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解讀海明威的小說《過河入林》,試圖從它完美的結構、獨特的寫作技巧、強烈的反戰思想及豐富多彩的背景等四個方面說明這部頗具爭議作品的魅力。
關鍵詞:海明威《過河入林》坎特韋爾上校雷娜塔
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曾寫過《永別了,武器》《老人與海》等優秀作品。他的作品不僅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而且他本人也極具個性,有著堅忍不拔的毅力。他由于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而聞名于世。但一九五〇年他的小說《過河入林》卻引起了廣泛的爭議。有人說這部小說實際是《永別了,武器》的翻版,認為主人公的形象和精神狀態令人厭倦,小說的創作模式也沒任何創新。當時美國著名評論家馬克斯韋爾#8226;蓋斯馬爾在《星期六文學評論》上發表文章寫道:“這是一部不幸的小說,不論哪一個尊重海明威的才華和成就的人來評論它都是一件不愉快的事。這不但是海明威最糟的一部小說,也是集他所有以前著作中壞的一面之大成,從而對未來投下了陰影。這部小說的意識形態背景是‘真實風流韻事’‘超人’和‘最后邊界’的混合物。”盡管有很多批評之詞,筆者通過仔細研讀這部小說,卻得出不同的結論。海明威在《過河入林》中通過描寫歷經戰爭磨難的坎特韋爾上校對于參加兩次世界大戰的沉痛回憶和反思及上校內心對美好愛情與自由生活的追求,表達了作者對戰爭的強烈憎恨和對人類生存狀態的真切關注以及對人身價值與死亡的思考。我們今天來解讀這部小說,不僅能更好地了解戰爭,了解海明威,而且具有深切的現實意義。當今世界變得越來越小,人們渴望和平,厭惡戰爭,都希望做一個地球村里的平等公民。
一、寶石項鏈式的結構
《過河入林》的主要內容有兩條主線:一是歷經戰爭磨難的坎特韋爾上校對于參加兩次世界大戰的沉痛回憶和反思,二是上校在威尼斯與心愛的少女和好友會面及打獵的情景。從結構上看,全書共分四十五章,各章自成一體,就像一棵棵大小不一的寶石有機地連綴在一起,而且首尾呼應,如同一條完美的打扣飾鏈。各章的篇幅長短不一,張弛有序,處處流露出海明威的寫作情緒,寫出主人公坎特韋爾上校的往事。開頭寫船夫與狩獵者在湖上破冰打獵,接著就講戰爭,而回憶戰爭的時候,海明威通過主人公之口道出坎特韋爾上校對戰爭的厭惡。后半部分主要寫了坎特韋爾上校與雷娜塔小姐的浪漫愛情。在最后一章海明威引用了美國南北內戰時期南軍著名將領托馬斯#8226;喬納森#8226;杰克遜的“讓我們袮水過河,到樹陰下休息”作為點題,描寫主人公坎特韋爾上校勇敢面對死亡,反映出戰爭烙下的傷痛使坎特韋爾上校對人類的生存狀態感到悲觀。主人公在日益嚴重的心臟病時時向他發出死亡的威脅,確信死亡召喚他的最后一刻,他“很順當地坐到了后座上,并且關好了車門,他關得很仔細很穩妥”。這種在精神上戰勝死亡的從容舉止也反映了海明威畢生崇高的做人原則。難怪為該書打字的女打字員讀到此處時和在場的幾位客人及海明威的妻子都感動得流下了熱淚。整部小說以血腥廝殺的戰爭場面和上校內心對美好愛情與自由生活的向往互為映襯,情景交融,引人入勝。
二、獨具魅力的比喻
海明威寫作的作風一貫是簡潔明快。貝茨曾說:“海明威所孜孜以求的,是眼睛和對象之間、對象和讀者之間直接相通,產生光鮮如畫的感受。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斬伐了整座森林的冗言贅詞,他還原了基本枝干的清爽面目。他刪去了解釋、探討、甚至于議論;砍掉了一切花花綠綠的比喻;清除了古老神圣、毫無生氣的文章俗套;直到最后,通過疏疏落落、經受了錘煉的文字,眼前才豁然開朗,能有所見。”海明威盡管少用比喻,但每用之處,卻是新穎獨到。對于酒,他說“酒味醇厚芳香,像雷娜塔一樣”。對于笑,他寫道:“這是五十年來他慣有的微笑,從一開始會笑的時候就這么笑,這種笑容就跟祖父的珀迪牌獵槍一樣完好如故。”在第十二章里也有一段關于笑的精彩描述:“這不是自信者毫無拘束的微笑,也不是心懷惡意者那種不易消失的奸笑,它和妓女或政客那種故作姿態、有所企圖的假笑毫不相干。這是一種奇特而少見的笑,它比一口井還深,來自與最深的礦層一樣深的幽深處,它就在那里。”對于隱私,他說“在軍隊里,隱私少得跟在一個營業性的公廁一樣”。說到時間,他寫道:“每天漲潮的時間隨著月亮的變化而變化,可是哈里酒吧的時間卻像格林尼治子午線,像巴黎的標準米,或者像法國軍官對自己的崇高評價一樣從不改變。”海明威不僅善于運用比喻,還巧妙地運用了象征的手法。他在《過河入林》里多次提到“那支殘廢的手”,以此象征戰爭給主人公留下的創傷。而雷娜塔這個名字本身在意大利文中的原意就是“再生”,在坎特韋爾上校的心目中,她是青春、愛情、真誠和理想的化身。其象征意義不言而喻。
三、作為硬漢的反戰思想
