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因生而左手六指,故自號枝山,世稱“祝枝山”,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明代著名書法家、文學家,與唐寅、文征明、徐禎卿并稱“吳中四才子”。他生性放蕩不羈,不拘禮法,是出了名的風流才子。據歷史記載,青年時期的他常與紈绔子弟交游、豪飲、狎妓、唱曲,而且常以賣字得錢用來同那些優伶飲酒作樂。每到這時,他總是揮霍無度,直到把錢花光為止?!睹魇贰の脑穫鳌氛f他“晚益困,每出,追呼索逋者相隨于后,允明益自喜”。 出門時,債主常因催債群集于其后,他反而更加高興。這就是一代傲世奇才的與眾不同之處。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放蕩風流的才子,面對女性時,內心卻存在著極大的困惑。這里,筆者選擇了祝允明的三首女性題材的詩歌進行分析鑒賞,以了解祝允明的女性觀,并領略他的此類詩歌的意蘊與風采。
詠 美 人 手
秋荑附夏藕,春玉剪圓錐。
歡時持郎體,愁來支淚頤。
那能握花絨,綰作同心絲。
秋夜曲
明月深穿轆轤井,蕉梧成削藏石影。
房幃螢火入還出,綃被輕圍明玉冷。
董 烈 婦 行
大壑松不凋,高山石不朽。覆載無改易,世有董烈婦。烈婦王氏名桂芳,十七嫁與董家郎。董郎臥瘵一年死,烈婦嘔血手斂藏。當時信誓對日月,誰能上掩日月光。死生契闊志不違,老姑無依老母嫠。母與烈婦伯父期,他年徐與重結罷。為言汝婿昔僦居,婿死居停主人將奪之。汝曷來歸予汝棲,與汝伯父相因依。烈婦聞命志益悲,未聞太行王屋曾為愚公移。天地生我死我自有處,何有一撮茅土為穗?。√涿唢L灑灑,母曰護之不少舍。后數曰母去,謂汝送我而后返,吾不汝詐。婦勉從母歸,稍進一飯,喀喀哽塞不能下,長號浪浪淚滿把。投匕曰我去,母復送之野。煙云慘澹日一抹,宣公橋下水潑潑。婦云母乎,河水清且淪漪,吾往從之,樂不可遏。母聞驚絕色慘怛,大呼褰裳不可脫。漸臺水深瀨水闊,斷萍茫茫強令活。去矣還復入君門,抱君靈主哭訴君。君神在木聞不聞?肉摧血裂魂紛綸。母去兒解防,兒身終自妨。兒有十尺麻,為君系三綱。粗粗裪裵移在裶,玉質高懸幾筵右。手持元氣還乾坤,青天增高地增厚。是時婦年才十八,英風烈烈塞宇宙。嗚呼!十五國風一共姜,南朝惟見李侍郎。忠節不但臣妾慶,為爾君夫何獨幸。愷悌君子洪嘉興,二年一日風教行。為爾成墳敕埋玉,彤管有繹光熒熒。豈徒肇家聲,豈徒信鄉俗。歌謠長吏澤,愛戴國家福。慰存盡封恤,樹勸望旌復。嗚呼天下多美人,人百其身倘可贖!
第一首詩,只看詩題就可知作者情趣之所在。前兩句連用幾個比喻來描繪美人之手?!败琛敝该┎莸哪垩?,“秋荑”是化用《詩經·衛風·碩人》“手如柔荑”之比喻,來形容美人之手的柔軟嫩白。另外,又用白嫩的蓮藕來形容手臂,這正與手相襯,非常形象。第二句中,晶瑩剔透的明玉,佩以“春”字,給人以溫暖的氣息。“圓錐”則是指手指的豐滿、修長。除了《衛風·碩人》中對手的描寫,東漢時期的《古詩十九首》之二和之十也曾分別這樣寫道:“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梢娛值拿阑谂哉w美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從古至今,手似乎從一個側面展示了女人的萬種風情。具體到本詩,由于是專注于寫女性之手,因此作者難免要對其作細致的描述。這兩句詩,不重在手的形狀、線條,而是突出柔軟、白嫩、豐滿、溫潤等諸種感覺,帶有情欲上的刺激性。對于具有正統觀念的人來說,這應該算是有些傷風敗俗了。
而“歡時持郎體”則把情欲的情緒更加向前推進。不過,“持”作為平靜的動作,又不顯張揚。接著,再轉出一筆,使危險性陡然降低。但即使如此,美麗女子令人動情、撩撥男人心扉的一面仍顯露無遺。最后,作者通過說明如此美麗的手不應去編織同心結一類的東西,來暗示那種借贈送同心結來傳遞愛情的舉動實在平淡無味。這間接強調了感官快樂的重要性,強化了前四句的效果。
比起那些露骨的色情詩,或者《金瓶梅》類小說來說,本詩并不特別出格。但是應該指出的是,它的情調,同樣是由賞玩女性而得到的歡愉,對女性有一種狎昵的態度。
