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張弦的愛情婚姻小說善于挖掘故事背后的社會內涵、思想底蘊和歷史成因,有著深刻的政治、經濟和道德內容。《掙不斷的紅絲線》通過典型人物傅玉潔、蘇駿的心理流變和異化,向人們展示了一幅觸目驚心的從肉體到靈魂都嚴重變形的人物扭曲圖,具有強烈的震撼力。這篇頗具爭議的小說所展示的人物扭曲圖,不僅使讀者為男女主人公的悲劇命運而悲哀,更重要的是能夠引起人們對造成悲劇的歷史的、現實的原因進行深刻反思,從中領悟到更深的意蘊。小說顯示了作家對中國歷史、社會諸多問題的深沉思索和高度的責任感。
關鍵詞:張弦小說人物形象扭曲圖解析
張弦作為新時期現實主義文學創作中有成就的作家,從自己對生活的細致觀察和深刻體驗出發,運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塑造了一個又一個成功的人物形象。隨著現實主義文學思潮的強勢回歸,他的小說以獨特的藝術魅力越來越引起更多學者的關注。其短篇小說《掙不斷的紅絲線》通過典型人物的心理流變和異化,向人們展示了一幅從肉體到靈魂都嚴重變形的人物扭曲圖,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在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中,人們的一些合乎自身發展要求的行為和性格,總會受到自然力量的懲罰或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勢力的阻礙,這樣就產生了悲劇。在文學作品中,“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①。《掙不斷的紅絲線》著重描寫了兩個知識分子的悲劇命運,在主人公的愛情故事中包含了深刻的社會歷史內容。女主人公傅玉潔是小說的中心人物,作者以真實而簡練的筆墨描寫了她的人生歷程。青年時代的傅玉潔活潑、純潔、向往自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浪潮的激勵下,她在大學里就經常參加演講、罷課、抗議、游行等革命活動,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后來為了“我要走自己的路”,拋棄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優裕的生活條件,像當時許多進步青年一樣,毅然加入了革命軍隊。
一根掙不斷的紅絲線有形無形地牽連著傅玉潔和齊副師長。應該說傅玉潔對性格開朗爽直的齊副師長并沒有惡感。相反,她十分尊敬這位首長,并試圖以獻身的精神,以接受任務的心情去接觸齊副師長。然而,愛情是一種很復雜很微妙的情感,任何尊重、敬仰、感激都不等于愛情,傅玉潔的努力失敗了。共同的志趣、愛好把傅玉潔和蘇駿結合在一起,他們度過了一段充滿浪漫情調和詩情畫意的幸福生活,將自己的青春和才華都奉獻給了偉大的建國勞動。在這里,作者將主人公個人的命運同國家和人民的命運融合在一起。這一時期,也正是新中國最美好的時光。令人陶醉的生活像絢麗奪目的彩虹,隨著急風暴雨的來臨,彩虹很快消逝了。“右派”帽子沉重地壓在了蘇駿的頭上,也很自然地影響并株連到其妻傅玉潔。她懷著希望企盼著丈夫的“新生”,然而摘帽后的蘇駿同以前判若兩人,傅玉潔美好的愛情理想像幻夢一樣破滅了。離了婚的傅玉潔在生活上在工作中遭受了一連串的打擊和迫害,甚至被調離了教師崗位,干起了拉煤打雜的總務。作為一個對生活對幸福充滿信心、執著追求的人,傅玉潔拖著沉重的腳步在人生道路上艱難地跋涉著。殘酷的現實,無休止的磨難,不僅奪去了她工作的權利,而且毀滅了她的青春,葬送了她的愛情,終于使她的心理變形、扭曲。純潔、熱情、充滿希望的傅玉潔不見了。她變得謹小慎微,時刻“提心吊膽地揣測著下一場運動會不會落到自己的頭上”,“高傲的身姿,灑脫的風度,儼然不可侵犯的神情,如今只不過是她的單薄的外殼,憑借它來支撐自己空虛、軟弱的心靈而已。正如舞臺上的演員在扮演一個力不勝任的角色那樣,她的心早已受不住了。……往日浪漫主義的情調早已被歲月的風沙剝蝕凈盡。已經支撐得夠久的了。她感到無限的疲倦”。她再也沒有勇氣面對現實生活,再也不敢奮然不顧地“走自己的路”了。昔日“紅娘”馬秀花的再次出現,給傅玉潔的生活帶來了轉機。她的人生之路在轉了一個圈之后,那根法力無邊的紅絲線最終還是將傅玉潔和當年的齊副師長拴在了一起。