海明威在這部小說中通過描寫士兵的行為表現了他強烈的反戰情緒。在第七章他講到“他倆十分友愛,彼此敬重,他們都記得那些可憐的士兵是多么不愿死”。他們還記得,“一個士兵把一個沙袋綁在另一個人的綁腿上,這樣可以不留下火藥燒糊的痕跡,然后退到合適的距離,在確信不會傷到骨頭而只會傷其小腿時開了槍,接著又朝戰壕前的矮墻上方連開兩槍,好為他們的自殘進行辯解。”在另一處他寫道:“有的士兵分食火柴盒里沾滿淋病濃液的東西,期望感染病菌后可以逃避下一場血淋淋的正面戰斗。有的士兵把硬幣埋在腋窩下以求逼出黃痘來。也有往自己的膝蓋骨下注射石蠟油來逃避打仗的。”海明威通過上校之口進一步反映了他本人的厭戰思想。他想:“為什么我總是這么卑劣,為什么我不能洗手不干這種拿槍殺人的行為,做一個我想做的善良的好人?”他認為只有那些在戰爭中熬過很長時間并且注定遭到傷害的人,才會喚起你內心真正的溫情和關愛。海明威對戰爭的看法是多么的體會至深啊!海明威與他同時代的其他一般反戰作家不同,他沒有把希望寄托在戰后的和平生活。他認為戰爭不僅毀滅了人的幸福,也使人感到世界上沒有幸福可言。海明威一貫以歌頌硬漢精神著稱,在《過河入林》的第六章中海明威給硬漢下了一個定義:“要想讓這座城市愛戴你,你就得是個硬漢。那么怎樣才是硬漢呢?他問自己。你使用這個詞時含義不明確,應該有個準確的定義。我想,這種人敢于在命運的舞臺上賭一把,而且全力以赴,還能該罷手時就罷手……”
四、豐富多彩的背景
在《過河入林》中海明威確定的主題雖是戰爭與愛情,但其背景卻豐富多彩,而且情景緊密結合。加上簡潔而含蓄的對話,情真意切的內心獨白,處處打動讀者的心扉。在藝術方面,他講到很多畫家。如:意大利畫家喬托、曼特尼亞、彼埃羅#8226;德拉#8226;弗朗西斯卡、米開朗琪羅、勃魯蓋爾及提香等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家,還有法國畫家德加及西班牙畫家戈雅等。在軍事方面,他提到了“二戰”中的許多著名將領。盡管海明威在該書的前面有一個“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說明:鑒于如今人們傾向于將小說中的人物與生活的真人對號入座,因而有必要作如下說明:本書中沒有真實的人物,書中的人物及其姓名都是虛構的,部隊的名稱和番號也是虛構的。小說里不存在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和部隊。但明眼人一看,便知這是海明威怕由于過于大膽地寫出歷史人物引來是非所表現的一種機智。書中提到了法國將軍夏爾#8226;芒讓,法國陸軍部長馬其諾,法國元帥福煦,法國二戰中陸軍總司令甘末林,還有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及美國陸軍上將喬治#8226;巴頓等著名將領。甚至還提到了中國戰國時期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蘇秦。而且對他們的軍事才能作了褒貶不一的評論。在地理方面,他寫到了很多意大利城市。如:威尼斯、波洛尼亞、維琴察、貝加莫、維羅納和維尼托等。通過對這些城市風土人情的介紹,使人感受到歐洲的異國情調,令人大有希望到此一游的感想。由于海明威曾在“二戰”中作歐洲的戰地記者,所以他見多識廣,能寫出如此豐富的背景對他來說就毫不奇怪了。海明威曾因寫《死在午后》使得西班牙的斗牛運動在全世界聲名大振,也使得西班牙的旅游空前火爆。為此,西班牙人至今仍在感激海明威。可見海明威作品的影響力是多么大。而《過河入林》對于意大利人,用當今的經濟觀點來看,也起到了旅游廣告的宣傳作用。我想意大利人也該感激海明威了。
盡管《過河入林》在海明威的小說中算不上經典,但它深刻的主題及對于戰爭給人們流下創傷的敘述給讀者以震撼;它豐富的背景給讀者以知識;它獨特的寫作手法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一些評論家對于這部小說的過低評論難免有失偏頗。本著百家爭鳴的精神,筆者斗膽說,這部小說獨具魅力,有著極強的可讀性和重要的研究價值。
作者簡介:朱必前,湖北荊門人,沙洋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英語系副教授,主要從事海明威作品及英語教學法研究。
參考文獻:
[1]王蕾譯.過河入林[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11.
[2]蔣衛杰 、熊國勝.打不垮的硬漢——海明威評傳[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
[3]錢青.美國文學名著精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5.
[4]桂揚清 、吳翔林.美國文學選讀[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1,8.
[5]Ernest Hemingway. Across the River and into the Trees[M].New York:Simon & Schuster Inc.,1998.
[6]潘紹中.美國文化與文學選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11.
[7]史志康.美國文學背景概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4.
[8]王長榮.現代美國小說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4.
[9]謝偉民、晏小萍.美國文學簡史[M].海口:海口出版社,19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