第二首《秋夜曲》,從其詩題來看,并不知道是在寫女性。但讀罷該詩,我們發現它仍寫到了女子的身體,而且是透過“綃被”寫到女子潔白如玉的裸體。然而,與第一首詩不同的是,該詩并無情欲和官能刺激的意味。前三句描寫秋夜里更深人靜時靜謐的景色:皎潔的月光直射井底,灑向清澈的水面;日漸枯萎的芭蕉、梧桐隱藏在山石之中,若隱若現;忽明忽暗的螢火蟲出入于房帷內外,悄無聲響。這時還看不到女子的影子,只是詩人截取一幅美麗場景淡淡寫來,可謂有神無跡。而正是這種幽冷、靜穆的美麗場景,壓制住了讀者心中的那份原始的躁動。于是在最后一句,房幃里面下睡在床的美麗女子,呈現在了平靜的讀者面前。這里仍用玉借喻女性的身體,但不同于第一首的“春玉”,而是“冷玉”。“冷”壓住詩尾,又經過前三句的渲染,給人一種凜然不可侵犯之感。
該詩題名《秋夜曲》,其實更像是一幅《秋夜美景佳人圖》。它寫女性的美,但美又不在其形體、媚態,也不在其帶給男性的快樂,而在她的純潔,以及由此體驗到的一種來自男性的虔誠的感情尊重。以這樣的筆調來寫女子的裸體,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并不多見。
最后來看《董烈婦行》。該詩是一首敘事詩,寫一名叫王桂芳的女子,十七歲嫁給了一位董姓男子,一年后男子因病而死。此后,此女拒斥母親、伯父之命,誓不再嫁,并一再自殺,最后懸梁而死。本來,這是一曲出于作者杜撰或基于事實而形于吟詠的悲歌。它的敘事詳盡、完整,結構縝密,人物的舉止、語言也非常生動、形象。然而,由于作者腐朽不堪的封建道德觀念彌漫于全篇,使得該詩的藝術趣味大打折扣。
“大壑松不凋,高山石不朽”,作者一開始就定下了贊揚烈婦的基調。隨著故事情節的展開,這種基調進一步強化,并在最后因作者的現身說法而達到高潮?!扒嗵煸龈叩卦龊瘛保坝L烈烈塞宇宙”,這就是作者對烈婦夸張的贊頌。詩歌末尾,作者用一非常簡單的假設結束了全詩:“嗚呼天下多美人,人百其身倘可贖!”在他看來,即使讓天下所有的美人分別死上一百次去換董烈婦的生命,也值得。這種假設對表達作者的觀點來說非常形象。然而可悲的是,作者并不是真正惋惜王桂芳的死,不死她也就成不了“烈婦”,只是說美人算不了什么,烈婦的節操才是最珍貴的。換言之,比起“節操”來,無論董烈婦的生命,還是天下美人的生命,都是微不足道的。
這種因贊頌和維護腐朽的貞節觀念,置女性生命于不顧的封建衛道士行為,竟然出自放蕩不羈、不拘禮法的風流才子祝允明之口,實在令人驚奇、疑惑。人們不禁要問:既然祝允明如此崇仰女子的節操,那他又為何好色風流無拘檢,并喜好描寫美人手、美人體呢?
其實,這正是祝允明面對女性的困惑之所在。在封建時代,由于男性始終是社會的主宰,因此在男性話語建構的文本中,所有的女性形象,都是男性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出來的人物,打上了男權思想的烙印。他們可以把女性看作是一種賞玩的對象,供男人們消遣;可以把女性寫得冰清玉潔,凜然不可侵犯;也可以把女性視為烈女節婦大加頌揚。這完全因男性們道德觀的不同而不同。而具體到祝允明,由于思想的復雜,當社會規范束縛了他的欲望和行為,他要反抗,所以他會嘲笑禁欲的觀念,鼓吹好色是人之常情,并把這種反抗情緒在文學作品中發泄出來。而如果道德規范束縛的是被視為男子附屬的女性,他則可以視而不見,甚至加以贊揚和維護。這就是祝允明對待女性的態度,也可說是他的女性觀之表現。透過這種互相矛盾的觀念,我們隱隱感覺到,在男權時代,雖然男性是社會的主宰,女性的社會地位沒有保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男性都對女性持一種玩弄或狎昵的態度。他們中的一些人,面對女性,其實態度非常復雜,甚至心中充滿困惑。從上述三首詩可以看出,作為一代風流才子的祝允明,就是如此。這充分顯示了封建時代道德觀的不徹底,而沒有徹底的道德和始終如一的信仰,這種困惑永遠不會消失,社會也很難得到改變。
作者簡介:李振松(1979—),山東德州人。暨南大學中文系2003級碩士研究生;紀琪(1980- ),聊城大學宣傳部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