小說的結局以及整個構思耐人尋味。主人公傅玉潔今日像抓救命稻草一樣迫不及待想抓到手的,正是昔日唯恐躲之不及、棄之如草芥的東西。如果她的再婚僅是從生存意識出發所做出的本能選擇,那么人的異化已經到了讓人觸目驚心的程度。從某種意義上說,看似喜劇的小說的結局把主人公的悲劇性格和命運推向了高潮。黑格爾的《美學》在論述悲劇、喜劇和正劇的原則時指出:“在悲劇里,個人通過自己的真純愿望和性格的片面性來毀滅自己,或者,他被迫低頭來接受他所反對的實體性的東西……”當傅玉潔認為自己和老齊的結合是“天賜的良機”,當小說的結尾處出現這樣的句子“槐花飄香的時節,傅玉潔美好的愿望成了現實”時,當小說多災多難的女主人公步入新的家庭,改變了屈辱地位而走向常人所謂的幸福時,從讀者的心中發出的不是由衷的欣慰,而是又咸又澀的苦笑。因為傅玉潔的最終生活歸宿,并非人格的回歸和完善,而是一顆被扭曲了的心靈的痛苦掙扎,是一幅靈魂扭曲圖的最后完成。讀者的心靈也受到了強烈的震顫。那根意味深長的掙不斷的紅絲線究竟是什么呢?是中國傳統觀念所認為的“緣分”嗎?不是!是歐洲神話傳說中的丘比特的神矢嗎?不是!因為傅玉潔和老齊并非彼此相愛,起碼傅玉潔并不愛老齊。傅玉潔追求、期待、振作、失望、掙扎最終走向愚昧、麻木的人生歷程,形象地告訴讀者,現實的邪惡勢力和傳統的習慣勢力扭結在一起,以一種強大的無形的力量,改變著人們的意志情感、生活態度和人生追求。那根紅絲線是人們愿意不愿意承認都存在著的“命運”,只是這個“命運”不是“天命”,而是國家的命運、時代的命運。我們個人的命運和國家、時代、人民的命運息息相關。張弦是一位以塑造女性形象、探索婦女命運著稱的作家。他寫愛情婚姻絕不停留于單純的男歡女愛、陰晴圓缺的戀情糾葛,更不流于低級庸俗,而善于挖掘愛情婚姻背后的社會內涵、思想底蘊和歷史成因,有著深刻的政治、經濟和道德內容。這篇小說通過傅玉潔這一典型人物的命運,寫出了我國人民所經歷的曲折歷程,寫出了極左路線對人的摧殘。
如果說女主人公傅玉潔被扭曲了的靈魂的外面還有一層單薄的外殼,尚且值得慶幸的話,那么男主人公蘇駿則從靈魂到外殼都被時代風沙剝蝕殆盡了。蘇駿原是一個才華橫溢的有為青年,“能說會寫”,思維敏捷,言語犀利,這是他出眾之處,也正是造成他后來悲劇的自身因素。愛發議論、愛提意見的致命弱點,注定了他在人生道路上必然充當悲劇角色。反右擴大化,將他錯劃成了“右派”,并被遣送到廣闊天地,參加了觸及靈魂、洗心革面的改造運動。返城后,雖然摘掉了右派帽子,然而“摘帽右派”的帽子始終像影子一樣伴隨著他。報社不再用他,學校不許他當教師,而是安排他當了跑腿打雜的總務。小說逼真地描繪了他的變態形象:“他變了:修長的身材傴僂了;眼睛里再沒有笑意和神采,變得憂郁而迷惘;瀟灑的風度不見了,開朗的性格不見了,精辟而風趣的言談不見了。他按時聽中央臺的新聞廣播,專注地讀省報社論,擔心地尋找著有什么搞運動的跡象;偶或發現一兩條與他毫不相干的消息,例如某地破獲一起反革命謀殺案,或者某劇團演出了壞戲受到批評,便立刻忐忑不安,憂心忡忡,好像馬上就會掀起一股階級斗爭的風暴,并不可避免地要擴大到自己的頭上。在學校,他唯唯諾諾,逆來順受;到家里,他常常呆滯地坐在一旁,好像掉了魂兒。”嚴峻的現實剝奪了他正常工作的權利。繁重的體力勞動,殘酷的精神折磨,不僅改變了他的形體,而且徹底扭曲了他的個性,甚至毀掉了他作為一個人應有的尊嚴,也失掉了曾經彼此摯愛的人。
