家行令飲酒,三位秀才一致贊同。錢秀才說既趙兄提議就由趙兄制令吧,趙秀才也不推遲,說道:“我們每一位說出一個四四方方的字,方字里面也是一個字,把里面的字拿到上面合起來還要成一字,其他三位秀才異口同音請趙兄先行。趙秀才開口說道:四面不透風(這是口字),十字在當中(這是田字),十字拿上去,古字贏一盅。三位秀才齊鼓掌叫好,每人干了一杯酒。接著錢秀才稍一思考也說道:四面不透風,木字在當中(這是困字),木字拿上去,杏字贏一盅。他說的也非常符合令規,所以其他三位也只好各干一杯。孫秀才才思敏捷,張口便說:四面不透風,口字在當中(這是回字),口字拿上去,呂字也贏一盅。三位秀才聽罷也是連聲稱贊,各飲一杯。剩下李秀才,他深思良久才開口道:四面不透風,令字在當中(這是囹字),令字拿上去,含字贏一盅。三位秀才聽罷認為不妥,因含字上面是今而不是令,李秀才只好作揖求饒,陪三位兄長一起干一杯。恰在此時酒樓里進來一位周才子,此人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去年剛中了解元,平日恃才自傲,今日獨自一人游湖,乏累之時也來樓外樓用餐,四位秀才一見忙邀同桌共飲,這位周解元也不客氣便入席就座。寒暄過后,大家把行酒令之事講出,也請周解元行令,這位周才子冥思許久,大家又不好催促,都沉默不語,氣氛很是尷尬,周才子看看大家期待的眼神,只好慢慢地說:四面不透風,一字在當中……四位秀才一聽都啞然失笑,心想看你把一字拿上去怎么念。周才子接著說道:一字拿上去一口一大盅,他認輸了只好認罰了。其實,不是周秀才沒學問,而是漢字符合上述要求的就這四個字,不信你查查。
酒店的漏字暗語
文/李定國
舊時有一間酒店,老板愛賺黑心錢,總是往酒里兌水;10斤酒要摻進3斤水來宰客漁利。一次,酒保(伙計)新開了一罈酒正要打給顧客喝,老板出來看見后,生怕伙計忘了往酒里兌水,但當著顧客面又不能明說,于是就對著伙計打暗語說:“金木火土事如何?”這話把金木水火土五行中隱去了一個“水”字,意思是:“摻水的事做了沒有?”以提醒伙計。伙計一聽正想說已經兌了水,但也怕顧客聽出來,便回答道:“揚子江中已摻和。”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這是當時一副非常通用的茶館對聯,伙計把上聯的最后一個“水”字也隱去了,回答老板說的意思是:“我已在酒中摻了水!”有一位顧客聽出酒店主仆的對話,心想原來他們往酒里兌水來坑人賺黑心錢,于是說道:“有錢不買拖泥帶!”拖泥帶水是一句成語,這顧客也將這句成語隱去了一個“水”字,意思是說:“我是拿錢來喝酒,不是來喝水的。”老板一聽知道這個顧客曉得他們在酒中做了手腳,于是干脆告訴他說:“別處青山綠更多!”青山綠水也是一句成語,老板又隱去了最后一個“水”字,是向顧客說明真相,意思是說:“家家酒店都彼此彼此,而且別的酒店摻水比我們這里還要多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