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又是張藝謀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做出了一個聰明的選擇
2005年12月16日,張藝謀的新片《千里走單騎》在云南麗江舉行了全球首映慶典。整個活動就像是一場提前上演的春節聯歡晚會。
《千里》走中國
《千里走單騎》的總投資在6000多萬元,而打造這樣一場“平民狂歡”,就花了2000多萬元。
張藝謀當天也顯得相當興奮。聽到功夫樂隊唱出“都在辛苦活著,咱們有話好好說,黃土地里沒有菊豆,都是紅高粱,老井里就算沒有水也有幸福時光,不管一個和八個總之一個不能少”,他臉上不時露出驚訝和喜悅的笑容。最后,他甚至拉著高倉健走到表演臺上,拿起話筒大聲開唱:“喝了咱的酒,見了皇帝不磕頭;喝了咱的酒啊,九九歸一跟我走……”
隔了十幾年,這首歌仍然洋溢出擋不住的野性與狂放。1987年《紅高粱》在中國觀眾心里染下的那片熾烈的紅色,至今沒有消退。而《千里走單騎》剛開場,就用一片藍灰色把觀眾置于沉郁的氛圍之中。
顯然,父子情是這部影片最重要的賣點。張藝謀機敏地找到了這個全人類共有的情感訴求點,并且極其準確地控制了觀眾的情緒。
為藝謀,也為稻粱謀
2005年末,當“陳張PK”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仍有人記得陳凱歌當年對張藝謀的描寫。在《秦國人》一文里,陳凱歌說,張藝謀是真正秦人的后代,長得像兵馬俑,沉默寡言,也像兵馬俑。他還對張藝謀的名字作出了這樣的詮釋:“為藝謀,不為稻粱謀”。
實際上,這句話用來形容陳凱歌,倒比形容張藝謀貼切得多。“張藝謀的創作和陳凱歌、田壯壯那些第五代導演的創作稍有不同。他做導演,比其他人晚兩三年。這是關鍵性的兩三年,因此他一開始就有自覺的商業上的考慮。”中國電影資料館研究員陳墨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陳墨解釋道,“1985、1986年是中國思想開放和文化探索的高潮時期,當時沒有商業電影或娛樂電影的概念。”正是在這樣的社會環境里,陳凱歌拍出了《黃土地》和《大閱兵》這樣富含哲理和反思的影片。而在1987年,國內各個電影廠都面臨著一定的經濟壓力,并產生了對娛樂片、商業片的討論。張藝謀的執導生涯,就是在這樣一個已經變化了的電影環境中開始的。
在成功地為吳天明的《老井》擔任了攝影師,并因扮演男主角孫旺泉而獲得了東京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之后,張藝謀好不容易獲得了在西安電影制片廠拍片的機會。那時候,他剛剛轉行,他所執導的第一部影片不僅需要有人叫好,更需要在票房上取得回收。如果賠得精光的話,就再也不會有人找他拍片了。
于是,從《紅高粱》開始,張藝謀的創作觀念就與第五代導演先前的思路迥然不同了。第五代追求的是深沉,而張藝謀追求的是好看;第五代把自己設想成文化精英,肩上背負著沉重的十字架,而張藝謀卻放下十字架,真誠地贊美生命最原始的野性和沖動。這與陳凱歌同年拍攝的《孩子王》呈現出極其鮮明的對照。正是從1987年開始,“第五代”真正分道揚鑣,此后,張藝謀開始在聲名的大道上一路狂奔。
他的轉折也是中國電影的轉折
追求影片的好看和商業上的成功,是張藝謀不變的追求。從表面上看,他的作品序列顯得紛繁復雜,但內里仍有一定的變化規律可循。
在《紅高粱》之后,1989年的《菊豆》和1991年的《大紅燈籠高高掛》也都以濃烈的色彩和鮮明的造型給予觀眾視覺上的極度震撼。同時,“宅院中國”的意象也成為世人皆知的經典。張藝謀依然以簡單易懂的方式表達了單純的主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反思。
根據張藝謀的文學策劃王斌的回憶,在拍攝《秋菊打官司》之后,張藝謀的整個精神狀態要比以前松弛許多,目光里也少了許多對人的戒備和警覺,但堅定和自信卻依然如故。他那張冷峻深沉的臉上,時常綻開笑容。正是在這松弛而自信的狀態下,張藝謀看到了余華的小說《活著》。
《活著》之后,除了那部與先前的《代號美洲豹》同樣尷尬和失敗的《搖啊搖,搖到外婆橋》之外,是《有話好好說》、《一個都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幸福時光》等一系列現實題材的影片。“張藝謀發現了社會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小的問題,但是他并不像以前的導演那樣直接針對大歷史觀做文章,而是用一系列富有情趣的手段,電影化地表現了這些問題。”陳墨說。
當然也有不少觀眾認為這一階段張藝謀影片的水準大不如前。復旦大學中文系的倪偉教授說,這時候張藝謀的電影沒什么看頭了,到了《英雄》,更是除了一場短暫的視覺盛筵之外,什么也沒給觀眾留下。
而在陳墨看來,《英雄》揭開了張藝謀電影創作的又一個新階段。“他不孚中國電影界的領袖身份,為電影的商業化沖鋒陷陣。不管成功不成功,他都為中國的商業電影樹立了一塊路標。另外,他有一種敏感,對高科技時代的電影潮流的敏感。”
“從《英雄》以后,中國電影的創作方式不再局限于小農經濟式的‘多快好省、小本經營’,賺點小錢就滿足了。《英雄》學習的是好萊塢,大投入、高回報,用幾年時間打造一個精品。可以說,《英雄》改變了中國一些電影制片新銳們的觀念。”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張藝謀的轉折點,事實上也是中國電影的轉折點,它成為什么樣的人可以獲得成功,什么樣的電影導演可以名利雙收的最好范本。
那么,《千里走單騎》是否會成為張藝謀電影生涯中的第三次轉折?也許現在下結論還為時尚早。至少,該片顯示了張藝謀在藝術創作上的多樣化,他對市場的敏銳把握,以及他在藝術方面的進一步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