建國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在探索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上,我們的黨和人民付出了很高的代價。“我們過去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后,仍然這個運動、那個運動,一次運動耽誤多少事情,傷害多少人。”②由于“左”的和“右”的干擾,頻繁的政治運動上演了一幕幕時代的悲劇,不知造就了多少“運動恐怖癥”患者,多少個蘇駿、傅玉潔。極左路線不僅使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遭受了巨大的損失,而且更重要的是對人的精神的壓抑,對人格的扭曲和毀滅。在現實主義創作原則下,文學作品通過具體、生動的藝術形象,再現社會生活的圖景,描繪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生活和社會風尚,表現各個階級、階層人們的生活狀況和精神風貌,以及人物相互間的關系。因此,好的作品能夠使讀者更多地了解各個時代社會生活的真實面貌,培養讀者認識生活的能力,使人們生活得更加完善、美好。如現代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魯迅先生在他的小說《故鄉》中通過閏土的變態,即從活潑可愛的小英雄變成了一個愚昧、遲鈍以至于麻木的人,發掘出封建制度的本質和“兵、匪、官、紳”的罪惡。在舊社會,反動統治者不僅造成了被壓迫人民物質生活上的極度貧困和肉體上的種種痛苦,而且使無數個閏土受到極其嚴重的精神創傷,使眾多的“閏土”心理變態。這是魯迅小說深刻性之所在。《掙不斷的紅絲線》主人公所處的時代同閏土所處的時代迥異,經歷各不相同。作家張弦站在理性的高度,以客觀的白描手法,描寫了一幅特定歷史時期的靈魂扭曲圖。這個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悲劇故事,不是停留在對極左路線表層的聲討,而是在客觀的描寫中展示了人物性格發展變化的過程。這篇作品不僅使人們為主人公的悲劇命運而悲哀,更重要的是能夠引起人們對造成悲劇的歷史的、現實的原因進行深刻的反思,從中領悟到更深的意蘊。這就是《掙不斷的紅絲線》的成功之處。
有的文學評論家在高度肯定張弦的其他小說,如《被愛情遺忘的角落》等的同時,對《掙不斷的紅絲線》提出指責:“為了恪守‘掙不斷’的題意,小說把傅玉潔在粉碎‘四人幫’后的處境寫得與之前并無大的差別,這就不僅傷害了作品的真實可信性,而且增加了一些本來可以不必爭議的可爭議性。……如果為了故事的完整性而傷害了生活的真實性、豐富性,那就是得不償失了。”這種指責值得商榷。筆者認為,指責者本身在這一點上恰恰忽視了生活的真實性、豐富性。《掙不斷的紅絲線》故事情節結束在粉碎“四人幫”不久。“四人幫”雖然被粉碎了,“兩個凡是”還在束縛著人們的思想。糾正極左傾向,撥亂反正在當時還是一個相當艱苦復雜的工作。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才真正恢復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國家才走上了正確的發展軌道,小說主人公的命運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改善。因此,作者張弦在《掙不斷的紅絲線》中,并沒有忽視文學作品應有的生活真實,而是嚴格地遵循了現實主義創作原則。
張弦曾經作過這樣的表白:“我深知自己是一個笨拙的作者,慘淡經營著每一篇作品。我不敢奢望它們能有力量‘干預’什么,或者‘教育’什么。我充分自信的只有我的真誠,對人民、對大地一如既往的真誠。我努力追求的只有真實地再現生活,比生活本身更真實地再現生活。”③正是這樣的不倦追求中,張弦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使其筆下的人物形象達到了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的完美統一,顯示了現實主義強大的生命力。在這里,透視這幅靈魂扭曲圖的客觀意義,我們看到了作家對中國歷史、社會諸多問題的深沉思索和一個文藝工作者應有的高度責任感。
作者簡介:楊士斌,新鄉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中文系教師。
①魯迅:《再論雷峰塔的倒掉》,《魯迅全集》第1卷,第297頁。
②鄧小平:《目前的形勢和任務》,《鄧小平文選》第215頁。
③張弦:《掙不斷的紅絲線·后記》。